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传阅读练习题
【导语】“风无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王安石传阅读练习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王安石传阅读练习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王安石传阅读练习题
王安石传阅读练习题
王安石传(有删节)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欧阳修乞致仕,冯京请留之,安石曰:修附丽韩琦,以琦为社程臣。如此人,在一郡则坏 一郡,在朝廷则坏朝廷,留之安用? (帝)乃听之。于是,吕公著、韩维,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 欧阳修、文彦博,荐己者也;富粥、韩琦,用为侍从者也;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搓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 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反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近臣不知为谁,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仿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侠又坐窜岭南。愚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现文股大学士、知江宁府。
元佑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大傅。
初,安石训释《诗》、《书》、《周礼》,既成,颁之学官,天下号曰新义。晚居全陵,又作《字说》 ,多穿凿傅会。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莫得自名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黠《春秋》之书,不使列于学官,至戏目为断烂朝报。
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流,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剌之。
安石性强忮①,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田。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 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讼。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昔种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如何?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部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一《宋史列传第八十六》
{注}①忮;zhi,刚愎、狠戾。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属文动笔如飞属:通嘱,嘱咐
B.侠又坐窜岭南坐:被判罪
c.或衣垢不浣 浣:洗
D.鲜不为大奸患 鲜:少
2.以下四个选项中,都能体现王安石强硬态度的一组是(3分)
①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②司马光、范镇,交友之善者也,悉排斥不遗力
③先儒传注,一切废不用
④性不好华膜,自奉至俭
⑤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⑥天变不是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①②⑤ B.②④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篇2:《子贡传》阅读练习题
《子贡传》阅读练习题
端木赐,卫人,字子贡。利口巧辞。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①,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至齐,说田常曰:“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鲁弱吴强,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强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田常曰:“吾兵业已加鲁矣,奈何?”子贡曰:“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君因以兵迎之。”
子贡南见吴王,说曰:“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强,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名存亡鲁,实困强齐也。”吴王曰:“吾尝与越战,越王苦身养士,有报我心。子待我伐越而听子。”子贡曰:“越之劲不过鲁,吴之强不过齐,王置齐而伐越,则齐已平鲁矣。夫伐小越而畏强齐,非勇也。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今存越示诸侯以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霸业成矣。且王必恶越,臣请东见越王,令出兵以从,此实空越,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越王除道郊迎。子贡曰:“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其志欲之而畏越,曰‘待我伐越乃可’。如此,破越必矣。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勾践顿首再拜,遂问子贡。子贡曰:“吴王为人猛暴,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此灭吴必矣。”越王大说,许诺。
子贡还报吴王,吴王大说,遂发九郡兵伐齐。子贡因去之晋,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晋君许诺。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高、国、鲍、晏:高昭子、国惠子、鲍牧、晏圉,齐国握有实权的卿大夫。
5.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置齐而伐越 置:安排
B.越王除道郊迎 除:清除
C.今王诚发士卒佐之以徼其志 诚:果真
D.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兵:兵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二三子何为莫出 ②窃为王危之
B.①子胥以谏死 ②重宝以说其心
C.①夫伐小越而畏强齐 ②其志欲之而畏越
D.①吴王大说,乃使子贡之越 ②待我伐越乃可
7.子贡在游说各国君主时,总在赤裸裸的利益之上,加上一层冠冕堂皇的道理外衣。下面都属于“道理外衣”的一组是(3分)
①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 ②臣请往使吴王,令之救鲁而伐齐
③夫勇者不避难,智者不失时 ④今者吾说吴王以救鲁伐齐
⑤且有报人之志,使人知之,殆也 ⑥说晋君修兵休卒以待吴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②④⑥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齐国阴谋家田常想谋反,但又担心高、国、鲍、晏四大权臣反对,于是准备发动对鲁国的战争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子贡临危出使,辗转于各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成功分化瓦解他们,保存了鲁国。
B.子贡凭着能言善辩,纵横捭阖,奔走于众多诸侯国中,最终使这些诸侯国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吴国和越国,原先强大的吴国灭亡了,原先濒临灭国的越国则崛起。
