谈英语中动植物的象征意义
【导语】“klshenzh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谈英语中动植物的象征意义,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谈英语中动植物的象征意义,供大家阅读参考。
- 目录
篇1:谈英语中动植物的象征意义
谈英语中动植物的象征意义
英语中许多动植物名词,除了本义外,通常还有丰富的比喻意义,这使得行文喻义含蓄、生动活泼.本文通过举例、分析,探讨了英语中动植物象征意义的一些现象,以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加深我们对不同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
作 者:茌庆梅 作者单位:徐州机电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徐州 22101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7 “”(11) 分类号:H3 关键词:动植物 象征意义 比喻意义 本义篇2:谈谈《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意义
谈谈《老人与海》中的象征意义
摘要:老渔夫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
关键词:海明威,象征意义
海明威崛起于欧美象征主义由诗坛向整个文学领域渗透、扩张的年代,被喻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语言看似简洁自然,其实包含了作者的精心揣摩和润色加工。文中的对话内容真实、贴近生活,而表达形式则经过了艺术加工。小说简洁自然的语言背后隐藏了深刻的意义和感情。文中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这种独特风格与他当过新闻记者的经历有关,同时他兼具各家之长,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这种风格对整个世界文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海明威说:“我试图塑造一位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片真正的海、一条真正的鱼和真正的鲨鱼。”但他也曾经说过:“如果我能将他们塑造得十分出色和真实,他们将意味着很多东西。”他这里说的“意味着许多东西”,“实质上就是象征主义”。因此本文将文章的主人公老人、小孩儿、鱼、大海、狮子以及桑提亚哥生存和捕鱼环境等入手对其进行分析。
风吹向空寂的海面,一个孤独的老人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漂泊在茫茫的海面上活像个大战后的勇士。为了治服那条庞大的马林鱼,他用了近乎所有的力气。而今,他带着自己捕获的大鱼航行回家,他希望运气的眷顾,可那些不断袭来的鲨鱼却让这个老人在疲累中一次又一次的奋力作战。他什么也顾不得了,他只是想保住他的鱼,哪怕剩下的再少。
海明威让这个老人具有了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他一次又一次地用他那双伤痕累累的手将粗陋的武器刺进鲨鱼的头颅。即使最终的结果仍是只剩下那十八英尺的鱼骨架。从老人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出海明威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那种灵魂的尊严。
老渔夫桑提亚哥是海明威塑造的最后一位悲剧英雄,也是他一生塑造的硬汉性格的最后总结。贫穷而又不走运的老渔夫桑提亚哥的命运是悲哀的,而他却又是一个失败的英雄,“打不败的失败者”。桑提亚哥是一个“独自在湾流里的一只小船上打鱼的老头儿”。生活和岁月给老人的折磨,令他“后颈上凝聚了深刻的皱纹,显得又瘦又憔悴”,“身上的每一部分都显得老迈”了,可是他的那双眼睛“跟海一样蓝,是愉快的,毫不沮丧的`”。
作品一开始时,老头儿正赶上“背运(那是形象倒霉的一个最坏的字眼)”。八十四,整整八十四天,他连一条鱼都没有捉到,这对一个以打鱼为生的渔夫来说,那真是再倒霉不过了。就连跟他在一起很长时间的一个孩子,也不得不在第四十天离开了他。老渔人的悲惨命运正是海明威的自身遭遇在艺术上的折光反射。海明威曾经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战争,人们还未从世界大战的噩梦中醒来,幻灭、失落等种种迷惘困扰着人们。战后的社会是一片混乱、凋敝的景象,战争和社会的种种荒诞现象给海明威的精神和身体上都带来了很深的创作,可谓九死一生。这也正是老渔人桑提亚哥苍老的表现之一。
桑提亚哥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古怪老头儿”,或者说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有坚强勇气与毅力,为完成只属于自己的那项别人无法替代完成的任务,桑提亚哥一定要捕到一条大鱼,对于尊严与荣耀,海明威是极其强调的。网。老渔人桑提亚哥也意识到了“85”是个吉利的日子,“可以捉到一千磅的大鱼”。
