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论文
【导语】“xingimag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论文,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论文
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与波动的影响论文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的正处于增长的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动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经济增的增长的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新一步的调整所产生的结构趋势,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增长。而产业结构变迁的合理化是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阶段的客观因素,是迈向世界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迫切需求。
关键词:产业结构;经济增长;经济波动
人们的生活不断提高,其经济要求越来越大,产业结构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是由各部门的产业和各部门的内部体制组成。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的基础上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发展起来了。探求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其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三大产大业及服务业中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部门中他们的内部制度关系。产业结构也随之改动,产业结构中知识与技术创新、人口规模与结构、经济体制、自然资源等等是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最基本的因素,也就是产业结构本本身、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链五个要素。其技术的进步和创新会打破原来的经济平衡,对特定部门的产业产生了具大的冲击力,从而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而经济体制的改变会引起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变动,从而导致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一般都会注重于经济的增长上,而经济的波动和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红利是大体一致的。产业结构变迁为提高其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指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简称。经济效率是指时间、成本、代价等的提高。产业结构变迁包含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上得高经济效益;产业结构高级化亦可称为产业结构高度化,重心是第一产业农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向第二产业制造业(采掘、电力和煤气业等)和第三产业服务信息产业(建筑、运输、通信、商业、职业性服务等)逐次转移的过程。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的增长比较稳定,而结构高级化对其有不确定性。其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标准是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及国际分工的好处,有效的提高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之间的结合、企业各部门的有效协调、经济效益的提高并满足社会的需求、实现自然资源的良性循环。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准是收入弹性原则(所得弹性标准),即每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与增加对某商品需求量之比、生产率上升率原则(生产率上升原则)、技术、安全、群体原则,以长期目的来看,技术的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新的技术是将来的核心,技术的缺乏让我们处于一个劣势,我们也需坚持;一个国家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主要要求保障其具有威望的产业;广泛范围的群体产业能均衡各部门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以上所述是一国产业在一定时期的最为适合的产业结构,也是表示该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一定标准化和高度化。
一、产业结构变迁中有效的利用生产力
在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是提高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效益的必要因素。生产力是指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其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人、产品、工具三个要素即指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提高生产力的方面主要有:以自然为体,通过数量直接提高经济的增长,如土地改革、赋税制度、生产劳动力、生产工具等这种方式来提高经济增长;间接以社会为体,可以通过将产业结构放入一个大的社会市场环境中,从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动带动各行业的快速发展。具体如下:第一,有效的利力剩余价值,提高生产力。在一个人口大国中,其投资于第一产业的人口众多造成劳动力过剩,从而产生过剩的劳动力,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改革之后,农业的改革改善农民的基本的生活条件,人民的剩余劳动生活价值都有效的利用起来。发展农业、林业、牧业、皮革、纺织等等第一产业制造业,使人们的基础更加宽广,生活也是多种多样不在单一,人民的发展渠道也多种多样,劳动人民生活条件的多层面,人民的生活充满新的生机,生活也多姿多彩起来,从而消费水平提高,经济得到提高。而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模式,形成各种经济体系,提高沿海地区的劳动力,吸引不同的游客,使工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第二,产业结构转型的资金流动。产业结构的变迁,带动了发展中城市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富余的生活奖金。而“转”成为关键,怎样才能使旧的传统的产业焕发新的生机,进军新兴产业使其突破。而我们需要从第一产业的大量富余资金投入到第二产业,从而使第二产业资金短缺的经济问题得到了缓解,第一的产业也会得到投入的回转资金。加快了各发展中的工业化城市步伐,低产业资金投资高产业的这种奖金流动方式,为第三产业的崛起和发展积累了财富。其根据经济的发展实际形势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我国现代发展的重中之中,也是我国对中原经济区充满新生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第三,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差异。其现代化城市主要是以机械化的工业生产为主,而乡村是第一产业经济为主,在人口数量、道路水平、通信设施等等基础设施的差异,这种状况是现如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矛盾。其农村人口众多导致过多的剩余劳动力,灵活的利用剩余劳动力需实现城乡的良性互动,减少农村人口的数量,增加城镇人口,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效率、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这是个慢长的过程,其在转变过程中需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这样有效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使经济增长。第四,产业结构的内在结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增长的主要因素主要有资金投入与劳动力,但资金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科学技术。通过产业结构的变迁来提高经济的增长,是其当前经济增长的具体表现方式,更体现了各种资源的配置。知识与技术的创新与现代经济增长是密不可分的,知识与技术的创新是与各经济门相联系的,而经济的增长是与企业的主导产业部分相互配合的效益。企业各个部门的工作分工不同,而先采用吸收先进的知识与技术,就会成为其新的增长点,其可以带动其他部门的成长。引用先进的知识与技术进而创新是产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结果。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其企业的产业结构,带动经济的增长,已成为现社会财富积累及经济发展的新走向。
二、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实现各部门的技术、关系、两者之间的关联程度的协和调节,还有产业的产值购造、技术结构、中间因素结构的协和调节;产业结构高度化是由传统产业转向新技术产业一种过度的过程。其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基础,在形成一定的过程后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产业合理化的必然结果,产业结构结构和高级化是统一的。推进产业结构变迁是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其对经济增长和波动也是相互制约的。第一,产业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随着变化,在现有的技术的基础上促使产业之间协调性。在过去的历史中,在经历的四次大革命中,第一次技术革命主要是纺织机器的发明和蒸汽机广泛使用,农业的生产机械开始起步;第二次技术革命始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在第一次革命的基础上汽车、航空的工业发展起来了;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50年代,使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高分材料、燃料等工业的起步;第四次技术革命起于20世纪80年代,统称为新技术革命,在生物工程技术、网络信息技术、软件技术等等。近几十年,高新技术的涌现和崛起,对产业结构变迁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知识经济和发展提供了基础。第一次技术革命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次技术革命具有资本密集的特征,第三次技术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诞生了新的产业,如计算机工业、宇航工业等属于知识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四次的技术革命的产业结构是有所不同的,新技术革命不仅促成了各个时期主导产业的变化,使各产业在产业结构的地位发生变动,而且促进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的提升,减少过剩劳动力,从而促使我国的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提升是从客观的知识形态转化为物质的形态,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源动力。产业结构的变迁具有一定的时期性、合理性对经济增长不同。对在经历了一定的阶段、文化背景、经济发展速度从而产生合理的产业结构,而相反的话有可能压制、控制经济的增长。从而得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相关的。从上述的四次革命中,可以看出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在特定的时期内发生的,其发生后其着重的产业也不同,其第一次技术革命其农业产业结构,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农业的稳定发展至其劳动力密集将产生合理的农业产业结构,从而促使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二次技术革命其电力是工业产业结构,工业可以轻工业和重工业两大类,侃经济向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其三次技术革命和第四次技术革命是信息的产业结构,现如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的技术已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从而得出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有一定的稳定性。第二,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波动带来的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变迁对经济增长具有稳定性,因而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也看经济的波动变化也不会太大,因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有约束经济波动的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具有不确定性的因素,对其经济波动也是一个发展方向,从而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的波动是难以预料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的相关部门在制定产业结构时应倾向于其合理化,增长其经济效益,给未来经济发展添加新的动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因素。
总结:从以上分析中得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一国经济进入新的长成阶段的客观要求、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其要求是各产业间素质、地位、关联方式、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产业结构高级化应脱离“虚高级化”,以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要术,是包含多个方面。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对增长经济具有稳定性,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社会市场的体制比较贫管,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和制度效应―――基于一个随机前沿模型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02)
