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礼仪风俗

2025-05-06 03:40:42 分类:综合材料 下载本文

【导语】“ncecjt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大理白族礼仪风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理白族礼仪风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大理白族礼仪风俗

习俗

【白族习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

【白族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白族食俗】

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礼仪禁忌

1 .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礼节。家中来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 三道茶 就是白族的待客礼。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 。受到白族人热情的款待,应说声 挪卫你 (谢谢)来表示你的谢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长辈是白族的传统美德。见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吃饭时要让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动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中跷二郎腿。一些山区的白族,家庭成员各有比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长辈坐左上方,女性长辈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辈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内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槛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不洁。

2.节日与祭祀活动中的礼仪及禁忌

三月街是白族盛大的节日,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汉族一样,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十过春节,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祭祖节。逢年过节白族有许多礼仪禁忌。元江县的白族每年的三月会或天子庙会期间,禁止杀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准动刀、挑水、泼水、扫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饭前祭祖时,忌讳外人在场。大年三十,要把借给别人的东西要回来,否则来年找钱不顺,粮食不丰。因而借了别人家的东西,必须在大年三十之前还给别人。大年初七为女人节,妇女不做饭,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劳动,而是尽情地玩耍;大年初九为男人节,男人休息。云龙县的白族,七月半这一天不准人们到处乱走。

建筑

白族民居建筑均为独立封闭式的住宅,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庄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墙、大门、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组成。一般的建筑形式是:“两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数富户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开井,四眼小天井。此外,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由走廊全部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等,真是五花八门,犹似迷宫。不过这种古老而又造价昂贵华丽的住宅已不被当地白族人采用了。现在多是一家一户自成院落的二层楼房。但雕刻、彩绘仍不减当年,而且有所发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门楼、照壁建筑和门窗雕刻以及正墙的彩绘装饰。门楼是整个建筑的精华部分。门楼建筑艺术水平的高低,可以确实其主人的经济地位,也是一种光宗耀祖的标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绘、凸花砖和青砖等材料组成一座串角飞檐,花枋轻巧,斗拱重叠、玲珑剔透、雄厚稳重的综合性艺术建筑。白族门楼建筑不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结构技巧上也独具风格。有的地方整个门楼不用一颗铁钉或其它铁件,而联结却十分牢固,几十年风雨如故,再装上两扇较有厚度的铁黑色木大门,甚是庄重威严。

白族居民门窗木雕,无处不闪现着剑川木匠高超的手艺。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层层刻出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鹤青松、鹭鸶荷花、老鹰菊花、孔雀玉兰,以及几何图案。门窗的表面上还涂有褚红色的油漆,显得光滑明亮,古朴典雅。

篇2:白族结婚风俗礼仪

习俗

“算八字”

白族人民讲究命理,男女自由恋爱后确定结婚,双方家庭都会拿着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去找专门人士卜算,一来看双方八字是否相冲,未来的婚姻生活是否顺利;二来算一个吉利的日子举行婚礼!

提亲

白族有早婚的习惯,双方订婚后,在结婚前一年,男方必须托媒人到女方家求亲,给女方以准备妆奁的时间。除制备各色粗细领挂、全部铺陈帐盖外,单鞋子一件就要做数十双到上百双,以备结婚时送公婆、弟妹、哥嫂、子侄等为见面礼及婚后自穿。

看家

男方提亲后,女方带着自己家的至亲女眷去男方家,称为“看家”。目的是去摸摸男方家底,顺便看看男方家人是否好相处。看房结束,男方还得给女方来看房的所有人包红包,数额不限,一般都会取个吉利的数字。看房回来后跟女方家长汇报情况,让家长心里留底。

下聘

下聘即订婚。男方家去女方家下聘,顺便定下结婚日子。下聘的彩礼很有讲究,糖、藕、粉丝、干竹笋、钱、金银首饰等这些是必带的而且所有物品必须成双成对,以讨吉利。随行中,除了媒人和亲眷,男方还得带上两个没有结过婚的年轻男子陪同,所有交接均由媒人完成,亲戚朋友捧场当劳力。白族订婚后,可以解除婚约,但主动方要受到舆论的谴责。若男方提出退婚,女方可以不退还水礼,若女方提出退婚,则必须退还水礼。

婚礼

白族的婚礼一般是四天。第一天搭彩棚、迎喜神,晚上贺新人。届时新郎要拜“喜匾”,由家长取字、号为喜名,婚后通用。贺新娘则全村小姐妹与新娘坐在彩棚下,青松铺地,红烛高照,吃着糖果,恭贺新娘。