桑提亚哥老人在捕到他一生捕到过的甚至见到过的最大的鱼后,耗尽了全身了精力,不仅两手空空,而且伤痕累累。老人处境的进一步恶化就是为了表现出海明威这一硬汉子在“重压”与所表现出的“优雅风度”,这样的重压之下,老人的失败才显得尤其悲壮,刚开始时,天天出海,但一连40天没有钓到一条鱼,这种失败就够“倒霉”了,后来小孩儿马洛林的离去更让老人的处理显得黯淡凄凉,最后的遭遇更让人感到凄惨,然而就是这种“从失败仍然是到失败”的境况下,桑提亚哥完善地体现了海明威的硬汉子性格:当他的大鱼被鲨鱼吃得仅剩下一副骨骼时,他自问:“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
老人勇敢地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却又绝对相信自我的力量。相信他纵然是失败依然勇敢无比,相信在精神上并没有败给鲨鱼,因为被消灭的是鲨鱼,而不是自己,正是基于对待失败的勇敢、毫不气馁的精神,桑提亚哥体会到:“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于是“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自己的港口去。”当战斗已成往事,辉煌也已逝去,桑提亚哥是那么安详平静地完成剩余的工作,绝好地体现了“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如果说人生是个竞技场,自然便是人生的大背景。而此刻的桑提亚哥却已完全超越了这个自然,超越了他人生中的磨难、辉煌、成功亦或是失败。
大海在整篇故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桑提亚哥老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是他生活的全部内容,海为他准备了神秘的大鱼,为他提供了展示其无比的勇气和毅力的场所。在苍茫而神秘的大海,她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但是她有时竟会这样地残忍,又是来得这样的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飞翔的鸟儿,不得不一面点水搜寻,一现发出微细而凄惨的叫喊……”,可是“老头儿总是把海当作一个女性,当作施宠或者不施宠的一个女人。网。”“为什么盗贼鸟和强大的鸟把像海燕一样的鸟儿弄得那样柔弱、那样纤细,海洋有时竟能够如此残忍呢?”
桑提亚哥虽然也想到“海洋仁慈又十分美丽”,但是,他所强调的是“海洋就是能够如此的残忍,又是来得这样的突然”,那些弱小的鸟儿只能发也“微弱而凄惨的叫声”。桑提亚哥在这里流露的分明是对海洋残忍的不满,是对海燕一类弱小鸟儿的同情。通过《老人与海》向读者传达出海明威对黑暗现实的控诉。所以我们至少应注意到桑提亚哥关于海洋会突然变的残忍。又为什么要反复交待桑提亚哥对大海上小鸟的同情呢?作者只提到属于同类的海上的两种鸟儿,海燕和黑色的小海燕,而“尤其为弱不禁风的黑色小海燕伤心”。
但海明威却又给大海赋予了女性的身体和灵魂。海的女性,让她自身蕴含着大量的生殖力和可能性,所以才能为老人准备好一个巨大无比的鱼,她的宽广足以使老人驶入体验未知的现实奥秘的领域,她的浩大足以允许老人生活在永恒之中。
桑提亚哥与自然的关系也主要体现在他与大海的依存又斗争的关系之上,独自在海上的日子,桑提亚哥看日升日落、观月隐月现,与鱼鸟作伴,和风水对话,他也变成了大海的一部分。“海洋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最终给予了老人一条“比小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可是海洋又是残忍的——那此成群结队而来鲨鱼夺走了他辛苦追捕到的大鱼,粉碎了他的“光荣”。
老人的孤独与快乐、斗争与失败都和大海相联系。老人与大海的关系是既依存于大海又要与大海斗争。他不仅仅从大海获得生存条件、生存技巧,还从大海获得朋友和对手。大海是他的生活场所和战斗场所,也将成为他的最后归宿,这与海明威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网。
鲨鱼是恶势力的有力代表。关于小说中的“鲨鱼”的象征意义,也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诸如象征复仇女神,象征时间,象征死神等等。但显然海明威这里的“鲨鱼”是充斥于他所处世界中恶势力的象征。
《老人与海》之所以成为海明威的巅峰之作,之所以不同于他其他小说,就在于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不但写了硬汉,而且通过这一硬汉讴歌了人类永恒价值。正是这一点使得《老人与海》中的硬汉桑提亚哥与海明威其他小说中的硬汉有了天壤之别。
海明威认为小说应该是一座冰山,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七深藏在水面下,是需要读者自己理会的。或许每个人对这篇文字见解不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书中却告诉了我们人的极限可以到达如此的程度,但海明威至始至终没有提醒我们他在表现渔夫的精神,赞美渔夫面对挑战从不屈服的灵魂,他是让我们自己去读懂他。
参考文献:
1.ErnestHemingway,TheOldManandtheSea.Beijing:worldPublishingCorporation,1998
2.KennethGraham,“commentary”inYorkNotes:TheOldManandtheSea.Beijing:worldPublishingCorporation,1991
3.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
4.崔道怡等编.《“冰山”理论:对话与潜对话》工人出版社,1987.3.