[2]卢二坡,曾五一.转型期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8(12)
篇2: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现况论文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现况论文
摘要:长久以来,经济学家们一直给予重大关注的经济要素便是经济增长,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之间的关系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主题。本文通过收集广西玉林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及GDP的数据,系统的阐述玉林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现状,分析玉林市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广西;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广西玉林市的地理位置优势非常明显,位于广西东南区域,和广东接壤,背靠祖国的大西南地区,交通十分便捷,是对接协调广西沿海城市和广西区内腹地经济区最为重要的端点城市之一,作为中国大陆走向“东盟”的最重要大陆通道和节点,依靠多个经济圈互相重叠的巨大优势,玉林经济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进展。由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十分密切,分析玉林市产业结构的现状及问题,能够帮助玉林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更好地促进玉林地区的经济发展。
1广西玉林市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现状
1.1玉林市产业结构的现状描述
1.1.1产业结构的涵义对于产业结构的涵义,我国一般把产业结构定义为产业间的关系,即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生产技术经济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我国目前将产业按一定标准划为三次产业:第一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是指广义上的工业,主要有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等;第三产业是指广义上的服务业,其活动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不同于物质需要的需要,主要包括除了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1.1.2玉林市产业结构比率玉林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原则上按“三二一”模型的产业结构比例来调整和优化。具体调整模式为:逐年调整第一产业,使其比重逐步下降;以及调整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使其比重增大;而第三产业则在不断拓展优化。玉林市的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7.9:42.7:39.4。可见玉林市第二产业占比重较大,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其次,第三产业对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也较大。当然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有很大差距,因此三次产业需要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使得玉林市经济增长速度快速提升。1.1.3农业结构方面玉林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坚持以工业理念引领农业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带动生产总值增长,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上升。玉林市的农林牧渔业变化不大,与的总值404.75亿元相比,总值增长到426.6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占41%,林业产值占6.1%,牧业产值占42.4%,渔业产值占4.4%,其他相关占6.1%。1.1.4工业结构方面玉林市即将进入工业化中级阶段,工业占据玉林市经济发展主导地位,产品产值迅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20玉林市工业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2337038万元增加到14299751万元,占玉林市GDP比重大,工业的贡献率高达48.4%,推动着全市的经济发展。1.1.5第三产业结构方面玉林市大力投资项目,扩大对外贸易,拉动内需,促进传统服务业发展,以及形成多样化的新市场格局。消费市场逐渐兴旺,第三产业稳步上升,对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5.71亿元,比20增长了62.8亿元。第三产业总值由2013年的428.0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01.08亿元。
1.2玉林市经济增长现状
1.2.1玉林市经济发展现状玉林市通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港澳地区合作等大型活动的优势,利用原有基础优势以及政府优惠政策,加强国际合作,面向世界,打造新产业基地。制定战略部署,以玉柴为主导企业,建立汽车动力制造基地以及汽车零配件生产基地,带动工业企业发展;建立以服装、皮具、编织主体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群体,发挥玉林市大量劳动力资源;构建以玉林制药企业为主体的中药生产基地,以陶瓷产业为主体的陶瓷产品生产基地,还有水泥生产基地,以及将农产品发展成食品加工基地,加快产业升级。通过产业基地的构建,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群,促进玉林市经济发展。1.2.2经济总量增加,三次产业发展迅速从2014年玉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可知,2014年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GDP)达1341.75亿元,比上年增加了8.4%。其中,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了248.81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9%;第二产业比上年增加长了591.66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63.3%,工业的贡献率高达48.4%;第三产业比上年增加了501.27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29.8%。全市的财政收入则达128.17亿元,比同期增加了12.6%。总体来说,三次产业发展迅速,玉林市的生产总值逐步上升,2013年以前经济增长速度连续实现十位数以上,2014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至个位数。这些数据说明三次产业的结构和经济增长是有一定的关系。
2玉林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数据分析可知,玉林市第一产业比重在逐年降低,但比重相对来说偏大,其劳动生产率也偏低;第二产业比重在不断增大,数据表明工业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效益没有最大化;第三产业发展较落后,且是由玉林市经济快速增长带动发展的,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没有形成良好的相互关系。玉林市产业结构调整或升级相对缓慢,并且产业结构内部之间存在矛盾和不足之处。将玉林市产业结构和广西产业结构相比较,广西三产业的比重由的22.9%、37.9%、39.2%,到2014年的15.4%、46.7%、37.9%,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的比重是呈上升趋势,而玉林市产业结构也是在不断变化,但与广西的`产业结构变化是有区别的。
2.1第一产业
2014年玉林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5%,高于广西,数据表明玉林市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农业城市。分析其部结构,2014年玉林市农、林、牧、渔业或其他相关的比重为41%、6.1%、42.4%、4.4%、6.1%,传统农业所占的比例仍较大,其他产业比重有所增加。虽然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有所调整和优化,种植业比例降低,其他产业比重提高,但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偏低,现代化的科技技术在农业运用上受到限制,农业的发展在区域上有所限制。由于农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备,自然灾害,地理环境,农业产品结构单一且分布不合理,以及农产品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如市场化不足、经营方式落后、市场竞争力不足等原因,使得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存在许多问题,不能及时适应市场上的供需求变化,即使玉林市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大,但在收益上还是有所偏低,不光影响着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也影响玉林市的经济增长速度。
2.2第二产业
玉林市的工业在持续发展中,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大中小企业也在不断地增加,企业总体效益明显,工业对玉林市的增长贡献不断地提高,拉动全市的经济发展。比起广西工业贡献的水平,玉林市第二产业比重是偏低。根据统计年鉴可知,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中小型企业多于大型企业,先进技术有限,即使第二产业比重稳步地提高,实际上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内部结构升级和转型慢,在技术和创新上的水平是很低的,新兴产业少,传统工业比重偏大。玉林市在高新技术产业这方面发展缓慢,对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从2014年工业增加值来看,玉林市的新兴产业处于初级阶段,加快玉林市工业现代化,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
2.3第三产业
玉林市第三产业比重是37.4%,低于广西水平。玉林市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与国内外理论上情况相符合,且其内部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玉林市以批发零售贸易、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为主,所占比重偏大,发展意识不够强,在其他市快速发展时,玉林市许多行业处于劣势,竞争力压力大;新兴现代服务行业发展缓慢,数量较少,服务水平较低,竞争力水平也较低。即使现代化服务业中,如信息服务、电子科技、金融、新闻、出版社等信息化行业发展较快,但其发育不足,吸纳就业潜力还未得到充足的发展。
3对策建议
玉林市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相互影响。若玉林市科学、充分地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经济发展区、“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和本市的区域优势,对产业结构采取恰当的措施,则能更好地实现本市经济良好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需要从整体规划,注重产业结构内部协调,制定适合玉林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走可持续经济发展道路。遵循“增强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升华第三产业”的指导方向,调整和优化三次产业。
3.1从整体优化产业结构
玉林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从整体上来分析,有计划、有步骤地按某比例调整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引导产业转移,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对产业结构建立完善的综合评价制度,定时对现有产业进行分析和评价,再由所得结果,采取相关措施,使各产业按经济规律相互竞争达到动态平衡,有效地实现动态优化。
3.2从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和优化
3.2.1第一产业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化生态农业方向发展第一产业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集约化生态农业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化。因地制宜,发挥玉林市地区特色,加大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力度。从品种多样化、技术创新、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研究,强力打造玉林市主导农业。大力引进投资,发展产业;通过各渠道进行筹资,建立农业园、示范企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3.2.2发展第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改造传统工业,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玉林市按照布局集中、土地集约、产业集聚、生态环保,积极引导企业向工业园集中,形成产业群。目前,玉林市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园区,引进投资,优化传统,提高技术创新,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着力发展机械、健康、水泥陶瓷、服装皮革四大行业,打造玉林市主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导产业全面升级,加快传统工业向新兴型工业转化。3.2.3优化第三产业,促进现代化服务业发展制定适当的优化政策,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对交通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的改造,加快对现代服务业的开发,尤其是金融保险、旅游、房地产、通讯、咨询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掘服务业新优势,提高服务行业的发展空间。通过参与交易会、博览会、西部大开发政策等大型活动,以及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促进玉林市经济、创意发展,将东部第三产业向玉林市转移,提高新兴服务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杜超,李宇普.广西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0(5).
