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2025-05-06 03:35:28 分类:综合材料 下载本文

【导语】“yanzi68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浅谈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浅谈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重庆市綦江区柴坝学校 黄明凤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篇2:浅谈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道理。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生活化。如何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去享受生活、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

一、小学数学教学要生活情境化

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建性,寻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搜寻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创建情境,让学生更多地联系实际。善于创建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最基本途径。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智力游戏创建情境;运用实物创造情境;运用模拟生活创建情境。

创建情境,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使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不断思考、不断尝试,不断地体验成功,有助于他们发展洞察力、形象思维力,提升数学学习效率。一般来说,学习者只能学到他做过的事情。倘若提供的情境是学习者感兴趣的,那么,学习者就会主动参与,从而有效地应付这些情境。相反,当学习是被迫的、不是从学习者真正的兴趣出发时,有效的学习相对来讲是无效的。所以,教师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从而喜欢数学,热爱生活。在日常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教学实例,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实践去学习数学。在参与中有快乐,有满足,有成就感。

二、小学数学教学要理解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一)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不仅生动、深刻,而且进行了人文教育。学习了长度单位,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长度单位;学习了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方的`和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圆形物体的圆心。在教学中,结合生活实际,让他们知道每天吃多少米、用多少水、耗多少电都要进行计算。这样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后,安排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学校组织师生去动物园游玩。老师25人,小朋友120人。公园门口写着:门票成人每人30元,学生每人1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20元。请同学们设计一种你认为最好的购票方案。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方案:

全买团体票:(25+120)×20=2950(元)

不买团体票:25×30+120×15=2550(元)

一部分买团体票,一部分不买:(25+5)×20+(120-5)×15=2225(元)

通过不同解题方案的比较,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知识理财的意识。

(二)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身高,此时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求出结果后,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哪一组的同学最高?哪一组的同学最矮?”“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身高情况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种活动与学生自身生活相结合,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有物参照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作出审时度势的调整,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真正“蹲下身子”与学生说话的老师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知识的连接点上巧设疑点,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增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

比如,教学“体积的概念”一节,教材上有一个实验,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诚然,这个实验的确能使学生建立体积概念的表象,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现象并不陌生,“乌鸦喝水”的故事学生早就耳熟能详。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学生有的说乌鸦聪明;有的说放进石子水面升高了。我又重点设疑:为什么瓶中放进石子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学生有的说石子有重量;有的说石子占了一定空间,把水给挤出来了;有的说石子占的空间比较小,只有放了足够的石子,才能把水挤出来……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因此,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意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新知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三、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生活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在教学时,不要太抽象的讲解或照本宣科,要想方设法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愿学、想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安排了这样一个问题,有5个同学吃包子,每人吃2个,一共吃多少个?同学们马上开始计算开来,(1)2+2+2+2+2=10(个),(2)5+5=10(个)紧接着让生观察这个算式,生观察后得出:有5个2相加或2个5相加,并乘机得出,这个算式还可以写成5×2=10(个)或2×5=10(个),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知识。由浅入深,由学生自己推到得出结论,让学生容易理解。

总之,数学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现象,发现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明华。数学教学生活化例谈[J].考试周刊,2011(38) [2]王娟萍。用新课程理念构建生活化的数学实效课堂[J].新西部,2010(10)

[3]数学新课程标准

篇3: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尊重和承认“生活经验是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如果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正确地加以分析,也许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很可能会回到“灌输”的老路上去。着力实施一种“基于儿童生活经验的数学教学”,也正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案例一:“这筐水果45重”

最近发现,张思做应用题时有一类问题的答句老是出问题。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瞧,今天的作业又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y“你有多高?”“我的身高大约是130厘米。”“不,应该说你的身高大约是130高。”“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从此,他再没犯过这样的错误。张思所犯的这种错误也许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曾遇到过。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正是调用了学生正确的生活经验来矫正他学习中的错误。

案例二:“弟弟吃哥哥”