5.刁绍华.《海明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0.
6.傅景川.《二十世纪美国小说史》.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篇3:谈英语中的完形填空解法
王军
一直以来,完形填空都是众多考生的软肋。很多学生反映,自己也曾多次练习过,可始终不见什么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做好这类题呢?重要的是,考生对完形填空的命题特点应有所了解。我们知道,完形填空实际就是一篇在立意和表达上完全独立的文章,只是根据命题的需要,在必要的地方设置了一些空,由此考查学生对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使这些空还原,恢复文章本来面貌。
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应培养以下习惯:
一、重视全文,理解文章大意
考试时,同学们先不要急于答题,放过空白处,将短文通读一遍,抓住主题内容,尽可能多地捕捉文中提供的信息,了解文章背景。一般来说,文章的首句不留空白,它对理解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一定要重视它。
有时文章的结尾也会给出一定的提示,但是没有句首那么明显。
二、综合考虑,逐项填空
这是一个考察同学们英语掌握情况的部分,包括语法和词汇。答题时,可以先易后难,不必按部就班地从第一个空填起,可以从自己最有把握的、最熟悉的短语、习惯用语等开始解答,这样能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如果没有弄懂就坚持从第一空填起,容易把思路引入歧途,导致一连串的错误。
1. 语法知识主要是动词的时态,根据动词用法,句子的时态区分(包括进行时、一般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完成时、被动语态等),以及主句与从句的一致性去分析。
2. 词汇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有习惯用语,习惯搭配,词性,词义区分,同义词辨析等。这些内容是有规律可循的,结合例句和平时的日积月累就可以掌握。
(1)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
(2)词性主要是指形容词和副词,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的用法。be动词和感官动词(look, sound, feel, seem, become)后面应该接形容词。动词后面用副词修饰,副词也修饰形容词。
(3)词义主要指4个答案意思不同,选择哪一个都通顺,且符合语法规则,这时需要你理解短文,这样才能选出与短文内容相符的选项。
对于近义词,大家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例句经常读一读,就会有所得。记住No pains, no gains.最好每做一篇短文都将其中的短语、习语抄下来。
三、情景推理
情景推理跳出句子层次,注意句子之间的结构、意义的连接,情节与情节的上下照应。这种填空相对较难,必须考虑短文的内容,学生可以继续往下读,查找相关的暗示信息。但是这种填空在一篇短文中不是很多。
四、猜词,猜句能力
英语阅读中不可避免有陌生的新单词,对于难度较大的词汇、句型,可以根据语义、语法内容去猜测。猜测生词的办法,主要是利用构词法中的前缀、后缀、合成。平时在学习单词时,要有意识地注意这些。
五、复读全文,核对答案
答完题后,要从头再检查一遍,主要是看填入的答案是否符合文章的主题内容,改正错误的选项,仍有不确定的也不可放弃,要凭着猜测去填。
篇4:谈中考英语怎样才能变中求胜
周末参加英语名师见面会,通过家长的提问和与家长的交流,发现在初三学生中,有一些问题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有必要提出来和大家分享。
有家长提问说,孩子的英语属于中上水平,准备报考人大附的高中,想知道明年的中考趋势,以及应当怎样复习。
首先,根据历届情况来看,北京中考的特点就是稳中求变。这一点反映在学生的成绩上,稳表现为经过系统复习,如果考前模拟中学生可以保持班级前5名的话,那么在中考时,他的成绩通常依然会保持班级前5名。而变则是指根据难度的差异,中考英语成绩会出现3到4分的浮动。
这3到4分会在什么题型上出现波动呢?主要是三个地方:一是完型填空,二是阅读理解的C篇,三是写作。就拿近两年的中考来说,今年的中考英语较去年难度稍高,而难度区分点主要就是以上三个部分。比如完型填空,今年较难,平均失分大概是5分,而去年则是3分左右。再比如写作,海淀区中考考生的写作平均分是10.0625分。
另外,家长提到要报考人大附中,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人大附中今年的录取分数。去年中考英语略简单,进人大附中考英语最低要115分。而以今年的难度,人大附录取的最低英语成绩也要110分,而海淀中考状元的英语成绩是119分。
因此,面对中考难度的变化,怎样才能变中求胜呢?要在中考里保持稳定的发挥,甚至有所突破,重点就是要在系统复习的同时,加强对完型填空、阅读理解的专项提高,尤其是写作能力。按照中考6、2、2的难度区分,成绩的差别主要体现在20%难度最高的题目,而优秀学生之间差距的拉开,往往集中在以上提到的难度区分点。单单是写作一项,就有将近5分的提升空间。如果能在完型填空、阅读理解C篇和写作上多下功夫,无论中考难度如何变化,就都能保证考试中的优势,取得最后的胜利。
[谈中考英语怎样才能变中求胜]
篇5:浅谈中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论文
摘要: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语都很丰富。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审美心理使颜色词所蕴涵的意义产生差异。在中西方的重大场合里,红白两色作为一种重要的风俗表现形式,深刻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本文通过对红白两色基本象征意义的对比分析,强调了美汉颜色词的民族特性,并探索了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历史根源。
关键词:红;白;黑;象征
在人类语言中,颜色词语表现出的独特魅力,令人刮目相看。在汉英语言中,表示各种不同颜色或色彩的词都很丰富。我们不仅要注意观察它们本身的基本意义,更要留心它们含义深广的象征意义,因为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民族语言中往往有不同的特点,有些特点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伸、转义以后颜色的崇尚和禁忌。由于我国与绝大部分英语国家相隔万里,地理位置、自然现象、历史背景、审美心理等千差万别,人们对于颜色的感受和表达不尽相同。这样,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自然又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本文拟就中西文化中词语的颜色、词语的象征意义作一些对比和探讨,以求教于同行和读者。
