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第七卷·挑战》原文及译文

2025-05-06 03:35:31 分类:综合材料 下载本文

【导语】“yolkymomen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百战奇略·第七卷·挑战》原文及译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百战奇略·第七卷·挑战》原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百战奇略·第七卷·挑战》原文及译文

《百战奇略·第七卷·挑战》原文及译文

凡与敌战,营垒相远,势力相均,可轻骑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军可破。若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法曰:「远而挑战,欲人之进也。」

十六国,姚襄据黄落,苻生遣将苻黄眉、邓羌等率步骑〔万五千〕讨襄。襄深沟高垒,固守不战。邓羌曰:「襄性刚愎,易以挠动。若长驱一行,直压其垒,襄必忿而出战,可一战而擒也。」黄眉从之,遣羌率骑三千军于垒门。襄怒,尽锐出战。羌伪不胜,率骑而退,襄追之于三原,羌回〔骑〕拒襄,〔俄〕而黄眉至,大战,斩之,〔尽〕俘其众〔,黄眉等振旅而归〕。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在双方营垒相距较远,兵力对比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可以派遣轻装骑兵前往敌营挑战,同时设伏兵等待敌人来攻而袭击它。这样,敌人便可以被打败。倘若敌人也使用这种计谋引诱我时,我不可以出动全部兵力去追击它。诚如兵法所说:“敌人离我很远而又前来挑战,是企图诱我贸然轻进而上当。”十六国时期,后秦将领姚襄率军进占黄落镇,前秦帝苻生派遣苻黄眉、邓羌等将率领步骑兵讨伐姚襄。姚襄凭据深沟高垒而坚守不战。邓羌向苻黄眉建议说:“姚襄性格倔强自负,容易被挑动。我们如果长驱疾进,直迫其营垒,姚襄必定忿怒而出战,这样便可一战而活捉他。”苻黄眉听后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派遣邓羌率领三千骑兵直迫于姚襄军营门前。姚襄为此大怒,率领其全部精锐部队出营交战。邓羌伪装战败而引军后退,姚襄挥军追到三原,这时邓羌突然回军拒战,苻黄眉率领大军也恰好赶到,与姚襄军展开激战,一举击斩了姚襄,全部俘获了他的部队,苻黄眉等将整顿队伍,凯旋而归。

篇2:《百战奇略·第七卷·远战》原文译文

《百战奇略·第七卷·远战》原文译文

凡与敌阻水相拒,我欲远渡,可多设舟楫,示之若近济,则敌必并众应之,我出其空虚以济。如无舟楫,可用竹木、蒲苇、罂缶、瓮囊、枪杆之属,缀为排筏,皆可济渡。法曰:「远而示之近。」

汉初,魏王豹初降汉,复以亲疾请归,至国,即绝其河关,反与楚约和。汉王遣郦生往说豹,不听。汉王以韩信为左丞相击豹。〔魏王〕盛兵蒲阪,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引兵从夏阳以木罂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帅兵迎战,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

译文

大凡与敌人隔河对抗时,我如要从远处渡河出击敌人,可多置一些船只于河边,伪装成要从近处渡河的样子,敌人就必定要集中兵力来阻击,这样我便可以从敌人防守薄弱的远处渡河袭击敌人。倘若没有渡河船只,则可以用竹木、蒲苇、罂缻、瓮囊、枪杆等就便器材扎成排筏,都可用以渡河。诚如兵法所说:“打算从远处进攻敌人,就伪装成从近处出击的样子。”西汉初年,魏王豹开始时归降了汉朝,不久又以母病为辞请求回去探望,一回到封地,立即切断黄河西岸临晋关的`交通,反叛了汉朝,而与楚国订约讲和。汉帝刘邦派遣郦食其前往游说魏王豹重新归顺朝廷,但魏王豹执意不听。刘邦于是任命韩信为左丞相率军进击魏王豹,而魏王豹则在蒲坂驻扎重兵,封锁临晋关。韩信针对此情,就采用增设疑兵之法,摆开船只,伪装成要从临晋渡河的样子,而以隐蔽前进的主力部队从夏阳方向乘坐木罂渡过黄河后,径直袭击安邑。魏王豹惊慌失措,匆忙领兵迎战韩信部队,韩信挥军奋战,一举俘获魏王豹,平定了魏地,置为河东郡。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涉务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慕贤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及翻译

篇3:百战奇略·第七卷·近战原文及翻译

第七卷·近战

作者:刘基

凡与敌夹水为阵,我欲攻近,反示以远,须多设疑兵,上下远渡,敌必分兵来应,我可以潜师近袭之,其军可破。法曰:「近而示之远。」

春秋,越人伐吴,吴人御之笠泽,夹水而阵。越人为左右阵,夜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兵而鼓之。吴军大败,遂至灭亡。