[2]岑佳霖,邓国和.玉林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24).
[3]刘松竹.柳州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2).
[4]梅文文.山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中北大学,2015.
篇3:浅谈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科技创新进步论文
浅谈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变迁和科技创新进步论文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在经济增长中其产业结构逐渐显示的很重要,但是其产业结构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的比重逐步增强。近几年来,相关的研究人员就科技创新进步方面上的分析表明,在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迁的影响强弱不会消除市场经济改革中的效益,但由于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使得一些发展因素会妨碍资源配置利用率的提升,因此,要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本文会就科技创新进步与结构变迁两者分开考虑其在生产率中的具体影响,将重点放在产业结构变迁在经济增长中所产生的影响上,促进我国经济体制不断健全。
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中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变革,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推动经济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进一步完善发展不健全的市场经济结构。国内的经济产业结构正向着高速改革阶段发展,其市场经济产业结构的变迁能够有效地调节所反应的效应,有效地促进国内经济呈增长趋势。
一、在经济增长的要素中产业结构所体现出来的作用
现如今,在结构上和总量上我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十分大的变化,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阶段,我国区域面积广,中、东、西部地区发展经济的速度差距较大,由于各个地区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道路,使得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对其产生的影响有着大幅度的不同。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经济产业体制发展方向上出现了错误,不合理的资源分配,导致企业自身失去了合法权利,无法全方位的发展其重工业,是我国的人力、财力、物力都不能充分的分配到重工业的发展中去,致使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失去平衡。由于没有充分的发展重工业,轻工业的技术水平又相对较落后,同时重工业的发展程度有限,经济效益低,妨碍了国内的经济增长总值,使得经济发展一度处于瘫痪阶段。改革开放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产业结构进行不断的整改,促使了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影响产业中经济结构变迁中的要素
(一)劳动中的生产效率
在研究因产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变化时,生产增长率作为基础标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对经济结构的变迁影响的占据不小的比例。倘若我们将用这个表现在产业结构分类上,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到三大产业结构变迁值。由于经济发展的失衡,城镇与乡村发展差距大,使得农村生产力不再处于农业生产结构中,加快劳动份额的增长值减少速度,导致劳动生产效率大量提高,在某些情况下,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在经济产业结构变迁和科技创新进步一起作用下产生的,所以第一产业在数据情况为负值。在第二产业中生产率增长值较低,其科技创新进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起着关键的作用,产业结构变迁值变化不大,产生的数值为负值。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基本上都来自于农村,使得人均生产值降低,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综上所述,科技创新进步对市场经济增长的影响远远小于产业结构变迁对其产生的影响。
(二)综合要素的生产效率
在研究经济增长数据时,全要素生产率是影响经济增长数值的重要因素,要依据实际情况比较结构变迁与其相互作用,得到相应的比较数值。想要知道真实中在产业结构变迁中全要素生产率起着怎样的作用,除了要考虑经济活性指标的生产率进行确认,还需对的全要素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由于全面素生产率与投入要素增长率是成反比,同时产业结构变迁和科技创新进步在全要素生产率中是朝着同一方向变动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产业结构变迁与科技创新进步的效应也许能相互替代。
三、未来发展中产业结构变迁如何进展
(一)加快就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变迁的资源配置效率
在经济增长中,造成产业结构变迁效应降低的主要原因是资源配置率的差距不大,导致产业结构变迁的贡献值降低,更易受技术进步的影响,在不同产业各种因素中,处于同向趋势,在前期因素分配率存在差距期间是不能逆转的,会导致第三产业在劳动力分配上不合理促使个人劳动生产率降低。然而相对于第二产业是资本分配不合理,使得剩余劳动力或其他劳动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利用,各方面的原因使资源配置率落差出现颓废的`现象,从而使资源配置率差距扩大化逐渐恶性循环。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城乡经济体制结构差异较大,使得经济市场劳动力数量上大幅度提升,数量上的提升导致每个劳动力所获得的收益直接降低,人均收入水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加快就业结构变迁的步伐。
(二)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进步,促进产业变迁更加合理化。
在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和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但不能长期依赖国外技术,同时我们还要做到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消化和吸收技术,不断形成自主核心技术;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在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在加强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的深度融合,技术与产业融合,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不断催生新技术、创新产业业态、创新产品和创新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创新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等方面,采取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的引导政策,加大投入,以促进产业变迁更加合理化。
四、结论
由于各要素的影响,表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进行了多种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变化,产业结构变迁与技术进步进行相互比较,经济增长受产业结构变迁对的力度影响力更强。当代,对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因素在其这方面的影响表现明显,结合现实的发展状况,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其产生的影响有可能大于产业结构变迁对其造成的影响。产业结构得变迁和经济的增长水平是相互作用的,加快产业结构的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脚步,同时经济体系的整体发展也会推进产业发展的进程,现实情况中会存在各种不利因素,使产业结构变迁在对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上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篇4: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论文
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论文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与就业现状分析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批复的第一个跨区域城市群,随着该城市群各核心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其产业结构和就业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该城市群各核心城市的产业发展不尽相同,产业结构变迁和就业结构存在不相协调的问题。
(一)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变迁分析
武汉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i产业的产值比重用Qi表示,i=1、2、3,按当年价格计算)在2006―期间总体呈下降趋势。由于工业和建筑业发展较快且稳定,所以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在45%上下波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达最大值51.4%,具体表现为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增长幅度较大,迅速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第一主体。2006―20期间武汉市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均低于第三产业,形成“三二一”型高级产业结构格局,但2012―20期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逐渐下降,低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形成“二三一”型产业结构格局。长沙市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2013年降到4.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上年减少0.9%,原因是粮食、棉花、牛奶产量和集体企业工业增加值减少。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由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于第二产业,目前长沙市的产业结构仍为“二三一”型产业格局。南昌市在2013年由于棉花、水果总产量降幅较大,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降到最低值4.7%。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总体处于上升趋势,表现为汽车、化学制品等制造业增速较快。第三产业发展稳定,产值比重保持在38%上下。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相差较大,产业结构表现为“二三一”型格局,若按第三产业目前的发展速度,达到“三二一”型的结构还需较长时间。合肥市第一产业发展稳定,产值比重均值为5.4%。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产业、光伏及新能源和装备制造业增长较快,吸纳劳动力就业较多。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与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接近,但从开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的产值比重逐渐扩大。因此,合肥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接近“三二一”型结构到“二三一”型结构的转变。
(二)长江中游城市群就业现状分析
从就业人数来看,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的总就业人数在2006―2013年期间逐年增加。2013年,武汉市总就业人数522.24万人,同比增加15.84万人;长沙市总就业人数456.63万人,同比增加8.7万人;南昌市总就业人数326.14万人,同比增加10.24万人;合肥市总就业人数504.4万人,同比增加19.5万人。
二、产业结构变迁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一)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剩
2006―2013年,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的第一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均呈下降趋势且都大于0,说明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即劳动生产率偏低,第一产业有过剩的劳动力资源。其中,2013年长沙的第一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最高,其值为19%,说明该城市农业技术发展落后,劳动生产率过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劳动力过剩严重。武汉市的第一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最低,其值仅为6%,说明该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较快,剩余劳动力资源较少。这四个城市的第一产业劳动力资源均有剩余,如果对这些剩余的劳动力进行集中教育和培训,推动其向效益更高的产业(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将会大大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调发展。
(二)第二产业劳动力紧缺
