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
【导语】“savvy52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 目录
- 第1篇: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第2篇: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第3篇: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第4篇: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第5篇: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第6篇:语文教师在教学创新中应践行的几个角色第7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新角色第8篇: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第9篇: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第10篇: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第11篇: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第12篇:新课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变了!第13篇:国家在维护分配正义中应扮演什么角色论文第14篇:新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换第15篇: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第16篇: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语感培养第17篇:中学作文教学,你在扮演什么角色?转贴(论坛帖)第18篇: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
篇1:浅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扮演的角色产生了巨大影响,语文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应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积极的反思、研究的实践者。通过近两年对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下面本人就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师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扮演开发者和研究者的角色。
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教师只是作为一个消极的接受者,盲从语文课本,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是课程实施的消极者。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是课程的积极开发者,是课程的主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是提高课程的适切性的重要的举措,一方面对于反映学生个性,更好地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课程的开发,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促进专业能力的发展。新课标在课程开发上给予语文教师广阔的空间,尤其注重语文教师在校本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教育环境等实际情况着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使课程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和谐、均衡发展。
二、摈弃“教师中心”论,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
我国传统的教育中对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教师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注重教师知识的单向灌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关注学生主体,提升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有意义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语文教师应当很好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如何选择研究的题目,如何拟订研究活动的计划,以及研究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等等。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走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三、教师应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扮演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教育论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很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维往往定位于教材或以往的经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改革的深入探究,开始对教学实践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提出了教学反思的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积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反躬自省自身的不足,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走向教学反思的捷径是教学后记,教学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师生交流结果的反思。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冷静地、客观地进行评判,具体地对某一课文、某一教学环节甚至某一个讨论回合展开“回头式”思考,从而积累经验,成为进一步教学的背景,萌生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因此,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在教学中应当扮演反思性实践者的.角色。
四、语文教师应拥有创新意识,扮演学生创新精神的使者的角色。
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尤其是基础教育,由于受传统的观念、体制、模式的制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断泯灭学生创造性的教育。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不容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倡导“学生自主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大胆创造,勇于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教师大到教法、内容,小到教材中的一个细节,甚至一道作业题,都要尝试着进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其次,要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的精神,包括对教材的质疑,不能尽信书,对老师的质疑,善于发现老师的不足,等等,从质疑、批判中发现问题,推陈出新,培养创新能力。再者就是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为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样的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愿望,从而,学生有可能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简而言之,只有教师拥有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引领学生步入创新世界的殿堂。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能力的要求很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对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的定位一定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要积极开发、钻研教材,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一切都应当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与提高,注重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篇2:浅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
刘继美
(吉林省长春市103中学)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个角色扮演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起到桥梁纽带的作用。因此教师不论在语文专业上,还是在思想品德的教导上,还是在专业知识的创新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引导使学生领悟语文教学中各种知识的内涵,在领悟知识的过程中除了获得知识外还获得精神上的教育。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要有质疑的精神,突破已有的、旧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要有创新的精神,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角色扮演;精神教育;创新精神;开路先锋
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戏台上演绎着自己的人生。而作为教育当中的语文教学,是不是一台戏呢?教师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今天我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谈几点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扮演讲授这一角色,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各类问题或教师自问自答,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那么语文教师应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
一、在教材和学生之间语文教师扮演桥梁纽带的角色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获得知识的主体,学生在教材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扮演什么角色呢?起“桥梁纽带”的作用。教师通过桥梁纽带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而教师的作用帮学生解决在学习教材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难题,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提升和感悟。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可以全权代表学生替他们思考和发言。要引导他们,让学生对他们所学的教材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学进去。如,我们再教《孙悟空大闹天宫》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与文章有关的动画片,然后告诉学生这个动画片的原着就是这篇文章,让学生好好看文章中有没有与动画中不符的地方。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读、去领悟。同时教师适时的提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引导去探讨、去研究,并让学生来回答,而在这中间教师起的就是桥梁纽带的作用。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爱国主义精神的引导者,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把这种精神传给学生不能靠说教。因此对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要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进行熏陶、感染,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来影响学生。而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特别是自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这样我们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教师要怎样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首先,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同时也是最具体、最实际的爱国行为。我们在学科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的爱国行为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引导他们学习和实践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爱国精神和爱国行动,树立起“为建设和保卫祖国而学习”的爱国志向,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其次,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用丰富而真诚的思想感情进行情感教学,因为情感教学会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到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更能体会到文章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会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语文文章当中。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并把这种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在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为学生做创新的开路先锋