译文

作者:佚名

大凡与敌人隔河对阵,我如要从近处进攻敌人,就反而伪装成从远处渡河的样子。为此,必须多多设置一些疑兵,装作从河的'上、下游远处渡河进攻的架势,敌人一定会分散兵力来应付。这样,我就可以乘隙暗中出兵从近处袭击敌人,敌人就可以被打败。诚如兵法所说:“打算从近处进攻敌人,就伪装成从远处出击的样子。”春秋时期,越国讨伐吴国,吴王出兵于笠泽进行抵抗,而与越军隔笠泽水对阵相抗。越军分为左右两翼,乘夜擂鼓呼号而进,吴军则分兵进行抵御。越王勾践亲率主力部队偷偷从中央近处渡过笠泽水,直奔吴国中军主力而击鼓冲杀过去,致使吴军大败,吴国最终灭亡。

篇4:百战奇略·第七卷·乱战原文翻译

百战奇略·第七卷·乱战原文翻译

第七卷·乱战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不整,士卒喧哗,宜急出兵以击之,则利。法曰:「乱而取之。」

唐,段志玄从刘文静拒屈突通于潼关,文静为通将桑显和所败,军营已溃,志玄率二十骑赴之,击杀数十人而还;还为流矢中足,虑众心动,忍而不言,更入贼阵者再三。显和军乱,大军因而复振,击大破之。〔及屈突通之遁,志玄与诸将追而擒之。〕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人行列阵势紊乱不齐,士卒喧哗混乱不堪,应当立即出兵进攻它,就有利于我军取胜。诚如兵法所说:“敌人混乱不堪时,我就乘机攻取它。”(隋末李渊起兵之初),其部将段志玄随同刘文静率军于潼关抵抗隋将屈突通的进攻。刘文静所部被屈突通的部将桑显和打败,军营已经溃散。这时,段志玄率领二十名骑兵赶来救援,奋力冲杀,击斩隋军数十人;但在回身返还之时,脚部为敌人乱箭所伤。因怕引起部众思想波动,所以段志玄不但忍受伤痛不言,而且三番五次地率先冲入敌阵,奋力拚杀,致使桑显和军大乱,刘文静部队士气重新振作,并乘敌军大乱,勇猛冲击,大破之。屈突通兵败而逃,段志玄与众将跟踪追击,将他活捉过来。

篇5:百战奇略·第七卷·速战的原文及翻译

百战奇略·第七卷·速战的原文及翻译

第七卷·速战

作者:刘基

凡攻城围邑,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法曰:「兵贵拙速。」

三国,蜀将孟达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促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李辅等斩达首,开门以降。

译文

作者:佚名

大凡围攻城邑的作战,如果守城之敌粮多兵少,且有外部援助,可以采取快攻速决,就能(乘其外援未到而)取得胜利。诚如兵法所说:“用兵最为宝贵的是,宁肯指挥笨拙但求速胜。”三国时期,蜀国将领孟达投降了魏国,于是被任命为新城太守而驻扎在上庸城。但不久,他又联吴归蜀而背叛了魏国。魏将司马懿秘密发兵进讨孟达。当时,众多将领都说孟达与吴、蜀二国有了联络,因此应当首先观察事态的变化尔后再采取行动。但司马懿却说:“孟达是个没有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与吴、蜀之间相互猜疑的'时候,应当趁其犹豫不决之时,迅速把他解决掉。”于是就亲率大军以一天赶行两天路程的速度,连续行军八天而抵达上庸城下。此时,吴、蜀两国也都各自派将统兵前来援救孟达。对此,司马懿则分别派兵加以抵御。孟达在叛魏附蜀之初,曾给蜀相诸葛亮写信说:“宛城离洛阳八百里,而距我这里有一千二百里。驻守宛城的司马懿获悉我起兵举事后,必先写奏表上报洛阳的魏明帝,等到皇帝批复回来时,已经一个月时间了。到了那时,我的城防已经加固,诸将所属部队都已部署停当。况且,我军地处深远而险要,司马懿必定不会亲自前来,其他将领来进攻,我就没有忧虑之事了。”但当司马懿亲自率兵突然来到之后,孟达又赶紧告诉诸葛亮说:“我起兵举事仅仅八天,司马懿就率兵来到我的城下,他的行动怎么这样神速啊!”上庸城三面临水,地势险要,而孟达又于城外构筑木栅以加强防御。司马懿挥军渡过河水,冲破木栅,直抵城根,然后分兵八路攻城,仅仅经过十六天时间,孟达的部将李辅等人便杀死孟达,打开城门而投降了司马懿。