2006―2013年,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均为负值,说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其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但第二产业中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值所占比重不高,且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对偏高,劳动力资源不足,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其他三个核心城市相比,武汉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最高,说明武汉市的工业、建筑业发展较好,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长沙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先增加后减少,2013年为-21.5%,说明该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缓慢,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虽然南昌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一直增加,但由于生铁、粗钢、钢材化学药品原药增加缓慢,2013年偏离度仍为-19.1%,劳动力数量仍然严重短缺。合肥市的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从20的-24.8%增加到20的-12.5%,仅一年时间就增加12.3%,主要是因为2006年合肥市重点企业发展较好,工业增长较快,提高了该市的就业数量,但2007年之后第二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急剧下降,说明该市第二产业劳动力仍然不足。
(三)第三产业劳动力不足
武汉市第三产业的结构效益偏离度从2006年的-2.8%增加到2013年的4.1%。从表面来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完成了从短缺到过剩的过渡,但从总体实际情况来看,随着该市金融业等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仍急需高端技术人才,劳动力资源仍显不足。长沙市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等发展稳定,所以第三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变动幅度不大,但劳动力需求仍显不足。南昌市的第三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为正值,但从总体来看偏离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13年,偏离度下降到最低值2.7%,说明随着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快速发展,该市急需更多技术人才。合肥市的第三产业结构效益偏离度2006―期间均为负值,说明随着住宿和餐饮业、营利性服务业等的快速发展,劳动力资源数量仍不足以满足该行业的需求。
三、提升长江中游城市群劳动力就业率的政策建议
(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第一产业生产率
虽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从当前形势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核心城市的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却不断下降,且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资源过剩,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阻碍。只有努力提高第一产业生产率,充分利用剩余资源,转移出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第一,根据企业的需要,对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使其加速融入企业。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就业工作的一部分,多渠道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三,取消城乡户籍制度,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自由转移,获得公平的就业机会,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
(二)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具体表现为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上升。加快发展工业化,必须立足实际情况,提高技术创新水平,进一步拓宽第二产业的就业渠道。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情况,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技术较落后,且劳动力资源无法满足发展需要,为提高第二产业的就业能力,必须增加第二产业劳动力的需求量并加强技术创新。而长江中游城市群有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汽车、装备制造、钢铁、纺织服装等支柱行业迅速发展,必将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在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通过技术进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力就业弹性,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是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其发展进步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较强,因此为满足第三产业增加就业的需要,可为其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首先,要发挥武汉、长沙、南昌、合肥四个城市的核心地位,带动周边中小城市的发展,以促进大中小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在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调整产业整体布局,大力发展就业规模较大的产业。第三,金融保险业、服务业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应为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采取鼓励政策,优先发展就业弹性较高的产业。
篇5: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论文
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论文
国民经济日益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富裕,在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低碳生活也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时尚,但生态保护问题一直都是阻碍林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于是我国进入了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瓶颈期,要想从根本上治理和改善自然环境,只有进行林业结构的改革与创新,为林业经济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林业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制约着林业经济的增长
林业产业在我国的发展中不仅起着优化环境的作用,更可以推动我国经济的进步,但就当下的形势来看,林业产业结构已经起不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效果,主要原因是,其一,林业产业结构单一,我国的森林资源虽然非常的丰富,但其产业结构却存在着单一化的现象,这样就使林业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制约着整体水平的发展;其二,结构不合理,我国的林业产业一直都是国家发展中的扶持项目,投入资金较多,但回收率却甚低。而随着土壤沙化、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出现,更使森林资源的生态结构受到影响,另外我国的林业产业大多都属于国有资产,这就使人们在思想意识里缺乏责任心,更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林业经济负增长,尤其是国有林场需要大量资金扶持。
2、林业产业结构的落后影响着林业经济增长
首先,我国在林业产业结构上没有创新意识,对于生产经营渠道没有进行大力的开发与利用,更没有低碳环保的意识,所利用的经济增长点也不过是旅游、养殖等等一些常见的项目,而且各林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还非常的激烈,很难使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和突破;其次,产业结构没有专业的人才作为后盾,是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因为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林业生产管理相对粗放,缺乏长远的计划和决策,森林经营大多立足于短期效益,大多数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疲于应付当下的日常性工作,对于未来低碳视角下经济的发展后知后觉,转型迟缓。
二、让林业产业结构推动林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与策略
1、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
为了建立一个美好而和谐的生态环境,为人们创造一个绿色的家园,更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要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只有建立更加合理而规范化的林业产业结构,才能为低碳环保及经济增长提供有利的依据,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的调整策略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一,依靠政府的扶持。政府部门对于林业建设的大力支持是进行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有利条件,所以要合理利用这一先机,制定合理化的调整机制,鼓励企业进行创新与改革,激发起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林业产业生产力,推动林业经济增长;其次,大力开发市场。要进行林业产业的开发,就必须要有好的市场,这样才能形成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所以进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时,必须把市场商机考虑在内,只有建立各种交易及管理规则,为林业产业开拓市场,在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的基础上带动林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最后,依靠科学的支撑。现代化的时代更是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要改变传统的森林经营理念,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林业的发展与建设,引进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让林业产业结构向着现代化的产业结构转型,达到林业生产与科学技术的有机融合,用新技术、新的经营模式来促进林业产业的更快发展。
2、建立林业发展的现代化队伍
只有先进的团队才能使林业建设与经济建设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以作为林业部门一定要加强林业队伍建设,首先,要在低碳经济视角下大量的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在生态环保方面,更需要专业技术精、政治作风硬、综合素质强的人才来做其坚强的保障,为林业产业的稳定发展服务;其次,要为人才建立各种学习与培训机制,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在进行林业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职业技能及各种能力的培训,以达到新时代林业经济建设的需求;最后,还要建立健全奖罚制度,做到奖罚分明,只有这样才更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为林业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
3、用新时代的理念对林业组织进行优化
我国林业结构的单一化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因为结构效应与增长效应共同作用于林业总产值的增长率,而且其结构效应在其相对变化率中所起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所以要想使林业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对其组织结构进行合理的优化,用更为科学的组织架构来适应市场经济及生产经营的需要。比如说,可以在传统模式的基础之上加大林业产业的多样化,增加品种的多样性,在大力发展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培养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等等,只有在新时代、新理念的带动下,才能促进林业经济更加高效的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林业产业结构是影响林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要想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使林业经济增长达到良性循环,就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加大林业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加强林业队伍建设,加大林业后备人才的储备,为我国林业产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敏静,赵璟.低碳经济视角下江西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0,05:32-35.