C.吴国以救鲁的名义入侵齐国,打败齐国后,与晋国争霸,但最终未能如愿。吴军被晋军大败的消息传出后,越国趁机突袭吴国,吴国形势急转直下,曾经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也最终身死。
D.越王勾践为了让吴王夫差放心前去攻打齐国,以使自己得到再次崛起的机会,除了派人给吴王送上贵重的宝物,他还在吴王面前表示,自己愿意带上越国兵马助吴王一臂之力。
篇3:王安石传的阅读及答案
有少年得斗鹑①,其侪②求之不与,恃与之昵③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当④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⑤。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⑥,皆以府断为是。诏放⑦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曰: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注释]①斗鹑:鹑,一种鸟,身上长有麻点,性凶狠,古代常有斗鹑娱乐。②侪(chái)伙伴。③昵:亲近。④当:量刑判处。⑤失入:罪轻而罚重。⑥审刑、大理:审刑,指中书省下属的审刑院,掌管上奏案件的裁决;大理,古代全国最高的审判机关。⑦放:宽免。
17、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良朗读节奏。(只划一处)(1分)
恃与之昵辄持去
18、解释句子中的加点词语。(3分)
(1)是: (2)诣: (3)谢:
19、说说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的意思。(2分)
20、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杀人的原因。(2分)
21、结合全文,请你对王安石这个人物作简要评 价。(3分)
参考答案:
17、恃与之昵/辄持去
18、(1)对,正确(2)到去(3)道歉,谢罪
19、这个人不给(他斗鹑)那个人却强拿走(斗鹑),这是强盗行径。
20、少年得到一只斗鹑,他的伙伴索取不成就侍机拿走,少年就杀了他。
21、他熟悉法令,知道当时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了解情况后果断得出结论并弹劾府司,说明他做事果断,秉公办事,不官官相护;最后维持原判,按理他被免到阁门谢罪可是他却不认罪,说明他坚持己见,性格倔强。(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译文:有个少年得到一只用来斗的鹌鹑,他的同伴想要,他不给。那同伴自恃和他亲密,就一把拿跑了。少年去追,把他杀了。开封府判定该少年应被处死。王安石反驳说:按照律(刑统?)的规定,不论是公然抢夺还是暗中偷窃都算是盗窃罪。此案中少年不给,他的同伴就拿走了,这就算盗窃。少年去追并把他杀掉,应该是追捕盗贼,即使杀死,也不应定罪。因此便弹劾开封府有关部门判罪过重。开封府的官员不服,此案上报 到审刑院和大理院,这两处都认为开封府的判定是正确的。(王安石因其弹劾不当而应被判罪),但皇帝下诏赦免了他的罪名,按照惯例,这种情况应该到阁门去答谢。王安石说:我无罪。不肯前去,御史因此弹劾他,皇帝却没有理会。
篇4:《欧阳修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欧阳修传》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甲】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 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
(1)连月不开( ) (2)杂然而前陈者( )
(3)长烟一空(? ) (4)游人去而禽鸟乐(?? )
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甲文第二段描摹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乙文第一段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甲乙两文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并具体说说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案:
11. (1)天气放晴 (2)摆开(3)全 (4)离开
12. (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3. 春和景明图(或:湖光春色图/阳光灿烂的画面) 游宴场景(或:与民同乐图)
14. 甲文表现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写作此文时,作者正贬官在外,但仍然以天下为己任。这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乙文表现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写作此文时,作者被贬滁州知州,但他以宽厚仁爱之心,随遇而安,与民同乐,这种心态值得欣赏。
篇5:王安石待客的阅读练习题答案
原文/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篇6:王安石待客的阅读练习题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公约之饭 (2)又久之,方命坐
(3)惟啖胡饼中间少许 (4)其人愧甚而退
2、翻译:①觉饥甚而不敢去
②其人已心怪之 (2分)
3、理解:上文末了说“公取自食之”,那么王安石到底吃了什么?(2分)
4、王安石是一个怎样的人?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3分)
参考答案:
1、(1)代词,代萧氏子(2)才(3)吃(4)回去
2、①觉得很饥饿但不敢离去②那人心里对这事已感到奇怪。
3、胡饼的四傍。即胡饼的四边,没有肉馅的部分。
4、王安石是一个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人。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浪费,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翻译/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达京城,于是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前往,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过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果品蔬菜类的菜都没有准备,萧氏的儿子心里对王安石的做法感到奇怪。他们喝了几杯酒,先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汤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傲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羞愧地回去了。
注释介:
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至:到,往。
京师:京城,都城
因:于是
谒:拜见。
饭:饭食。
翌日:第二天。
馔(zhuàn):准备食物
去:离开。
方:才。
果蔬:泛指菜肴。
具:准备。
其人:指萧氏之子。
心怪之:感到奇怪
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置:放、摆。
而已:罢了。
颇:很,十分。
复:再。
箸:筷子。
啖:吃。
旁:旁边,身旁。
公:代词,指王安石。
食:吃。
之:代词,指胡饼。
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之:代词,代指萧氏子。
而:转接,意思为“但”。
顷:一会儿。
而已:罢了。
在:担任。
盛服:穿着华丽的服装。
怪:奇怪。
约:请。
意:以为。
惟:只
相:宰相
纵:惯养
退:回来
意:认为
愧:羞愧
盛:丰盛
具:具备
启示/王安石待客
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
做人应当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这在今天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从自身生活做起,杜绝奢侈浪费,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
★ 王安石的古诗
★ 元日 王安石意思
★ 王安石雪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