篇6:百战奇略·第七卷·缓战原文和翻译

百战奇略·第七卷·缓战原文和翻译

凡攻城之法,最为下策,不得已而为之。所谓三月修器械,三月成距堙者,六月也。谓戒为己者,忿躁不待攻具而令士卒蚁附,恐伤人之多故也。若彼城高池深,多人而少粮,外无救援,可羁縻取之,则利。法曰:「其徐如林。」

十六国,前燕将慕容恪击段龛于广固,围之。诸将请恪急攻,恪曰:「军势有宜缓以克敌,有宜急而取之。若彼我势均,外有强援,恐有腹背之患,则攻之不得不速。若我强彼弱,外无救援,当羁縻守之,以待其敝。兵法:十围五攻。正谓此也。龛党尚众,未有离心。今凭阻坚城,上下戮力,尽锐攻之,数旬可拔,然杀吾士卒必多矣。当持久以取耳。」乃为壁垒以守之,终克广固。

译文

作者:佚名

大凡进攻城邑之法,是战法中的最下策了,只在不得已时才采用它。通常所说的三个月修造攻城器械,三个月堆筑攻城土山,这样,攻城准备得用六个月时间。值得警戒和注意的问题是,由于攻城准备的`时间长,将帅为忿怒急躁的情绪所使,往往不等攻城器械造好,就驱赶士卒像蚂蚁一样缘城而上,这恐怕是造成人员大批伤亡的原因。如果敌人城高壕深,且兵多粮少,又无外援,对于这种守城之敌,可采取长围久困之法夺取它,这样作战对我有利。诚如兵法所说:“军队行动舒缓时,就要像森林一样稳便不动。”十六国时期,前燕将领慕容恪率军进攻镇守广固城的东晋镇北将军段龛所部,并将其包围起来。当时,诸多将领都劝慕容恪尽快攻城,但慕容恪却从容说道:“作战之情势,有时应当缓战以慢慢制服敌人,有时应当急攻以快快战胜敌人。如果敌我双方势均力敌,而敌人又有强大的外援,我军怕有遭到敌人腹背夹击的危险,就不能不采取快速攻城战法。如果我军强大而敌人弱小,且敌人又无外援,那么,对于这种守城之敌,则应采取长围久困的战法,以等待敌人困敝时再攻取它。兵法上所说的‘有十倍于敌的兵力就包围它,有五倍于敌的兵力就进攻它’,正是讲的这个道理。段龛的部众现在还很多,内部尚未出现离心倾向。目前他们凭据坚城固垒,上下齐心协力地进行防守,如果我们投入全部精锐部队强攻坚城,用几十天时间虽然也可以攻下来,但那样做将会给我们的部队造成很多伤亡。所以,应当采取持久围困以取胜的战法。”于是,慕容恪命令部队构筑工事以围困守城的晋军,最后终于攻占了广固。

文言文翻译汉书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终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归心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省事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勉学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后娶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杂艺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养生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涉务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慕贤篇原文及翻译颜氏家训·兄弟篇原文及翻译

篇7:百战奇略·第七卷·致战原文和翻译

百战奇略·第七卷·致战原文和翻译

凡致敌来战,则彼势常虚;不能赴战,则我势常实。多方以致敌之来,我据便地而待之,无有不胜。法曰:「致人而不致于人。」

后汉建武五年,光武诏耿弇,悉收集降附,结部曲,置将吏,弇帅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将兵而东。张步闻之,使其将费邑军历下,又令兵屯祝阿,别于泰山、钟城列营数十以待之。渡河先击祝阿,拔之,故开围一角,令其众得奔归钟城。〔钟城〕人闻祝阿已溃,大恐,遂空壁亡去。费邑分兵,遣其弟费敢守巨里,弇进兵先胁巨里,严令军中趣修攻具〔,宣敕诸部〕:后三日悉力攻巨里城。阴缓生口,〔令得〕亡归,以弇期告邑。邑至日果自将精兵〔三万余人〕来救〔之〕。弇谓诸将曰:「吾所以修攻具者,欲诱致之耳。野兵不击,何以城为?」则分兵守巨里,自帅精锐上冈阪,乘高合战,大破之,斩邑。既而取首级以示巨里,城中惧,费敢〔悉众〕亡归张步。弇悉收其积聚,纵兵攻诸未下者,平四十余营,遂定济南。