[2]陈金寸.低碳经济视角下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实证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5:178+187.
[3]张国欣.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增长[J].中国林业经济,2016,05:98-99.
[4]陈金寸.低碳经济视角下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实证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5:178+187.
篇6:实证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论文
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类型一起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创造上均做出了突出贡献,相当程度实现了我国在文化振兴和经济腾飞过程中设定的目标与规划。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产业类型,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巨大,产业的升级与发展牵动着经济增长的势头和速度。因此,以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在简要阐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其和经济增长间的关联性,进而通过相应的实证研究得出相应结论,并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以资参考。
篇7:实证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论文
文化产业是以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基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作为支撑,将文化创意和经济产业全面结合的产业类型,其在拥有文化属性和精神价值的同时,能够为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有益支持,在兼具知识密集属性和价值导向的同时为经济增长贡献着一份力量。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就需要明确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明确两者关系之后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
一、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多个产业复兴发展,逐步由孱弱发展壮大,为国家财政总收入创造着巨大价值。其中,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逐步成为拉动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新的亮点,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由以出口导向、生产制造为核心向倚重内需导向和消费服务的转型,加速了消费结构由基础物质消费向精神文化消费的转变。文化产业满足了百姓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巨大需求,也在精神价值方面获得了相对的满足[1]。,我国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2005—,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1.3%;20,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239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1%,比同期GDP增速高3.9%,占GDP的比重为3.76%,比上年提高0.13%[2]。核算数据表明,文化及相关产业在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一)文化产业在
GDP中的占比越来越高从我国文化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来看,其产业规模在不断扩大,文化创意产品无论是在设计水平、生产品质乃至经销层面均取得了较大进步,文化创意能够真正融入到产业发展当中,由精神理念渗透到产品设计制作,并由生产销售体系实现经济转化,创造着越来越多的经济价值。自起,我国的文化产业真正起步腾飞,到2014年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在不断增加(见图),不仅实实在在地实现了自身产业规模的扩大,还在夯实基础、实现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3]。文化产业当中的影视产品发展最为显著,电影行业的生产价值在进一步提升,对于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从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变化情况可知,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
(二)文化产业持续且较长地影响经济增长
从我国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看,近十年其产值无退减的表现,经济效益在不断提高,创造的财富相较于其他产业增速更为明显。从文化产业在GDP中的占比同样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产值由不到5000亿元上升到25000亿元,短短十年左右的发展推动着总体经济的发展,其在经济增长上的影响为持续的,且时间较长[4]。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观察体验也可明确,文化产业在社会和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文化产品渗透到各个行政区域,上至大中型城市小至县乡地区。文化产品的消费更加便捷,且在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的情况下能够将不同地区间的信息隔阂逐步消除,文化产品不再是城市居民的独享品。文化产业的发展辐射面更广,其产值的增长在不断延续,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在不断持续。
三、中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为研究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特选取我国自2005—2014年的相关数据,以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指标,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对比两者之间的数据信息,通过相应的数据处理办法得出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从数据处理的研究方法来看,由于现实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物价因素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影响,因此,本文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和人均GDP的实际数以20为基期进行平减,以消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数据存在异方差,分别对平减后的数据再取自然对数,表示为Ln(CCI)和Ln(PGDP),相应的差分序列分别为ΔLn(CCI)和ΔLn(PGDP)[5]。
(二)实证分析
利用上述的数据处理方法,在实证分析中分别采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方式,结合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出的相应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脉冲响应呈持续正响应,并逐步向着正向稳定效应收敛;文化产业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脉冲响应同样为持续正向响应,也有着正向稳定性收敛趋势。分析可知,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紧密,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幅度范围,而经济增长的结果同样对于文化产业发展有着相应影响,但影响的关联性不是彻底和完全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相应不受经济的增长而实现自身的不断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一)实证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实证研究可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十分突出,基于关联度的分析结果也能够明确文化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巨大拉动作用。从产业上的对比分析结果来看,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其在第三产业中创造的经济价值占比巨大,对比第一产业的产业类型创造的经济价值来看,不仅在影响度上出现超过的情况,在影响的持续性上也十分显著。同时可知,在三大产业当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第三产业的影响巨大,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影响力稍逊,而对第一产业的影响又超过第二产业。总结来说,文化产业突出于第三产业,对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均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此外,就文化产业的自身发展而言,要想实现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还应注重创意创新的力量,只有将文化创新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动力,才能确保经济增长的高速稳定。
(二)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应当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在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文化产业对于三大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基于文化产业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巨大渗透压作用,应当在今后的产业发展当中注重产业间的结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属性,努力实现产品创意元素的丰富以及产品附加值的提升。同时,还应当注重文化产业相关层的发展,将核心层和外围层的同步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适时进行产业的调整和升级[6]。另外,关注并重视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拓宽文化创意的提升空间,充分结合现代科技的力量,将文化创意的转化能力和影响能力扩大,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升级发展。结语我国文化产业在近年来的表现抢眼,不仅在第三产业中起到了领头作用,还影响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带动着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对于经济的影响作用明显,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健康可持续,保持当前的发展水平并力争突破,就需要充分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加强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同时实现产业间的结合,使得总体经济发展在文化产业的带动下获得更大成就。
参考文献:
[1]成学真,李玉.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3):114-117.
[2]李增福,刘万琪.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1,(5):5-13.
[3]李春影.中国文化产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时代金融,2016,(15):30,33.
[4]王长寿,李国强,李会丽.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之间的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2010,(2).
[5]李玉.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J].甘肃金融,2012,(6):38-42.
[6]蔡旺春.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J].中国经济问题,2010,(5).