社会是发展的,教育也是发展的。所以传统的教育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在发展中需要创新。因此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是实质上的传授者,教师有什么思想统就教育学生有什么思想。用一句古言“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所说就是要听老师的话,老师的话不要反驳,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因为老师所说的就是真理,一切都是对的,不容怀疑和批判,而这样恰恰不利于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所以,教师就要担负起打破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做创新教育的开路先锋。
首先,教师要设置矛盾,让学生寻找质疑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我们在讲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时,就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读朱自清的文章能真实感受到时间匆匆而过,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没什么感觉。通过这些疑问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其次,教师要巧用“好奇”心理,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在教学中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如,我们再讲《斑羚飞渡》时,学生就可以提出疑问:斑羚能飞吗?怎么飞?要飞过什么?或者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死亡的不同叫法,为什么会这样?因此在学生自己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去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时时超越自我,敢于让学生向教材、向自己发出挑战。所以要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做好学生的示范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谈自己的发现和感受,总结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多出些主观的试题,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而有不同的评价,尊重个性差异。
总之,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教师对自己角色要有不同的认识,要紧跟时代的脚步,用现代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学生,因为不管我们扮演什么角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具有高素质、高专业化水平,用自己的热情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具有创造精神的好少年,这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篇3: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
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一、 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
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 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的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一、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二、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 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到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们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几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帅。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
[1] [2]
篇4: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
・・・・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我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
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
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我们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的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
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一、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都可以读。二、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
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个促进,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传输重在熏陶,感染。
我们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到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们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
篇5: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
作者/仁青吉
语文教学是一台戏,教师只有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提高这台戏的质量,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下面笔者谈谈对语文教师应扮演角色的几点认识:
一、语文教师应在学生与教材之间扮演桥的角色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的差异性,总之,教师要扮演好桥的角色,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教师如何能扮演好桥的角色呢?首先,提起学生对教材的兴趣,否则就是桥搭了学生也不愿意通过。这一点我认为应从减轻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教学时不让学生感到阅读就是为了回答问题和做“条块”式的分析,而要他感到阅读是为了感受一种美。其次,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最后在教学中重点教给学生理解教材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
二、在阅读上教师应做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的钥匙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语文教师要不断发展课外阅读,开拓阅读视野。语文教师要做好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就是要求我们不能整天围着课本转,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学习。(教学论文 )怎样才能做好开拓学生阅读视野的钥匙呢?⑴培养阅读兴趣,要给学生阅读自由,比如阅读内容,除不健康之外不管历史、科技、社会等方面的书籍都可以读。⑵做好阅读指导,如怎样选书,怎样看书等都要做认真指导。⑶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每天定时阅读的习惯,记读书笔记的习惯,阅读中提问题的习惯等。语文教师做好学生课外阅读工作,不仅对课堂教学有帮助,而且对学生自身发展也是有促进作用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师的这项工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在学生人文精神的渗透上教师要做艺术感染的天使
人文精神不能靠强行说教传给学生,这样做会适得其反,人文精神的传输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师不能只懂一些汉语知识或修辞等语文理论知识就行,要加强修养,培养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教师要做好艺术感染的天使,要在这如下方面加强修养。首先是情感上要丰富而真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语文教学是情感教学,主要体现在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教师与作者及学生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上,通过交流来感受对方情感上的美,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其次在言行上要有风度。言的风度即指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这主要包括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上要有艺术性。行有风度主要一点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教育学生,做学生作为的表帅。最后语文教师要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感受,创造这些美。
四、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
现代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传统教育上教师处于学生之上,其思想统治束缚着学生的思想。如:要听老师的话,要按老师要求的去做,似乎老师是真理之神,一切都是正确的,不容许学生对自己去怀疑甚至批判,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我们要勇于担负起打破这种传统教育思想束缚的开路先锋。其一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以此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另外,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
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要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我们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我们培养好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才是语文老师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747199甘肃省夏河县九甲小学)
《浅谈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扮演的角色》篇6:语文教师在教学创新中应践行的几个角色
语文教师在教学创新中应践行的几个角色
语文教学创新是建立在语文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基础之上,为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进行的创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教学方式.当前,我国的语文教育主要以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
作 者:何柳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410081 刊 名: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英文刊名:MODERN CHINESE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篇7: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的新角色
合江县先市中学校 周其明
新课程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带着新的教育理念走进了中小学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并正在改变着中小学师生的生活方式。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再单一化,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主讲和指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趋向多元化。教师不仅仅是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还应该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课程开发的促进者和研究者。具体角色表现如下:
一、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教师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作为设计者,教师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目标是什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选择什么样的检测手段来检验教学效果?