做一道文字题:36乘8加上4的和,积是多少?学生列式有两种:一种36×8+4;另一种36×(8+4)。当时我就跟学生讲:“36应该乘一个和,最后应该是求一个积,我们可以用缩句的方法来理解:36乘和,积是多少?所以正确的列式应该是:36×(8+4)。”可是有不少学生一脸茫然,我有点“黔驴技穷”了。正在我为难的时候,一只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老师,我可以打个比方。”她抬头看看我,我会意地点点头。“比如,弟弟吃了哥哥的苹果,这句话中弟弟吃的是。哥哥的苹果',并不是。哥哥'。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上面的8离乘最近,就用36×8。”这个学生的比方给了大家不少启发,很多同学都豁然开朗起来。在上面的案例中,学生借助“弟弟吃了哥哥的苹果”这句容易理解的日常语言理解抽象的算法是很有创意的。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有同学不小心搞错了,孩子们便会说:“又把哥哥吃了!”就在这样的提醒当中,孩子们的错误越来越少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自主建构的过程,这个例子就是生动的佐证。

案例三:“一根黄瓜长约3厘米”

这是三年级一次数学单元测验的一道填空题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黄瓜长约3(  )在阅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同学填写的单位是“厘米”,而且不是少数。当时我们都不假思索地将这样的选择判为错:一根黄瓜怎么可能只有3厘米长呢7“?师,黄瓜长约3厘米为什么错了?”试卷刚发下去就有好几个学生围着我问。“你们见过黄瓜吗?”我觉得挺奇怪,就试探着问了一句。小家伙们一听都急了:“我们经常吃黄瓜呀!”“那它有多长呢?”“我们家拌的黄瓜是大约长3厘米呀!”一个小家伙一边说还一边用手比画着。原来他们见到的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我没有贸然地去否定他们:“这样,名师明天带一根黄瓜给大家看一看好吗7”第二天,我带去一根黄瓜,孩子们的困惑也便迎刃而解了。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曾说过:“儿童回答老师提问的精确性,主要取决于儿童经验的逻辑性,而不在于事物本身的逻辑。”学生说黄瓜长约3厘米,刚开始我们以为学生是没有能建立起1厘米1分米的正确表象。其实,不是这样的。学生填“厘米”是基于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他们见得最多的便是餐桌上的黄瓜片儿。如果问题说清楚是“一根黄瓜”也许好些。尊重学生的经验既包括那些正确的经验,也应该包括那些片面的、甚至错误的经验,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很多并非“新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恰恰是“旧知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相关的经验。每一个学生部从他们的现实世界出发,与学习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关于“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思索既是课程改革的时代呼唤,也是对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本质追寻。

1、界定:什么是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

经验,是指由过去的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它是个体立足于客观世界,建立在感官知觉上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是人类和个体认识成果的积累。儿童的生活经验是指小学生在生活中通过亲身经历、体验而获得的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具有自然性、生成性、发展性等特点。自然性是指学生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都会毫无阻拦地进入他们的认知领域,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经验”。当然这种经验很大程度上是原始的、粗浅的、局部的、零散的,甚至是不准确的、不科学的,但却是十分难得和可贵的。生成性是指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对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调用、调整、提升或者重新确立的过程,也存在着对活动中新的认识不断接受、理解和内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实质上就是新的经验建立和生成的过程。发展性是指经验的建立和运用是一个动态的、不断积累、丰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人的内在素质和能力提高的过程。任何学习都是在先前经验基础上的主动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又会导致经验系统的变化,在这种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得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学习的质量进一步提高。

2、分类:从生活经验的作用谈起。

如果按照生活经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作用来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可以直接拿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如案例一)。这样的生活经验有许许多多。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人民币等内容时,学生便有不少生活经验可以直接促进他们的数学学习。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挖掘和利用,很好地把握住学生认知的起点。

第二类;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如案例二)。这样的生活经验,从表面上看,似乎不能与数学知识的学习构成什么直接联系,但却可以通过类比来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很多时候应用这种方式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形象、更易于理解。比如,在学习“循环小数”时,我们可以激活儿童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日升日落,白天黑夜周而复始的经验来帮助他们理解“循环小数”中“循环”的含义。