篇8: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论文
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论文
一、引言
全面小康社会后,我国国际地位有很大的提高,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的根本性标志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具体有以下几项表现: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人民币;第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人民币;第三:恩格尔系数降到35%;第四: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第五:城镇化率达到56%;第六: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达到20%;第七:大学入学率达到25%;第八: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达到95%。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仍将始终遵循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向高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迈进。那么未来实现经济增长的路径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因素的理论很多,以下主要通过其中三个理论加以说明:1.以哈德罗-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资本决定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是资本积累,主要内容是指在资本-产出比率不变的条件下,经济增长取决于储蓄率。2.以索罗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技术决定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程度。
这两个理论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其中单强调资本积累的哈德罗-多马模型已经不起实践的考验。索罗模型虽强调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但它把科技进步当作外生的,对经济的作用只是暂时的增长,并非持续的增长。3.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作为20世纪80年代的新增长理论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进行重新思考,把经济增长的源泉科技进步即技术进步内生化,弥补了索罗经济增长模型把技术进步当做外生因素的缺陷,并指出技术进步中知识的积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对经济的持续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理论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假设也做了完善,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通过积极的外部效应机制遏制了要素收益递减和规模收益递减,不仅使自身能够形成递增的收益,而且能使物资资本和劳动的要素投入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保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虽然会导致产量的增长即经济增长,但经济要实现长期、持续和高速的增长不能只依靠简单的生产要素投入,要摒弃粗放的生产方式,采取集约的扩大再生产方式,也就是说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技术进步不仅带来产出的增长,而且可以通过外部效应,提高劳动力、自然要素和物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生产率,消除这些要素同收益递减的联系,且带来递增的规模收益。各国之间经济增长率和收入水平的差异主要就是源于各国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不同,所以未来发展经济最重要及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增加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
三、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近几年,国家统计局同有关部门开展了科技进步定量测算办法的研究工作,推出了一套测算办法,即以增长速度方程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计算公式为:EA=Y-αK-βLY×100%%其中EA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Y为产出的.平均增长速度K为资本的平均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的平均增长速度α为资本的产出弹性,即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增加1%,产出增加α%β为劳动的产出弹性,即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增加1%,产出增加β%Y、K、L均可由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查找并计算而得(本文按下一年数据减上一年数据,再除以上一年数据而得,其中资本主要指固定资本,劳动主要指从业人员。)α、β可由Y的变化率除以各自变化率计算而得。从2005年至劳动力的增长速度总体来说是下降的,劳动力产出弹性也是下降的,而资本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走势。以为例,科技进步贡献率为负,此时主要贡献的应为资本,该年资本增长速度高达21.8。我国在失去人口红利的优势后,对经济做出主要贡献的是资本,其次是技术进步,且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所做的贡献是稳定的,但由于资源能源的稀缺以及环境的日益恶化,随着经济与环境两手抓的意识越来越强,那么在未来对经济增长起到关键作用的定是技术进步。
四、小结
通过本文以上对两者之间的分析,并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得出以下几点认识。首先,随着全面小康,经济全球化,网络现代化,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倾向于科技的竞争,德国关于“工业4.0智能工厂”的战略和美国的“依托硅谷模式抢占软件技术优势,发展先进生产方式”的工业4.0的挑战,都证实了科技进步的重要性。我国在制造业方面也面临巨大的挑战,以东北三省为例,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制造业失去了对中国经济的支撑作用,经济萎靡不振,面临转型压力,这个过程需要科技进步,完成转型。完成转型之后,我个人认为技术进步随之只会更加重要,只有技术进步提高要素利用率,才能有力的刺激经济增长。其次,要想迈进发达国家之列,要注意产业结构的调整,合理安排各产业占比,要注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将会出现更多的智能机器人进入该产业,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我们人类将从事更加高智能的工作,提高生产率,那么这就需要较多地依托智能互联网,软件的开发,站在科技进步制高点才能实现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最后,科技创新能提高要素利用率,引导生产要素在各部门之间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的源泉动力。因而,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是吸引科研人才、高端企业,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国家软实力建设所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和科技创新基地。我国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引进高科技产业企业,汇集科技人才,组建科技创新联盟,汇集同类产业资本,要把产业资本和科技人力资源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完善载体功能,增强自身要素集聚。
篇9: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的计量分析论文
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的计量分析论文
长期以来,伴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一直是中国工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文章利用江西省1995-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工业三废排放总量数据,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通过双对数模型分析检验江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除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外,其余拟合曲线均呈倒N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江西环境状况总体上趋于向好趋势。
一、导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江西省经济也迅速发展,1995年江西省的GDP为1245.11亿元,到2012 年增至12948.88亿元;人均GDP由1995年的'2896元增长至的28800元。“十二五”以来,为实现中部崛起,江西省坚持“生态立省,绿色崛起,加快发展”的战略,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强化新型工业主导型增长格局,1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由1992年的 35.89:35.64:28.47调整为20的11.74:53.62:34.64,江西经济已形成工业主导型增长模式。然而,经济发展在促进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的加重。
二、模型建立和数据处理
本研究选取江西省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排放量的年度数据,样本期为1995-2012年,共18个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西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三、实证分析
(一)江西省人均GDP与环境污染指标的曲线回归
运用eviews软件,首先绘制出江西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排放量的曲线回归拟合图,以分析其拟合效果,如图1-3所示。
根据所设双对数模型,分别就人均GDP与工业三废排放量的数据进行曲线回归,回归结果见表1。
(2)实证结果分析
1.工业废水排放与人均GDP
由图2及eviews回归所得模型参数可知,两者的拟合结果理想,且,,,工业废水排放与人均GDP关系呈现倒N型曲线。1995-2012 年间,曲线出现了两次转折点,对应的人均GDP分别为5221元/人和26150元/人,发生的年份分别为和左右,两者关系演变已跨越拐点,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业废水排放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工业废气排放与人均GDP
由表1可知,,,且,两者关系呈倒N型曲线。但从图2拟合曲线可知,1995-2012年间,只呈现出倒N型部分结构,在左右到达第一个拐点,对应人均GDP和工业废气排放量为3890元/人和1694亿立方米,但尚未到达第二个拐点,表明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工业废气排放量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与人均GDP
由图3可知,两者关系呈明显倒N型曲线特征。1995-2012年间,曲线出现了两次转折点,对应的人均GDP分别为9440元/人和 26150元/人,发生的年份分别为和20左右,两者关系演变已跨越拐点,人均GDP的增长,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不同于经典的倒U型库兹涅茨曲线,江西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演变轨迹均呈现倒N型。就样本区间,除工业废气排放外,江西省的总体环境质量呈现出不断改善的趋势。
但即使其他两类的EKC曲线越过了转折点,也不能说明环境质量会随着经济增长自动改善。江西省应坚持贯彻 “生态立省、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做到:
第一,改善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江西省当前虽已跨入工业化阶段,但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对环境的影响不容小觑,所以江西应在研发和改善技术降低工业三废排放量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江西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二,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环境质量的保护,对各类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适当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以激励企业研发技术降低排污量。