第二天迎亲,新郎坐轿前往女方家,迎亲的及伴郎十数人,加上骑马“押礼”的小孩十多人及到女方会亲的至亲亲戚,沿途浩浩荡荡。到女家后,则大门紧闭,要等唢呐声三起三歇表明诚意,才开门迎入,设席款待,新郎则座上,设独席招待。红日西下,经媒人再三催请,新娘才哭着由兄长抱上轿,盖上“开脸红”,新郎由女方父辈敬上马杯,并在其左手膀上扎一朵锦红大花“蔫花红”。到男家后,门前早摆下牲醴一套,有斗、尺、秤、剪、香、腊、纸、烛之类,由端公仗剑执法,退去车马,将新人拥入洞房。是时村中常年多病的人便可趁闹伸手在新娘身上、手上、腿上乱掐,以粘喜气,解除病痛。

新人入洞房后,避去别人,由媒人主持喝交杯酒,然后出房待客。晚上还要举行闹新房,俗话说“新娘房中无大小”,尽可以随便。新房中的床,必须先有伴娘或亲戚们上去躺过,新娘才可上床。第三天回门。新娘清晨早起,在别人帮助下“收头”,将头发梳成高高的髻,作为成人的标志,然后由新郎陪同回娘家。届时新郎手拿锦花一朵,到新娘家去谢花红,男方至亲至戚也一起去做会亲客,女家设席款待。第四天酬客,折彩棚,招待帮忙的客人。

婚姻习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儿子成婚后,一般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织小家庭。父母和谁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选择,一般选择与幼子一块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组织形式。

按白族的习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终身守节,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

在个别地区,还有转房的习俗。兄死后,嫂可以嫁给弟弟,称为叔就嫂,但这种现象现在已不多见。但另嫁时不得带走前夫的家产。

风俗礼仪

白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过去婚姻多由父母包办,男方要付昂贵的聘礼,举行婚礼时还要花费很多的钱财。现在虽随时代的发展有很大的改进,但至今还保留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男女经过自由恋爱或经人介绍,经定婚确定关系后,便请专人看八字,择婚期。白族婚礼一般在腊月举行。婚礼一般需三天。第一天搭彩棚,迎喜神,接月老,杀猪羊,谢本主,装裱洞房,贴对联。晚上,要邀请乡寨中会唱滇戏的人来唱戏(俗称板凳戏,即一人拉琴,几人扮不同角色演唱),或请人唱带有恭喜祝贺之词的吹吹腔(即用唢呐伴奏)、大本曲等曲调。人们一边吃、喝、品尝着主人摆下的果品、茶、水酒,一边唱,一直唱到半夜三更,在座的人不分老少、男女,品食一碗圆宵,以示预先庆贺大团圆。男方家要请父母双全的一对童男童女睡在新床上,叫“压喜床”。女方则和同村女伴话别。洱源西山一带夜晚还在村中燃起篝火,亲属与来客围绕篝火表演打歌。

篇3:大连白族风俗习惯礼仪

风俗习惯: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

白族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的白族则多以玉米、洋芋、荞麦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为主。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

5.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此外四川省、重庆市等地也有分布。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与周边的各民族相互往来,创建了灿烂的经济文化

食俗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洱海盛产鱼类,弓鱼最著名。喜食砂锅菜、酸菜等。口味以酸、冷、辣为主。

白族日常饮食以一日三餐为主,农忙或节庆用则增加一次早点或午点。平坝地区多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山区常吃玉米、洋芋和养麦。主食一般蒸作干饭,下地携带。此外也喜爱粑粑、饵块、汤圆、米线、稀粥、糖饭(糯米与干麦芽粉制)等。

肉食以猪肉为主,除用鲜猪肉做各种炒菜外,还喜腌制年猪,加工成火腿、腊肠、香肠、猪肝、吹肝、饭肠等精美风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欢大锅牛肉汤,食用时要加蔓菁、萝卜、葱等佐料一起食用。临河而居的白族,擅长水鲜烹调。

白族大都喜饮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同,酒的种类很多,制酒时常用40多种草药制成酒曲,制成各种白酒,其中以窑酒和干酒为传统佳酿。另外还有一种糯米甜酒,是专为妇女和孕妇制作的,据说有滋补和催奶的作用。

因鲜菜常年不断,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鲜菜和各种腌菜。白族妇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种类很多,除腌制鲜菜外,还做豆瓣酱、豆豉、面酱;剑川、鹤庆的白族常采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种风味菜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

白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礼隆重、热烈。按传统风俗,举行婚礼这天,新郎和小伙子们必须骑高头大马去娶亲。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对家庭中的长辈一一敬拜,然后是请客吃饭。新郎、新娘要陪客人进餐,这时,客人们可向新婚夫妇出难题,也可以让他们表演节目,婚礼被喝彩声和欢笑声笼罩着。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礼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欢声笑语中许多人都打喷嚏、咳嗽,热闹无比。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美国的风俗礼仪

开斋节有什么风俗礼仪

新西兰节日风俗礼仪

中国婚礼风俗礼仪

迪拜风俗文化礼仪

葡萄牙共和国风俗礼仪

锡伯族的风俗礼仪

瑞典风俗文化礼仪

捷克风俗文化礼仪

安床风俗文化礼仪

《大理白族礼仪风俗.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大理白族礼仪风俗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