第三类:可能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的生活经验(*口案例三)。生活经验的丰富性也必然导致有些生活经验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些经验本身便是错误的。比如在学习“质量单位”的时候对“质量”的理解,学生日常生活中关于“质量”的生活经验(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或许便会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产生一些“干扰”。对于这一类的生活经验我们也必须正视,因为经验无论是正确的、错误的,它往往都是根深蒂固的,想强制性地加以取代必然会影响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应当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加深认识。

3、辨析: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的关系。

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有关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儿童的生活经验理所当然地成为他们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进而成为我们构建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和开发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庞大资源库。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激活、利用、调整、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现象的解读”,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学儿童的数学学习活动与其说是“学习数学”,倒还不如说是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学生从现实出发,经过反思,达到“数学化”。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现实”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现实”也许就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一方面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前提、基础和重要资源,是保证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另一方面,有效的数学学习也能促进经验的应用、提炼和积累。数学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一种新的“经历”和“体验”。

陕县实小   陈玲

篇4:一年级的趣味数学日记数学来源于生活

趣味数学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喜欢,它不仅风趣幽默,还能开拓小朋友的智力,家长经常会给小朋友买一些趣味数学的书来读,网编在这里也给小朋友整理了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日记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快点看看吧!

今天是端午节,妈妈买了饺子皮,我们一家其乐融融的在包饺子,我包了15个,爸爸包了21个,妈妈包了30个,爸爸说考考我的数学学得怎样,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饺子?15+21+30=66(个)。饺子煮好了,我吃了10个,爸爸吃了25个,妈妈吃了5个,妈妈说:还剩多少个?66-10-25-5=26(个),爸爸妈妈高兴地笑了,还夸我的数学学得非常好。

篇5:小学数学生活日记

今天我做作业时遇上了一道难题,这道题是这样的:一个直角梯形,上底是2厘米,下底是3厘米,高也是3厘米,现在以这个直角梯形的上底为轴,旋一圈,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体积会是多少?

看完题目,我立刻松了一口气:这题一点也不难嘛!不就是一个圆柱加一个圆锥,求体积一样的嘛,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于是,我飞快地列出几个算式答: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

正当我喘了一口气,准备“迎战”下一题时,哥哥走了过来,看了看我那道题目,皱了皱眉,说:“你这道题错了。”我听了这话,又看了看那道题,没错啊!难道算错了?我又验算了一遍,“没错啊!”我小声嘀咕着。

哥哥听了这话,脸上立刻“晴多云”:“没错?你再仔细看看题目。”“哦。”我应着哥哥的话,疑惑地又读了一遍题。突然,我发现了什么,我又看了一遍。“没错,的确是我错了,我没看清楚‘上底为轴’这个关键因素,以为是下底了。可是该怎么做呢?”我自言自语。

哥哥看见我这样子,知道我遇上困难了,于是他走到我旁边,说:“你可以把直角梯形‘补’成长方形,长方形可以旋成什么?”“圆柱。”我回答。“那么被‘补’上的三角形有可以旋成什么?”“圆锥啊……啊!我明白了!

我们可以把直角梯形变成长方形,这样便可以求出圆柱的体积,而这个圆柱中包含了‘补’的三角形的旋体,即圆锥,我们用圆柱的体积减去圆锥的体积,即可求出这个图形的体积。”于是,我把原来的做法擦掉,又列出了几个算式答 :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

哥哥首先肯定了我的做法,然后他又说:“你还知道别的做法吗?”我想了一会儿,说:“没问题!”于是,我又列了几个算式答 :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哥哥看了,终于露出了笑容。接着他又问:“通过今天这道题目的解法,你明白了什么?”我回答说:“数学的解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道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也正应了那句话‘条条大路通罗马’吧!”哥哥点点头,不过他又发问了:“还有呢?”我听了,疑惑地望望哥哥,摇了摇头。

哥哥又笑了,只不过这次没问问题,只是点点我的额头:“还有就是,你也该修修自己的粗枝大叶了!”我看了看哥哥,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头,幽默地说:“是!我拿剪刀来修修!”