篇10:不同产业结构下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论文
不同产业结构下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论文
1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节能减排来保护环境,能源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果存在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那么保护能源的节能政策将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如果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或两者没有因果关系,那么节能政策可能对经济增长没有或者有很小的影响。围绕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但迄今为止没有达成一致或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尝试从产业结构的角度为实证结果的不一致给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历史经验表明,由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等量GDP所消耗的能源不同,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都有着重要影响。一般而言,第二产业单位增加值耗能要大大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若经济中第二产业的比重较高,经济增长就会更多地依赖能源投入;反之,经济增长对能源投入的依赖程度就会较弱。我国各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把具有不同产业结构的省份划分在一个区域,必然会影响回归结果的显着性或者低估回归参数,得到不准确的结论。因此,本文以产业结构为标准对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划分,研究不同产业结构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的划分方法具有两个优点:一是相对于已有的国别研究,利用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别来研究两者关系,可以避免国家社会制度、经济体制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差异对两者内在依存关系的影响。二是相对于东、西、中地理位置的划分,更具经济合理性,所得结论也可为我国各地区电力需求预测、能源政策以及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2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存在着重要的政策涵义,因此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Ozturk(2010)[1]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发现针对不同国家的实证结果不同,即使针对同一个国家,不同样本区间的实证结果也不一致。如Kraft J和Kraft A(1978)[2]利用美国1947~1974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存在GNP(国民生产总值)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然而,Akarca和Long(1980)[3]利用比Kraft J和Kraft A(1978)[2]更短的样本区间时,却发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但Ozturk并没有给出引起差异的原因。本文认为,也有可能是不同区间,其产业结构不同所致,而这正是本文实证检验的部分。
在早期文献中,学者们大多运用对时间序列平稳性非常敏感的Granger和Sim因果关系检验,但很多研究在没有检验时间序列平稳性的情况下,直接使用时间序列的水平值进行检验,这种不科学的计量方法必然导致实证结果的不可靠。近年来,随着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一是采用多变量模型,除了两变量模型中的GDP和能源消费变量外,还加入了资本、劳动和二氧化碳排放等变量,如林伯强(2003)[4]、Ghali和El-Sakka(2004)[5]、Huang等(2008)[6]和Apergis等(2009)[7]等。二是采用面板协整检验,利用多国数据或省级数 据 来 检 验 能 源 消 费 与 经 济 增 长 的 关 系,如Lee(2005)[8]、Francis等(2007)[9]、Mehrara(2007)[10]等。采用多变量模型是因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回归中不能单纯考虑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两个变量,还要考虑到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因素;采用面板数据是为了克服短期时间序列的缺陷以及小样本所造成的影响,增加检验的自由度。
近年来,也有很多学者对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
Zhang和Cheng(2009)[11]利用我国1960~数据进行研究的结 果 表 明,我 国 经 济 存 在 从GDP到 能 源 消 费 的 单 向 因 果 关 系。韩 智 勇 和 魏 一 鸣(2007)[12]的实证结果则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不具有长期协整性。吴巧生(2008)[13]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再次检验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我国整体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但东部地区只存在从能源消费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地区只存在从GDP到能源消费的单向因果关系。相对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结果,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大部分文献认为我国只存在电力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关系,如Shiu和Lam(2004)[14]、Yuan等(2007)[15]和Yuan等(2008)[16]等。林伯强(2003)[4]基于三要素生产函数检验了电力需求与GDP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电力需求和GDP之间存在长期相互关系,而且从短期来看,显着 地 存 在 电 力 消 费 到GDP的 因 果 关 系。
Li等(2010)[17]将我国30个省份分为两组进行分析发现人均实际GDP和电力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但是,由于划分标准和检验方法等诸多问题,这方面研究还比较少。
与已有研究不同,本文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各省市产业结构的差异,将其划分为三个区域,并利用面板误差修正模型检验了不同区域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为避免虚假回归,本文首先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如果变量为平稳序列,则直接建立VAR模型。如果变量为非平稳序列,则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若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则建立相应的误差修正模型;若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则需要经过差分,得到平稳序列后再建立VAR模型。总之,实证检验各区域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大致需要三步: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和面板因果关系检验。
3 数据说明与区域划分
3.1区域划分
对各省市自治区如何进行区域划分是本文实证检验的关键。由于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政策影响,我国各省市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为检验这种差异对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本文将依据各省市产业结构对其进行划分。一般来讲,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经济中产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中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衡量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比如产值结构、劳动力结构、相对劳动生产率等。产值结构(即三大产业增加值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本文将依据各省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对我国28个省市(因数据所限,不包括西藏、重庆和海南省)进行区域划分。因为本文采用的是面板数据,不同时期各省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会略有不同,所以本文利用各省市1985~201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均值来衡量它们的产业结构。虽然在此期间各省市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变化,但是总体而言没有太大的变化。除北京和上海以外,在此期间其他省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的方差均小于0.005且大部分省市小于0.001.因此,本文认为各省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的均值可以用于衡量它们在这一时期的产业结构。基于此,本文将我国28个省市划分为三个区域: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小于0.4(区域I)、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大于0.4小于0.5(区域II)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大于0.5(区域III)。表1给出各区域所包含的省市。
3.2数据说明
本文采用1985~2012年的年度数据,主要包括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电力消费量(ELC),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本文采用电力消费而非能源消费的数据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相比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消费数据,由计算机直接读出的电力消费数据更为准确,二是因为电力消费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要方式。因此,使用电力消费更能准确反映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GDP采用实际GDP数据,由名义GDP和以1978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计算得到①。所有变量均采用自然对数的形式。
4 实证分析结果
4.1面板单位根检验
面板单位根检验与普通时间序列单位根检验略有不同。假定面板数据的一阶自回归过程如下:yit =ρiyit-1+x′itδi+μit,i=1,2,…,N;t=1,2,…,Ti(1)式中,xit表示模型中的外生变量,包括各截面的固定影响和时间趋势。
N表示截面成员个数,Ti表示第i个截面成员的观测时间长度,参数ρi为自回归系数,随机误差项μit满足独立同分布。如果|ρi|<1,则yit为平稳序列,如果|ρi|≥1,则为非平稳序列。依据对参数ρi的不同限制,面板单位根检验分为两大类:一类假设各截面序列具有一个相同的单位根,LLC(Levin-Lin-Chu)检验和Breitung检验;另一类假定各截面序列具有不同的单位根 过 程,如Im-Pesaran-Skin检验、Fisher-ADF检 验 和Fisher-PP检验。本文将利用LLC检验、Im-Pesaran-Skin检验和Fisher-ADF检验,综合判断各区域电力消费及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表2给出了不同区域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对于所有区域,对数GDP和对数ELC的水平值在1%的水平下都不能拒绝原假设,即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序列均拒绝了原假设,不存在单位根,表明对数GDP和对数ELC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4.2面板协整检验
由于面板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因此需要进一步作协整检验。
Pedroni(1999)提出了基于Engle和Grange两步法的面板数据协整检验方法,该方法利用协整方程回归残差构造的七个统计量来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就本文而言,可考虑以下回归方程:lnGDPit=αi+θit+βilnELCit+εit,i=1,2,…,N;t=1,2,…,T(2)lnGDPit表示第个省市第t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lnELCit则表示第个省市第t期电力消费量的对数。