从科学的定义来说,颜色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一定光波所引起的视觉现象,是人眼视觉的一种基本特征。在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所以更易追溯其语义理据和逻辑理据。而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也十分丰富,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下面我们就中西文化中颜色的不同象征意义进行具体描述:
1.红色
红色是我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它象征着吉祥、喜庆,如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红娘”,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男娶女嫁时贴大红“喜”字,把热闹、兴旺叫做“红火”;形容繁华;它也象征顺利、成功,如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红极一时”。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red revenge血腥复仇,它又象征激进、暴力革命,如a red revolution 赤色革命,它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a red light district花街柳巷(红灯区)。
2.白色
在中国文化中,白色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体现了中国人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在中国古代的五方说中,西方是刑天杀神,主萧杀之秋,所以白色象征死亡、凶兆。如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披麻戴孝办“白事”,要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得,如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 表示投降,称智力低下的人为“白痴”,它还象征奸邪、阴 险,如“唱白脸”、“白脸”奸雄。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意义主要着眼于其本身色彩,如新下的'雪、新鲜牛奶及百合花的颜色。西方人认为 白色高雅纯洁,象征着纯真无邪,如(1)a white soul纯洁的心灵,(2)white wedding新娘 穿白礼服的婚礼;它又象征正直、诚实,如(1)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2)white hand廉洁、诚实。
3. 黑色
古代黑色为天玄,原来在中国文化里只有沉重的神秘之感,是一种庄重而严肃的色调,它的象征意义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显得较为复杂。一方面它象 征严肃、正义,如民间传说中的“黑脸”包公,传统京剧中的 张飞、李逵等人的黑色脸谱;另一方面它又由于其本身的黑暗无光给人以阴险、毒辣和恐怖的感觉。它象征邪恶、反动,如指阴险狠毒的人是“黑心肠”,不可告人的丑恶内 情是“黑幕”,反动集团的成员是“黑帮”、“黑手”,称杀人劫货、干不法勾当的客店叫做“黑店”等。黑色(black)是西方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摈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灾难 ,如(1)Black Mass安灵弥撒,(2)a black letter day凶日;它象征邪恶、犯罪,如(1)Black Man邪恶的恶魔,(2)black guard恶棍、流氓;它也象征耻辱、不光彩,如 (1)black sheep败家子,(2)a black eye丢脸、坏名声。
4. 其他颜色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红色的一种发展变异,如旧时人们把宜于办大事的日子 称为“黄道吉日”,但是它更代表权势、威严,象征中央政权、所以黄色便为历代封建帝王所专有,普通人是不能随便使用“黄色”的,如“黄袍”是天子的“龙袍”,“黄钺”是天子的仪仗,“黄榜”是天子的诏书,至于现在流行的与“ 性”有关的“黄色”观念,有一种说法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一种现象。据说美国纽约的《世界报》用黄色油墨印刷低级趣味的漫画以争取销路,人们便称这一类不健康的刊物为“黄色刊物”,所以黄色带有不好的象征意义,表示低级趣味的报刊、毫无文学价值的书籍。
粉红色(pink)是红色的一种变异,可以将其视为红色的一种应合或复归。唐代诗人崔护写下“人面桃花相映红”的诗句,以桃花与女人相比,故粉红色可以象征女性,称男女之间不正当的性关系为“桃色事件”。在西方文化中,粉红色象征精华,极致,如the pink of perfection十全十美的东西或人。
颜色词的象征意义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有着很大的差异。从根本上讲,在中国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是基于过去中国的封建统治、封建迷信及其原始、落后的科学、教育状况而形成的,所以颜色的象征意义有相当强烈 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而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象征则更多地得益于西方民族开放性及科学、教育的普及程度,其象征意义少了神秘,多了些理性。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又都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它们能够使语言更生动、有趣、幽默、亲切, 所以我们应该予以足够的注意。
篇6:也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作为语言知识传授的英语课堂教学,并非是单纯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即并非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授。学生必须把自己感知到的东西亲自思考一番,亲自去讲,亲自去写,这就决定了英语课的实践性特征。而课堂提问便是体现这一特征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启发和诱导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而不答”甚至“启而不发”的现象。这除了与学生本身的“素质”及问题难度有关外,还与教师的提问艺术有很大关系。
课堂提问与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双边交流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提问可以获取教与学的反馈信息。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突出授课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成为课堂的主导;学生则会根据教师的提问,有选择地把学习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并在提问过程中逐步具备用正确、灵活的语言达到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等交流的目的。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成功的提问能有效地牵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锻炼学生的外语交流能力,同时有利于教师调控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提问的特点
