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新课标中算法的初步认识和体会

2025-05-04 03:35:41 分类:其他心得 下载本文

【导语】“jacksenlaw”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数学新课标中算法的初步认识和体会,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数学新课标中算法的初步认识和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数学新课标中算法的初步认识和体会

数学新课标中算法的初步认识和体会

【摘 要】本文从新课标中算法的基本思想和要求出发,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了对算法的教学方法、算法的难点以及突破难点的策略的初步认识和体会。

【论文关键词】算法概念;算法思想;算法教学;难点;策略和途径

算法,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名词。说陌生,因为算法概念从未进入我国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新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破天荒地把算法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必修课,自然出乎人们的意料。说到熟悉,那是因为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算法。例如做四则运算要先乘除后加减,从里往外脱括弧,竖式笔算等等都是算法,只要按照一定的程序一步一步做,一定不会错。至于乘法口诀、珠算口诀更是算法的具体体现。因此,算法其实是耳熟能详的数学对象。一般地,算法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按照某种机械程序步骤一定可以得到结果的处理过程。这种程序必须是确定的、有效的、有限的。

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称为算法。算法是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理论和技术的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新课标中将算法列为必修内容,正是为了使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数学基础”。

算法思想是贯穿高中课程的一条主线。算法思想就是指按照一定的步骤,一步一步去解决某个问题的程序化思想。在数学中,完成每一件工作,例如,计算一个函数 值,求解一个方程,证明一个结果,等等,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去完成,这就是算法的思想,程序化的思想。以前,我们没有给出算法这个名词,但是,我们一直在利用算法的思想。尤其在计算机普及的时代,程序化越来越为人们普遍接受,提高设计“算法的能力”变得很必要了。

算法思想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给出一个算法,实际上是给出了一种实现的方法,就是一种构造型的证明或论证。在实验的过程中,算法课程学生是欢迎的,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很容易把这样的思维习惯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这正是数学教育所期待的。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算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知识;另一部分是把算法思想渗透到高中课程的其他内容中。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步骤,介绍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知识。

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用框图语言描述算法;

用基本语句(伪代码)描述算法。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程序语言描述算法,并上机操作。

对于算法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突出算法思想,强调解决问题的通性通法,而不去关注问题的特殊技巧。

通过学生熟悉的实例和数学中的实例进行教学,即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学习、体会、理解算法的基本思想。

新课标要求学生会识别程序框图,能认识基本算法语句,会编写程序框图。但是高考时一般不会让学生编写框图(因框图编写形式多样,会增加改卷负担,所以命题人一般会给出程序框图让学生去读图做题),高考命题以选择题为主,难度相对较低。

根据新课标中算法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算法教学必须把握重点,区分算法教学和程序语言教学,分散难点,逐层深入。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的难点可能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算法设计。算法与平时解题的区别,在于平时解题不一定有严格的程序,而要让计算机执行,必须严格按步骤进行。因此在算法设计中,应将平时解题中没有想清楚的每一步都想清楚,这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另外,算法的多样性和方法的优化也会使学生很不适应。

篇2:三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新课标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新课标教案)