αi和θi分别表示每个省市的个体效应和趋势效应,βi为协整参数。由EG两步法可知,若上式残差序列为非平稳序列,则变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相反,则存在协整关系。
在对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时,Pedroni将具体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维度内(within-dimen-sion)检验,主要检验同质面板数据的协整关系,包括面板方 差率统计量(Panel v-Statistic)、面板ρ统计量(Panelrho-Statistic)、面板PP统计量(Panel PP-Statistic)和面板t统计量(Panel ADF-Statistic);另一类为维度间(be-tween-dimension)检验,主要检验异质面板数据的协整关系,包括组间ρ统计量(Group rho-Statistic)、组间PP统计量 (Group PP-Statistic)和 组 间ADF统 计 量 (GroupADF-Statistic)。Kao面板协整检验与Pedroni检验方法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Kao检验在第一阶段将毁归方程设定为每一个截面个体有不同的截距项和相同的系数。表3报告了两种检验方法的检验结果。
如表3所示,在5%的显着水平下,对于所有区域,Kao检验的T统计量都显着。这表明不管是全国还是各区域,经济增长和电力消费之间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Pedroni检验的七个统计量并不完全显着。在这种情况下,应依据哪个统计量的检验结果,Pedroni(2004)给出了结论:对于小样本面板数据,小 样 本 面 板 数 据,GroupADF统计量和Panel ADF统计量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本文主要关注这两个统计量的检验结果。如表3显示,在10%的'显着水平下,所有区域的Group ADF统计量和Panel ADF统计量都拒绝了原假设,表明所有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电力消费之间都存在长期协整关系。
基于上述分析,为避免变量的内生性或误差项的相关性,本文利用FMOLS模型(group-mean panel FMOLS)来估计各省市的长期协整系数。简单来讲,面板协整系数可由下式得到:^β*GFM= N-1∑Ni=1^β*FM,i^β*GFM面板协整参数,^β*FM,i则表示第i个单方程FMOLS估计。相应的T统计量则为t^β*GFM= N-0.5∑Ni=1t^β*FM,i,t^β*FM,i为第i个单方程FMOLS估计的T统计量。由于各变量均取了对数,因此,回归系数即为弹性系数。根据FMOLS的估计 结 果,我 国GDP的 电 力 消 费 弹 性 大 于1,为1.1548,即电力消费每增加1%,GDP将增长1.1548%.地区I、地区II和地区III GDP的电力消费弹性分别为1.0869、1.148和1.3105,均大于1,且随着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的提高,弹性系数也在不断增加,表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越高,GDP对电力消费的变化越敏感。同时,本文也发现,对于我国的一些不发达地区,如青海、宁夏、贵州、内蒙古等地,GDP对电力消费的弹性系数小于1,表明这些省份的GDP增长对电力消费的变化并不是很敏感。
4.3因果关系检验---面板误差修正模型
Granger因果关系是指增加变量X的过去信息来预测Y比不增加时预测得更好。协整检验只能验证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但并不能表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检验两变量之间的长期及短期因果关系,本文通过误差修正机制,建立了如下的面板误差修正模型:ΔlnGDPit=α1i+∑qk=1φ1kΔlnGDPit-k+∑qk=1γ1kΔlnELCit-k+λ1ECTit-1+ω1itΔlnELCit=α2i+∑qk=1φ2kΔlnELCit-k+∑qk=1γ2kΔlnGDPit-k+λ2ECTit-1+ω2it(3)Δ表示差分算子;q表示滞后阶数,由1IC信息准则确定;ω2it为满足标准假设的误差项。
ECTit-1表示误差修正项向量,由方程(2)得到。系数矩阵λ表明变量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反映了变量之间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将其调整到均衡状态的速度。系数矩阵γ表示变量之间的短期因果关系。本文利用F检验,对系数矩阵γ和λ的显着性进行检验。
表5给出了动态误差修正模型的检验结果。首先,分析关注各方程ECT的显着性。
ECT系数的大小表明各因变量在本期对前一时期偏离其长期均衡水平修正的程度,其显着性说明该变量关于长期参数的弱外生性。如表5所示,从全国范围来看,GDP不是弱外生的,即GDP会在t期对t-1期的偏离做出响应。但ELC是弱外生的,并不对t-1期的偏离做出响应。可见,从长期来看,电力消费是GDP的Granger原因,但GDP却不是电力消费的Granger原因。对于区域I、区域II和区域III来讲,结果也是如此。但是,对于不同地区,短期因果关系却不同。从全国范围来看,F检验的结果表明电力消费是GDP增长的短期Granger原因,但没有证据表明GDP是电力消费的短期Granger原因。对于区域I,结果却正好相反,这或许是因为区域I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导致电力消费没有成为GDP增长的Granger原因,GDP的增长却拉动了电力消费的增加。对于区域II,GDP和ELC互不存在短 期Granger因 果 关 系。对 于 区 域III,GDP和ELC互为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这或许是因为区域III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高,其GDP的电力消费弹性也相对较高造成的。
基于以上实证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①从长期来看,所有地区的电力消费与GDP均存在着均衡关系,且电力消费是GDP的Granger原因。
②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越高,GDP对电力消费的变化越敏感。例如,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最高的区域III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最低的区域I相比,GDP对电力消费的弹性系数要高18.6%.
③从全国范围来看,存在从电力消费到GDP的短期Granger因果关系,反之,却并不成立。
④从区域来看,对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低的地区,电力消费与GDP之间并不存在短期的Granger因果关系;对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高的地区,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可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越高,电力消费与GDP增长的关系越密切。
5 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我国1985~2012年的数据,以产业结构为标准对我国28个省市进行区域划分,研究了不同产业构成下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有着重要影响。相关部门在制定能源政策时,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充分考虑各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差异,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制定符合各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政策。
从全国范围看,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且电力消费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因此,抑制电力消费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短期或长期的电力短缺可能造成GDP增长的减缓。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电力短缺,一方面应增加电力投资,尤其是风电、水电和核电等清洁能源的投资,另一方面应采取措施来提高电力能源的利用效率,比如推进电价改革、限制高耗能产业项目的过分扩张、加快产业升级等。
从区域范围看,各地区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差异,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也不相同。因此,要根据各地区的不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能源政策。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较高的地区,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紧密。对于这些地区,采取不适当的节能政策会制约经济发展,应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占比;而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不高的地区,由于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并不显着,因此可以采取较为严厉的能源保护措施。但从长期来看,还是应该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各项措施,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篇11: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论文
摘要: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是农业技术推广投资,这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体现。只有技术人员懂技术,推广技术,农业生产者使用技术,才能提高农业的单位产量和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可以最大化的挖掘潜在的劳动力,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因此,增大农业技术推广技术的投资力度,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还应科学认识推广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有效增长。
篇12: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论文
有效推广新型的农业技术可以使其充分运用至实际的农业生产环节中,提升了土地以及农业资本的利用率,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此处主要利用农业技术S型扩散曲线分析理解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农业技术S型扩散曲线的横轴坐标为时间,纵轴坐标为新技术采用率。在技术的初始推广阶段,其效果大多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新技术的效果未得到有效验证,以致多数人并不愿意承担风险,只有少部分人愿意尝试。当少数人使用后觉得效果不错时,则越来越多的人会开始采用新技术,此时新技术的采用率也会随之增长,使用人数增加。当新技术得到多数人的采用后,由于采用面较广,因此其扩散曲线斜率也会下降,最终趋于平缓,这便是农业技术S型曲线的形成过程[1]。而随着农业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多数地区可以挖掘潜在的劳动力,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从而提升农业产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且在旧技术与新技术不断更替的过程中,便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为了确保农业经济的增长带动国民经济的提升,我国必须加大新农业技术的研究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创新升级。且还应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应用新技术,从而提升农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
2农业技术推广投资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是教育、科研以及推广环节出现脱节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三者并非实现有效结合。比如农业科研单位并未有效融入农业技术推广投资领域,且农业教育工作也并未结合社会农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农业技术转变为农业生产力过程带来了一定阻力。另一方面是投资带动力较差,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基础支持,但当前我国的农业社会市场并未完全打开,以致推广效果较差[2]。除此之外,我国正加快城市的建设发展,因此财政支出更倾向于城市建设,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所投入的`投资数额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