1. 针对性。 教师应根据提问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确定不同的对象。对基础知识的内容进行提问时,可以面向中下程度的学生,而对知识难点的提问时就要面向中上程度的学生。为此,教师每堂课要精心设计所提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注意个性特征,充分体现其针对性。
2. 激发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如经常在提问之前,加上“这儿有道抢答题”的提示,或者紧接着在问题之后,加上“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抢答”。学生们听了“抢答”二字,会冲动性地排除其它心理支配,产生一种谁先答谁光荣的感觉。
3. 灵活性。 虽然教师通过课前备课,拟定某个对象,但是由于学生个体情况的千变万化,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教师判断的失误,原认为能回答的问题,却答不出。因此,教师要机动灵活地调整提问的对象,否则将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产生反感和对立的情绪,对教师的提问产生恐惧感,从而失去提问的意义。
4. 过渡性。 过渡性的提示,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如:针对某篇课文的内容提问“What is the American's name?” “When and where was he born?”等问题时,可先提问“What is your name?”“When and where were you born?”使学生由熟知的、感兴趣的问题,逐步过渡到新学的、较陌生的问题,从而消除学生由于在“大庭广众之下”回答问题的紧张心理。
5. 鼓励性。学生的回答尽管不甚全面、完整,但毕竟是经过了一番思考,哪怕有微小的“闪光点”,教师都应加以肯定和表扬。如:在提问学生时经常用这些课堂用语:Think for a moment. Try it again. Don't give up. Very good! That is right. You read quite well. You have very good pronunciation. 这样,可鼓励学生大胆讲话,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课堂提问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 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落实、学生兴趣的培养、思维的启迪,因此要优化设计提问。
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教师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创造一种能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的情景,并获得成功的机会。
②讲究趣味、结合实际。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脱离实际,凭空编造,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
③突出主体,发展思维。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坚持让学生唱主角,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码要做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最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其次让学生去发现“Why”,引导思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④预见性和灵活性。提问要事先设计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敏捷地捕捉和及时指导方法上的缺陷,采用试探的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更深一层的答案。其次,在讲、练、读、议环节中要灵活运用提问,以此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提问技巧。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效果如何,一方面在于问题设计的技巧,另一方面在于提问的技巧。
①眼看全班,问题明确。眼看全体学生,一方面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便于教师观察学生。问题提出后,大多数学生面有难色,教师就应该意识到问题可能太复杂了,这时就该把这个问题适度分解,让学生逐步回答,最后再归纳总结。课堂提问要具体、明确、简洁;相反,若问题不具体、不明确、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学生就会茫然不知所措,答非所问。
②把握提问时机--先提问,后叫人。教师应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引导所有学生,不管其成绩如何、性格如何,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如一位教师说:“某某同学,你看下面这个问题应该怎么回答?”那么,这个问题由于指向明确,仅仅涉及一位同学,其他同学就有可能采取“事不关己”的态度而不去思考。而且点名后提问会使学生感到是突然袭击,加大思维的紧张程度,反映不出真实水平,特别是对学习较差的学生更为不利。所以应竭力面向所有学生提问,给全体学生思考和回答的均等机会。
③为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提问后留出的思考时间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学生回答的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等待的时间增加,学生回答的内容就增多,创造思维的成分也增多。其间教师可环视全体学生,用目光激励学生,不要频频重述和追问,这会干扰学生的思维。当然,等待时间的长短要根据提问的目的、问题的难度而定。另外,当学生思路受阻或回答不正确、不全面时,教师要给予提示,诱导学生作答。提示既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如动作、表情等。