本册教学内容:   1 位置与方向 2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 统计 4 年、月、日  制 作年历 5两位数乘两位数 6 面积 7 小数的初步认识 8 解决问题 设计校园 9 数学广角 10总复习。 本册教学目标:   1.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学生会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 千几百)。学生经历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过程,掌握一般的笔算方法,会用乘法验算除法。学生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除法估算,会表达估算的思路,形成估算的习惯。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4,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学生知道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 5,学生会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会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整百数(每位乘积不满十)。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6,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学生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7,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8,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第七单元 小数的初步认识 一,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学习小数加减法。 二,本单元教学目标的设置: 1、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三,本单元用5课时完成。   第1课时:小数的初步认识 内容: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P88---P89。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能根据身边的数字信息,会用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 依据二:(《教师参考用书》):教科书第88页的插图,食品店的一角,货架上有三种食品及单价,学生填写每种货物单价的具体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入“小数”和“小数点”。 依据三: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认识小数。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 2、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了一些购物经历和经验,所以商品的价格形式(小数:元、角、分)不会感到陌生,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基础。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学生初步掌握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分数都可以改写成零点几的形式。 2、学生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法。 3、学生了解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几元几角几分的相互改写;以米为单位的小数与米、分米、厘米的相互改写。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通过88页超市里商品的价格形式(小数:元、角、分),检测目标1、2、3的达成。 通过89页例1,检测目标3和教学难点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一)、复习铺垫: (二)、新课: 创设情景认识小数: 出示主题图 问题: (1)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2)知道了什么?与同桌的小伙伴说一说它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略) 归纳概括像5.98、2.03、0.65、4.82、2.8、6.7………这样的数叫小数。“.”叫做小数点。 动手填一填(P88中间表格) (三)、探究小数的读法 你们会读这些小数吗?试着读一读。 教师加以引导小数的正确读法。大家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探究小数的写法(教学P89例一) 小结归总: (1)这节课你们认识了什么? (2)今天认识的小数与整数比较有什么不同?同桌同学互相说。 (四)、巩固 (1)、出示数字卡片(整数、分数、小数) (2)、把卡片上的小数打上钩。 (3)、读出小数 (4)、说一说你是怎么读小数的 (5)、老师口述小数,学生听写。 (6)、完成P89做一做1、2、题。 (7)、本课时总结(略)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像5.05,  1.25,  0.7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中间 的点叫小数点。 1分米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可以写成0.1米  1厘米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可以写成0.03米   18厘米可以写成0.18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数学问题,有效地沟通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一个自己十分熟悉的.情景氛围中开展学习。           第2课时小数的大小比较 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 依据一:《课程标准》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小数的意义,比较小数的大小。 依据二:(《教师参考用书》):教科书第90页的例2,教材给出了四名学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都是以米为单位的小数,学生根据这些成绩给他们排出名次。学生一般都有跳高的经历,因此都会知道表示跳高成绩的小数越大,成绩就越好。 依据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小数。教材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感知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 鉴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 1、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2、通过有小数的大小比较,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加强整数和小数的联系,分数和小数的联系。 重点:会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教学评价的设计: 通过90页例2四名学生参加跳高比赛的成绩,和本页“做一做”,检测目标1、2的达成。 三、教学程序的预设: (一),创设情景提问: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怎样? 老师小结:突出整数比较大小时,要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同分母的大小比较,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口算比赛:(用手势表示“大于号”、“小于号”) 16 ○ 12 28 ○ 38 86 ○ 84 4/5 ○ 3/5 7/12 ○ 5/12 16/20 ○ 9/20 导入新课:前一阶段,我已经学会了比较整数大小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今天我们先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新课。 1、小组探究学习:P90 例2 2、补充例题(图略)请看图,说出左图和右图中有几个几分之一,用小数怎样表示?这两个小数哪个大?为什么? 要求:从小数的含义上理解得出。 0.4 < 0.7 紧接着要求学生再观察下图并要求边看图边思考: 这图和上图有什么不同?比较时应先比较哪一位,再比较哪一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时突出下图中有整数,而上图没有;有整数的情况下,小数大小的比较,要先比较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就如同比较整数大小一样,先要比较千位,再比较百位,……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左图的数大于2,右图的数不到2,所以圆圈中应该填“>”。 2.5 ○ 1.8 3、学生试练。 2.5 ○ 2.3 8.6 ○ 8.9 0.23 ○ 0.53 3.22 ○ 1.28 ………… 学生明确两数的整数部分,个位上都相同,就要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4、教师简单小结比较小数的方法。   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和过去学过的整数的比较方法相同,比较大小都从高位比起,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有整数部分的小数,要先比整数部分,再比较小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再看小数部分哪个大。 (三),练习: P90下边的“做一做” 补充练习,在○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 >○ >○ >○ >○ >○ (四),本课时总结(略)。 (五),板书设计:     小数大小的比较 1.2>1.15>0.9>0.88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鼓励和引导学生采

篇3: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听课反思体会评课稿

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听课反思体会评课稿

上周五听了我们学校陈老师的一节《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和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小数的读法、写法和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本节课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心得:

1、选取的素材贴近生活并富有科学性。

本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陈老师在课前安排学生对熟悉的日常用品、学习用品进行了实际调查,为学习新知识积累感性认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整节课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贴近学生的实际开展学习活动。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比如:本子的价格、铅笔盒的价格、老师的身高、同学的身高等,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层次清楚,重点难点突出。

这节课陈老师先让学生读小数,再让学生写出小数,最后教学小数的意义,一环紧扣一环,清楚明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小数的意义,它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陈老师主要借助了货币单位和长度单位这两个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说一说1角 =1/10元写成小数0.1元、3分=3/100元写成小数0.03元、35厘米=35/100米=0.35米等,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表示的意义,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还学生以课堂的主动权。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元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让学生经历猜测、举例、验证、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习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教师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习的时间、空间、展示机会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教学中,教师倡导教学民主,始终把学生摆在与教师平等的位置上,促使课堂学习活动热烈展开。整节课没有教师的说教,只有师生间的探讨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争辩;没有教师的尖刻批评,只有教师激励性的评价。教师语言风趣幽默,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的错误,机智地加以引导。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新知,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了数学素养。

篇4:对于数学课堂导学中预习环节的初步认识

对于数学课堂导学中预习环节的初步认识

预习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意义非常大,这一学期我组进行的“课堂导学模式的探究”教研主题,主要从利用导学稿进行数学课堂导学方面进行研究.通过预习,让学生对新知识自主分清“会--疑惑--不会”三个等次为标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作 者:冀文锋  作者单位:河北顺平县蒲阳镇一中,河北顺平,07225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2010 “”(18)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数学课堂   预习  提高课堂效率  

EF初步认识

二年级数学公开课《乘法初步认识》说课稿

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案

课题二:加法结合律和简便算法

和父母谈心体会

三年级上册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练习题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角初步认识》说课稿

《数学新课标中算法的初步认识和体会.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数学新课标中算法的初步认识和体会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