译文

大凡调动敌人前来与我交战,就使敌人处于兵势常虚、被动不利的地位,我军不为敌人调动去战,就使我军处于兵势常实、主动有利的地位。作战中,应当采用多种方法调动敌人来战,我军凭据有利地形条件而等待敌人,这样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作战中要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东汉建武五年,光武帝刘秀命令建威大将军耿弇全部收编投降的士卒,组成建制,置设将吏。

然后,耿弇奉命亲率骑都尉刘歆、泰山太守陈俊等部队,东进讨伐割据济南称雄的张步。张步获悉这一消息后,派其部将费邑率兵进驻历城,又分遣一部兵力屯驻祝阿,又在泰山、钟城置设数十营垒以防耿弇来攻。耿弇率军渡过黄河后,首先攻克了祝阿城。在其围攻祝阿作战中,耿弇故意留下一个缺口,让敌众得以出城逃往钟城。钟城守军听说祝阿已被攻破,十分恐惧,于是弃城而逃亡。费邑分兵一部令其弟弟费敢率领去守卫巨里城。耿弇挥军首先进逼巨里,并且严令部队尽快修造攻城器械,向各部宣告三天后将全力以赴地攻打巨里城,同时暗中放出一些被俘人员,故意让他们逃归后将耿弇预定攻城的日期报告费邑。费邑果然到这一天亲率精兵三万余人前去援救巨里。

耿弇见此情形,便高兴地对部将们说:“我之所以修造攻城器械,为的是诱使费邑前来就范。现在放着这些驻营野外而无防御设施的.敌军不打,为什么硬要强攻设防坚固的城池呢?”于是,耿弇分兵一部继续围攻和牵制巨里的敌人守军,自己亲率精锐部队抢占制高点,以居高临下之势与敌交战,大败敌军,击斩了费邑。然后砍下费邑首级展示给巨里的守敌,敌人望见后异常恐惧,费敢慌忙逃往据守剧地的张步处。耿弇全部收缴了巨里城里敌人所存之军资粮储,同时又挥军继续攻打尚未攻克的敌军营垒,先后攻克了四十多座敌人营垒。于是最终平定了济南地区。

篇8:百战奇略·第七卷·火战的原文及翻译

百战奇略·第七卷·火战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凡战,若敌人居近草莽,营舍茅竹,积刍聚粮,天时燥旱,因风纵火以焚之,选精兵以击之,其军可破。法曰:「行火必有因。」

汉灵帝中平元年,皇甫嵩讨黄巾,汉将朱隽与贼波才战,败,贼遂围嵩于长社。贼依草结营,会大风。嵩敕军束苣乘城,使锐卒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曹操将兵适至,合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

译文

大凡作战中,如果敌人驻扎在靠近草木丛生的.地带,其营舍是用茅竹搭盖而成,又囤积大批马草和粮食,如遇燥热干旱天气,就可借助风力放火焚烧它,选派精锐部队进攻它。这样,敌人便可以被打败。诚如兵法所说:“对敌采用火攻战法,必须具备一定客观条件。”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左中郎将皇甫嵩(与右中郎将朱儁各统一军),进讨黄巾军(于颍川),朱儁与黄巾军首领波才所部交战而失败,波才遂乘胜挥军包围了退保长社的皇甫嵩。波才军靠近草木丛生的地带安营扎寨。是时,正赶上刮大风,皇甫嵩便命令部队捆好火把登上城墙,又派精锐士卒偷偷越出包围圈,于城外黄巾军营地纵放大火并狂呼乱叫,城上的汉军则点燃火把与之紧密策应,皇甫嵩乘机率军击鼓而出城,直奔波才营阵冲杀过去,波才军猝不及防,惊慌四散。此时,汉灵帝所派曹操援兵恰好赶到,与皇甫嵩、朱儁所部协力合战,大败波才,击斩其军数万人。

篇9:百战奇略·第七卷·整战的原文及翻译

百战奇略·第七卷·整战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凡与敌战,若敌人行阵整齐,士卒安静,未可轻战,伺其变动击之,则利。法曰:「无邀正正之旗。」

三国,魏司马懿征公孙渊,〔次于辽水。渊遣步骑数万,阻辽隧,坚壁而守,以距帝。〕懿泛舟潜济辽水,〔傍辽水〕作〔长〕围,弃城而向襄平。诸将曰:「不攻城而作围,非所以示众也。」懿曰:「贼坚营高垒,欲以老吾军也。攻之,正堕其计。贼大众在此,其巢穴虚失,我直指襄平,必人怀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遂整阵而过。贼见兵出其后,果邀之,乃纵兵逆击,大破之。