④评价的技巧--多鼓励学生。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及时恰当地评价学生。应以肯定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也要肯定其勇于回答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到:“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所以,多鼓励学生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
思维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提问艺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深入研究提问的艺术性,使提问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的有效途径。
文/谢庆祥
篇7:谈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谈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谢 群
一、引言
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渐渐被重视起来,但是,小学生词汇量少,文法又不甚了解,如何阅读?因此,尽管一些英语教师已经开设英语阅读教学课,但也只着重在学词汇,讲语法,做练习上,而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困惑。而这样单调、枯燥、乏味的阅读活动只会让活泼天真的小学生失去英语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并不像智力水平、认知方式那样直接作用于认识过程,但它对学习者的潜能的挖掘和创造性的发挥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在英语教学中千方百计激发并保持孩子们天生的阅读兴趣和好奇心,这是顺利开展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根本保证。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装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笔者就平时的教学所用、所得、所思,在此谈谈如何设计阅读过程中的各个环环相扣的小活动,并指导学生圆满完成这些活动,从而激发学生英语阅读的兴趣,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二、阅读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活动,是更新教学观念,开创英语教学新局面的一个重要哲学支撑点。活动是转变教学方式的关键。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对于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笔者平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对活动的设计分为三个阶段:阅读前活动设计、阅读中活动设计及阅读后活动设计。
1、阅读前活动设计
在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1、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2、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所要阅读材料有关的信息及背景知识;3、引出话题;4、为进一步阅读扫清语言障碍。
根据这个阶段的目的可设计两个主要活动,如:
(1)小组讨论引出话题。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再给每小组学生一分钟时间让他们说出知道的`所有与材料信息,然后,预测自己可能读到的内容。这样,给学生想象的空间,但又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背景有依据地发散想象,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急于阅读以便验证自己的猜测。
(2)小组学习新词。小组学生自学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阅读材料中一些关键性的新词。当然不用逐个学习,只是学习一些会影响学生理解阅读材料的新词,主要为了照顾一些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的阅读。
2、阅读中活动设计
在此阶段以学生阅读为主,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所设计的活动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
设计活动有:
(1)小组内比赛谁读得既认真又快速。既要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又要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所决定,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特别是要完全在自我控制的情况下,阅读超出自己词汇范围,稍稍有点难度的材料,长时间保持专心致志地阅读是比较困难的,如果采取比赛形式进行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2)小组内比赛找keywords。 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阅读材料,了解文章的大意。
(3)比赛猜测词义。有意识培养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新词词义的能力,这也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能。
(4)比赛查字典。对于一些无法猜测的新词,鼓励学生查字典,特别是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英语词汇量很少,通过字典的帮助,减少了阅读的困难,当然不让学生养成依赖字典阅读。这就要注意选材合理,过于简单就起不到阅读训练的作用,难度过大,容易让学生有强烈的挫折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
(5)做一些有关理解词的活动(如画图、着色、剪贴、制作食品或游戏)。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新词,并且通过活动或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新词的用法,教会学生大量积累新词。
(6)如果阅读材料是故事、叙事类文章,可以让学生找出时间、地点、人物、活动,培养学生捕捉具体信息的能力。
(7)理解文章,概括大意。可以通过回答问题、判断句子、排列关键句、根据故事给图排序、图配句、复述文章等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动设计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
3、阅读后活动设计