“哈哈……”我们都笑了,在笑声中,我也下定决心,一定要“修修”自己的“粗枝大叶”!

篇6:小学三年级生活数学日记

小学三年级生活数学日记

这学期开始学十位数的乘法了,我一看到乘法就脑袋发胀,搞得我晕头转向。但今天的经历让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数学。

今天是我的.生日,爸爸妈妈为了庆贺我的生日,买了很多菜。“厨师爸爸”系上围兜开始炒起菜来……

“stop”!看见爸爸正麻利地拿起油壶要往锅子里倒油,我急忙喊道。今天居委的阿姨刚发了控油瓶,控制烹调用油可降低疾病风险,特别可以降低富贵病产生的可能性。在我的强烈要求下,爸爸只好采用控油瓶往锅子里倒油。爸爸显然不能适应用控油瓶做菜,才炒了一份青菜,就用掉了近50克油。

我家里共3个人,如果每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那么我们一天可以用多少油呢?

3×25=75(克)

“我们一家一天只能用75克油”,当我算出了我家一天可以使用的油量后大声地告诉爸爸。这下爸爸犯难了,已经用了50克,还有25克怎么炒后面的几道菜呢?

看来“厨师爸爸”要下岗了,今天做的菜除了青菜都不好吃。

篇7:小学二年级生活数学日记

小学二年级生活数学日记

买衣服

10月9日 晴

国庆长假这天,妈妈带我去逛街。当我们走到步行街“金童王”童装时,我和妈妈一起进去看衣服。我看中了一双高筒靴,靴子标价126元,妈妈又为我选了一件漂亮的长毛衣,标价110元,我算了一下,一共得花236元。呀!太贵了!妈妈正在犹豫,正好售货员叔叔和我爸爸认识,所以靴子优惠16元,毛衣优惠20元,110+90正好是200元。妈妈看到我非常喜欢这双靴子和这件毛衣,就帮我买下来了。我很高兴!

买家电

4月25日 星期日 天气阴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瑞丰商场买全自动洗衣机,妈妈进去问阿姨全自动洗衣机多少元?阿姨说:“7000元”,妈妈问阿姨能不能少点?阿姨说:“看你们是这的老顾客,给你们打8折”。我问妈妈打8折多少元?妈妈说:“是把7000分成10份,每份700”。阿姨说:“给你们减两份”。阿姨让我算一算那是多少元?

2×7=14元就是1400元,7000—1400=5600元,阿姨夸我真聪明。

买洗衣机

前几天,洗衣机坏了。妈妈说:“我要出去买一台新的洗衣机”。我说:“知道了”,妈妈穿上衣服,骑上车出去买洗衣机了。我就乖乖的,在家里写作业。时间不长,妈妈就把洗衣机买回来了。我问妈妈洗衣机多少元,妈妈说:“售货员要价1860元,最后1600元买上了洗衣机。

我感到妈妈很了不起。

买小猫

今天我和妈妈去粮店买东西。我们买了一袋大米100元,五斤小米10元,付了钱后,我们刚走出粮店,就听见:“喵!喵!”的声音,不远处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吆喝着:“卖小猫了!卖小猫了!”于是我拉着妈妈的手急忙跑过去一看:“哇!有白猫、黑猫、花猫、还有一只黄颜色的.猫,我太喜欢了!”我问老奶奶:“这只黄猫多少钱?”老奶奶说:“这只猫是吉祥猫,最贵了,最低90元,不讲价!”我心里想:是有些贵,可我太喜欢了,妈妈带的钱也不知道够不够,于是我问妈妈:“咱们去粮店的时候有多少钱?妈妈说:“150元。”我说:“要是买猫的话,不够吧!”最后妈妈同意我买猫,我们又去银行取了200元买了小猫,它喵喵地叫着,好像在说:“我要吃鱼!”于是,我跑到小卖部,买了五根2元的火腿肠,5×2=10元,付给售货员10元。

回到家里,妈妈问我现在还剩多少钱?我脑子里列出了一道算式:150-100-10+200-90-10=140元,于是我脱口而出:“140元。”妈妈吃惊地说:“我儿子太聪明了,花了这些钱也值得!”