译文

大凡对敌作战,如果敌军行列严整有序,士卒情绪安稳平静,不可轻率与其交战,等到敌人内部发生变化时,再出兵进攻它,就有利于我军取胜。诚如兵法所说:“不要拦击旗帜整齐、队伍严密的敌人。”三国时期,魏国大将司马懿奉命率军征讨公孙渊,而进至辽水。公逊渊果然派遣数万步骑兵凭据辽隧,企图固守坚城壁垒以抵御司马懿进攻。司马懿率军乘船偷偷渡过辽水后,依傍辽水构筑一道长围(摆出一付攻打辽隧的架势),然后又命令部队放弃该城不攻,而向其老巢襄平进发。众将对此决策十分不解地说:“我们不攻打辽隧城,却又构筑长围,这不是显示我们兵多军威的办法。”司马懿解释说:“敌人现在凭据辽隧坚固而高大的城防设施,企图把我军拖垮在这里。我们进攻它,恰好中了敌人的`诡计。敌人的主力都集中在这里,其老巢必定非常空虚,我军直驱襄平,这里的敌人一定会心怀恐惧,他们恐惧就会离开坚城固垒而向我求战,那时我们集中兵力打败他们是必定无疑的。”于是,司马懿率领严整有序的魏军,越过辽隧而向襄平长驱直进。敌人发现魏军所向直指其后方老巢,果然脱离坚城辽隧而去拦截魏军。司马懿乘机挥军迎头痛击,大破敌人,三战三捷。公孙渊退保襄平,司马懿乘胜挥军包围了他。

篇10:百战奇略·第四卷·后战原文附译文

百战奇略·第四卷·后战原文附译文

第四卷·后战

作者:刘基

凡战,若敌人行阵整而且锐,未可与战,宜坚壁待之;候其阵久气衰,起而击之,无有不胜。法曰:「后于人以待其衰。」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阵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令宇文士及率三百骑,经贼阵之西,驰而南,诫曰:「贼若不动,止,宜退归;如觉其动,宜率东出。」士及才过,贼众果动。太宗曰:「可击矣。」士及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靡。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译文

大凡作战中,如果遇到敌人阵容严整且士气锐盛时,不可贸然与其决战,应当坚守壁垒以待有利时机;等到敌人列阵过久而士气衰落之时,再出兵攻击它,就没有不胜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后发制人是为了等待敌人士气衰落时再攻击它。”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围攻洛阳的王世充,窦建德应王世充之请而率领全部兵马自河北而来援救。李世民率军东进扼守虎牢以阻截窦建德军。窦建德于汜水以东布阵,绵延横贯数里,唐军将领望见此情都面生惧色。李世民亲率数名骑兵登上高冈观察敌阵,回头对将领们说:“窦建德自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起兵至今,尚未遇到过强大对手。如今他们越过险要地带而喧闹不止,这说明其军队没有严格的`号令;迫近我们城前而布列营阵,这说明其有轻视我军的心理。对此,我们要按兵不与其交战,以等待其士气衰落之时;他们列阵过久而士卒饥疲,必将自行退走,乘其后退而出兵追击,哪有不胜之理!我与诸位约定,一定要在中午刚过之时打败它。”窦建德军从清晨摆开阵势,直到中午时分(也不见唐军出战),士卒们饥疲不堪,个个都无精打彩地坐在队列里,以至又有互相争夺饮水的。李世民(见此情景)便命令宇文士及率领三百骑兵,经敌阵之西向南急驰,并告戒他说:“如果此举仍不见敌军有后退行动,你应引兵退回;如果发觉敌军行动了,就应率兵向东出击。”宇文士及刚过敌阵,敌军果然行动了。李世民这时对部将说:“现在可以出击了。”于是,命令骑兵将领树旗列阵,从虎牢关上以高屋建瓴之势直插南山,沿着山谷向东,袭击敌军背后。窦建德急忙率领其军向后撤退,刚刚退到东山坡处,还未来得及整顿好队伍,李世民已率领轻骑兵冲杀过来。唐军所向之处,敌军无不瓦解溃散。唐军大将程咬金等所率骑兵卷起军旗冲进敌阵,径直突击敌军阵后,齐张旗帜,内外奋击,大败敌军,活捉了窦建德。

《百战奇略·第八卷·不战》原文及翻译

《百战奇略·第三卷·交战》原文及翻译

百战奇略·第二卷·众战的原文及翻译

百战奇略·第五卷·危战的古诗原文及翻译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译文

学记节选原文及译文

《陈情表》原文及译文

《鸿门宴》原文和译文

《人琴俱亡》原文和译文

夸父逐日原文译文全文

《《百战奇略·第七卷·挑战》原文及译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百战奇略·第七卷·挑战》原文及译文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