这阶段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根据阅读内容所进行的各种思维活动;二是鼓励学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的经历、知识、兴趣和观点相联系。
活动可有:
(1)小组之间相互学习讨论阅读方法,参与自我及相互阅读评价。学会评价就是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运用语言。比比哪组阅读方法更有效,谈谈阅读体会,也可以书面调查形式来进行。把学生通过阅读所形成的体验与思考发现的结果展示出来,有针对性地提供给集体分析、比较与评价,学生在参与学习,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也培养了学习的判断、选择和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
(2)角色扮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他们喜欢也善于模仿,让学生根据文章情节进行表演,这样既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能使学生的口头表能力,表演能力得到及时训练,促进学生积极运用语言,体验阅读价值。
(3)模仿写作,续写故事。任务的设计不应该仅局限于课本教学,还要延伸到课本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必须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大量的英语语言信息输入下,必须通过大量的语言输出――“说”和“写”来检验和促进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的形成。通过模仿阅读到的文章写出类似的作品,可以将学生原本朦胧的思想、情感、感受、体验明晰化。通过续写故事,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也促进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实施成效
笔者连续三年在所任班级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循序渐进地开展英语阅读教学,并且按照上述的三个阶段进行设计,已初显成效。大部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已有明显提高。一部分尖子生非常喜欢阅读,在课外能主动选择适宜材料自觉进行阅读;中等的学生也能在课堂上愉快地完成阅读任务;学生有困难的学生也能使他们不再害怕阅读,不再逃避阅读,能够静下心来愿意去阅读。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设计多样化的活动是非常有效而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四、结束语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已经从低年级阅读单词开始实施了,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帮助学生掌握方法,更需要时时反思教学方法,不断调整教学策略,设计各式各样的新颖的可操作的阅读活动。
参考文献:
①鲁宗干 《小学英语教师手册》 广东教育出版社4月
②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 广西教育出版社5月
③沈琴 “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3月
④Sarah Phillips Young Learners 牛津大学出版社206月
此文发表在《广州教学研究》第4期
篇8: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合作精神、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当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利用专业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语言之际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从而接受品德教育,形成美好的心灵品格.
PEP小学英语教科书是一套内容丰富,色彩鲜艳,设计精美的系列教材,以话题为纲,注重能力培养:Learn how to learn,Learn how to know.课文所涉及的题材比较广泛,有的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有的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创造性。如:学校、家庭、动物、购物、时间、文具和饮食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因素,教师应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适时适度地在教学中渗透人际关系、思想品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思想上也得到良好的熏陶,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培养良好的品德;使他们明确学习外语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得到良好的思想情感教育。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呢?
一、讲文明、讲礼貌 ──“Sorry”,“ Thank you” 不离口
在任何一门学科中都多多少少的渗透着德育因素,英语教学也不例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更好的汲取情感素养的精华,促进学生情感品质的形成。如教学“I’m sorry”这一礼貌常用语时,由于这个短语在我们生活中的出现率较高,所以对于它的.读音、意思教师都不需要太多的解释,而如何正确的使用,什么时候使用成了教师教学的目的。我创设了以下几个不同的情境进行了表演。情境一:下课的时候,Mike不小心碰到了正在写作业的Sarah,他们该怎么做,怎么说呢?情境二:Zoom和Zip约好8:00 去动物园,可是Zip等到8:30了Zoom才来,Zoom该说什么呢?学生们在可爱的头饰面前,争相扮演角色,并进行极为生动的表演。---I’m sorry. ---That’s all right.(――对不起。――没关系。)…. 通过表演学生们可以知道应用的场合极多,并大多是用来表达自己做错事时的抱歉心理。由此学生们在情境表演中养成讲礼貌的习惯,并知道做错了事应该诚恳的道歉,从而逐步养成理解、关怀的情感品质。
同样对于“Thank you”(谢谢你) 这一更为常用的礼貌用语,在教学上,教师也应侧重于学生这一良好习惯的养成,并时刻加以提醒:如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赞美时,要说“Thank you”;接受别人的礼物时,也要说“Thank you”。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别忘了说“Thank you”。因为只有对生活时刻怀有感恩之心,才能真正体验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
二、尊敬师长,关爱他人――Love makes the world go round.