生活中的大数

一天我和妈妈去商场看电器,我看到冰箱的价钱是3799元.我还看到液晶电视有4499元有3999元有1399元的。商场里的人川流不息,我和妈妈来到小家电旁边。我们看到奔腾电磁炉599元,送8件套+电饼铛看来看去我和妈妈进了一件小家电。通过去商场看电器我学会了很多知识。

篇8:数学与生活小学作文350字

数学与生活小学作文350字

数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如:买菜,做实验,计算 记得有一次,我一个人到超市买钢笔和铅,我带了20元。

到了超市,我一看,钢笔12元6角,铅3元5角。当时,我们还没有学过小数加减法。我在心里计算着:12.6+3.5=?我得出结果:17.1元。那20—17.1=?我再次得出结果:2.9元。意思是:营业员要找给我2.9元。我把钱交给营业员后,营业员用电脑扫了一下物品,竟然找给我3.9元。难道机器也会出错?我回家自己用计算器算了一遍,结果还是3.9.原来是我算错了,真不应该啊!看来生活中真少不了数学。现在,我学过了小树加减法,能确无误计算出结果了。下面,我给大家出几道关于数学的谜语吧! 横看像支尺,竖看像跟棒,年龄它最小,大哥它来当。(打一数字) 哈哈,才出来了吗?它就是数字“1”。

如果大家细心观察,就一定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在数学中找到奥妙,乐趣。

篇9: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一、运用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实践探究能力对一个人的发展十分重要,是其离开学校、离开教师的讲解之后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其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探究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不单单造成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学习效果的不良影响,对学生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而通过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进行学习,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其主体地位,能够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够提高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的能力。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

1.情境创设注意引导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的时候并不能随意进行,而是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创设,以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发思考和探究为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至关重要的,所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层次感,从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寻获答案,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编码》这一课程时,就可以利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身份证编码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认识身份证编码的规律,将其中蕴含性别、出生日期等信息的位数以及意义告知学生。接下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一个“小马虎”同学课前分别收集了爷爷、奶奶、爸爸和妈妈的身份证号码,但是,他忘记对这四个号码进行标记,无法分清分别是谁的了,请同学们帮其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首先找出年长者的两个号码,再通过分辨男女辨别哪个是爷爷的,哪个是奶奶的,接下来以同样的方法辨别剩下的两个哪个是爸爸的,哪个是妈妈的,最终解决这一问题。

2.情境创设与现实问题相连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情境辅助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只有真实的生活情境才能够引发学生的熟悉感与代入感,才能够使其在生活中面临类似的问题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必须是与现实相连的问题,而不能是臆想出来的。例如,在学习《需要多少钱》这一课程时,为学生创设如下情境:星期天,淘气、笑笑和许多好朋友们在海边玩的'时候,在附近的商店里买了好多的东西,想让同学们帮忙计算一下他们一共花了多少钱,你们愿意吗?通过购物这一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情境进行乘法的教学,拉近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培养其实践探究能力。

3.生活情境创设要全面

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创设生活情境就是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的一种手段,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的练习中并没有运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和做法。在课堂上以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其学习的难度是正确的,但是,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练习中运用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因此,生活情境的创设要全面,不能人为的将其局限在教学的某一阶段。例如,在学习《时间与数学》这一课程时,对教材上寻找飞飞一家三口人明年三月的共同休息日的例子进行延伸与重组。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飞飞每周六日休息,爸爸每工作三天后休息一天,妈妈每工作一天后休息一天,寻求其一家三口在明年三月的共同休息日。课堂上通过讨论解答问题之后,为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如回家之后通过翻看日历对这一问题进行确定等。通过创设全面的生活情境不仅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消化之后成为自己的知识。

考研数学 来源于基础高于基础

范文 快乐来源于

来源于寓言故事成语

来源于古诗词的成语

生活中的数学小学四年级作文

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小故事

数学生活日记六年级

生活处处有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

有六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浅谈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浅谈小学数学来源于生活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