的确,只有“爱使世界运转”。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自我意识较强,他们往往不懂得关心别人、爱护别人。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目的、有计划的加以引导,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同时更让学生得到良好道德情感的熏陶。如在教师节,引导学生动手制作贺卡,并写上祝福语:“Happy Teacher’s Day !”(教师节愉快!);在母亲节、父亲节更可写上:“I love you, mom./ You are the best father in the world!”(我爱你,妈妈/你是世界上最好的爸爸)……。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情境表演,排演儿童剧目等。
在PEP Book2 “Unint2 My schoolbag” 中,我们学了六十以内数字的表达,以及各种书本、文具的名称。有一个情境对话For Hope School,学完后学生们意犹未尽,并向我询问第二天是否可以真的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考虑到孩子们还是一个消费者,不宜捐款或刻意买东西来捐,面对孩子的美好的愿望,这不正是一次情感体验的良好时机吗?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于是我决定举行一次校英语跳蚤市场活动。让孩子们捐出自己部分心爱的书籍、玩具或者文具用品,然后贴上价格标签,写上一句祝福语,放上学校的货架进行出售。并由热心捐物的同学担任销售员,销售过程中他们必须和“顾客”用英语进行交流,最后将销售所得的钱款以学校的名义捐给希望工程。(本网网 收集整理)
如此种种,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和想象力,而且还促进他们形成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情感品质及对美好事物的认知情感。使他们真正懂得因为有爱,世界才会运转。
三、遵守规章制度,讲公共道德――Be quiet in the library.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因此,教师要善于唤起和诱发学生对道德现象的情感体验。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善良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感动,以自觉的行动克服不良的行为。
如学完PEP Book4 Unit1 “Our School”,我请学生们看了这样几个片段,请他们判断正误:
(1) Be quiet in the library.(图书馆里要保持安静)
(2) Drink and eat in the computer room.(在电脑室里吃东西)
(3) Walk on the grass in the garden.(在花园的草坪上走路)
(4) Push in the hallway.(在门厅里拥挤而过)
(5) Waste food in the canteen. (浪费食物)
答案是很明显的:(1)是良好的习惯,而(2)、(3)、(4)、(5)是不良习惯。孩子们用他们那稚嫩、响亮而又坚决的声音向我递交了一份完美的公德答卷。虽然这并不能保证今后在面对这样的人生考题时,他们仍能做出如此一致的回答,但至少在他们幼小而又洁白如雪的心灵上印着最初的,美好的人性品质。这也是为人师者所应给予的。
四、爱护动物,保护环境――I love animals.
在学习PEP Book5“Unit 6 In A Nature Park” 时,文中展现了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There is a forest in the nature park; There is a clean river through the forest; The sky is so blue; The mountain is so green; The birds are singing; The fish is dancing ; Flowers are blooming here and there.(在国家公园里有一个森林。一条清澈的小河流淌过这个森林,天空是那么蓝,大山是那么绿;鸟儿在唱歌,鱼儿在跳舞;到处开满了鲜花.)根据课文,我挖掘教材中渗透着的德育因素,制作了一个动画――地球在哭泣。一转眼刚刚还是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山,清澈的小溪流淌的是黑色的浓液,鸟儿的歌声不再有,鱼儿也不见了踪影,还有一幅幅濒临绝种的珍稀动物的图片,激起了学生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强烈愿望。我请同学用英语简单的说一说两幅图片之间的不同,并提问 :What can you do as a student to protect our earth mother? (为保护地球妈妈作为一名学生你能做什么?) 这样既创设了情境,激起了学生的参与欲,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寓德育于英语教学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做到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最后用本单元的一首英文歌 “The Panda”(熊猫) 唱出了人类和大熊猫的共同心愿。这样学生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受到了美的陶冶。
五、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I can wash the clothes.
“What can you do? Are you helpful at home?”
(你会干什么?你在家里是个小帮手吗?)
“Sure. I can cook the meals; I can sweep the floor; I can clean the bedroom; I can water the flowers ”(当然,我会做饭;我会拖地;我会整理卧室;我会浇花。)……4人小组正在热烈的进行着讨论,大家都惟恐落后了似的完成我发给他们的一张能力调查表。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其实他们内心也渴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渴望着成功。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热爱劳动的观念,可谓一举三得。所以让我们将语言植入生活,将情感植入语言学习的最深层次吧,一切都会变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热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让我们为孩子们创设一个真、善、美的情感空间, 使他们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把握情感品质的内化力量,让他们在语言的天空中感受纯我本色。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所想所做的,在我们的教材中,生活中还有许多生动鲜活、值得我们去挖掘的德育素材。我们教师应善于发掘、注意创新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教学,从而融情感品质于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
篇9:谈计算机英语中定语从句的翻译
谈计算机英语中定语从句的翻译
如何运用英语的知识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计算机行业的大量英文信息是一个难题.主要探讨科技英语中运用最多的.定语从句的几种常见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作 者:王巍 WANG Wei 作者单位: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天津市,300131 刊 名: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IANJIN VOCATIONAL INSTITUTES 年,卷(期):2008 10(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计算机 英语 前置定语 并列分句 独立句★ 动植物的寓言故事
★ 保护动植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