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教师要转变其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而成为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这是最重要也是最难担当的角色,因为成功的教学活动取决于教师良好的组织,同时取决于学生对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的理解。课前教师要规划活动内容,准备合适的学习资源。课堂上教师要以良好的形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面向全体学生,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
三、学习知识的引导者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的完整体系。教师既要注重“教”法,很好地讲解、传授;更要研究学生的“学”法。教师要清醒地意识到,引导学生学习是自己的职责,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使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充发挥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课堂内外学习行为进行控制引导,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他们勤听、勤说、勤写,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外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有利于自己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知识信息。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不再是定型知识的传声筒,照章行事的盲从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是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学生提供支架、提供必要的辅导和支持来促进学生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明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知识的个人意义。
五、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决不能以自己的认识去支配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学生的活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各项任务活动中,教师没有理由不作为学生的一员参与进去,教师的表演越生动,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会越深刻,而且通过与学生的合作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淡化学生的心理压力,沟通师生情感,使他们思维活跃,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六、学生情感的支持者
学生在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都有满腔的学习热情,随着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很多学生就会感到越学越难,越学情绪越低,甚至失去学习信心,最后有的人就放弃了。这种现象在初中是常见的,初一认真学习,初二放弃学习,初三时好象从来就没学过英语,什么都不知道,全忘了。究其原因,主要是课堂上教师不能照顾个体差异,满足不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一些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厌倦思想。越来越多的统计资料表明,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认识学习英语的意义;教会学生注意并调整自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情绪,与同学彼此理解、相互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勇于接受并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
七、信息的咨询者
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的时候可能会感到信息匮乏,这时候教师要作为一个信息中心,及时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显得更为主动。要当好这一角色,教师除必须具有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科专业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之外,还应具有现代语言学、英语教学理伦和跨学科知识的素养。
八、学习过程的评价者
教师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当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应当仅仅由教师来实施。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可包括:课堂反馈检测、作业、课内外参与英语活动的表现等,教师可通过观察、交谈、问卷调查、学生自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应采用宽松、开放的描述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听力、口试、笔试等在内的期中、期末考试等。
九、学生心理的保健者
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会遭遇各种心理挫折,出现各种心理障碍,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良好人格特征的形成。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控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教师要谅解和宽容学生,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倾听学生的苦闷和烦恼,让学生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理,在他们学习受到挫折,心理产生障碍时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
十、问题情境的创设者
强调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解惑”当然是教师的职能,但以往的“解惑”更多的是越俎代庖,使问题止于教师。事实上,“解惑”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应该激疑善问,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批判。教师要承认自己有所不知,以坦荡、诚实胸怀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怀疑,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探讨,培养学生积极的探索精神。
十一、教学过程的反思者
反思,一般是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自我行为表现及其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素养。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则只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型教师的水准上。
十二、教育科学的研究者
教师要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道路,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远离“教书匠”的旧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要勤读书,读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教师要勤思考,思考的过程也是研究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探索规律。教师要有探讨问题的意识,注意收集资料,勤于动脑思考和反思。最后要勤总结,总结自己或他人成功的教学经验,总结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理论来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坚持面向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我学习和研究,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程是教
育的核心,只有两者齐头并进,教育才能实现其真正意义的飞跃。
主要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出版。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 钟启泉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6月20日
篇8: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福建省石狮市新湖中心小学 林艺菲
[摘要]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它可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它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为学生的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它可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给学生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篇9: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电教媒体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茂盛的大榕树绿得发亮、绿得可爱,那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着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电教媒体可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又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在不知不觉中巧妙地化解了。
三、电教媒体可为学生朗读激发丰富的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电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如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优美的音乐,一边欣赏着五彩缤纷的海底世界,在教师范读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并产生了如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萌发了“我要读”的强烈欲望。又如《五彩池》一课,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娓娓动听的.诵读,屏幕上的五彩池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各色光芒,真是神奇瑰丽、奇妙无穷。它以独有的魅力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学生余兴未尽,情绪达到了最佳状态,一种愉悦明快的情感在心底油然而生。此时,我因势利导,以境引情,引导学生带着五彩池的赞美之情朗读课文。由于学生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被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所感染,朗读兴趣随之而生。
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四、电教媒体可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电教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小儿垂钓》第一、二句诗“蓬头稚子学垂纶,茸莓苔草映身”时,我利用电教媒体出示画面,并配上一段曲调明朗、节奏轻快的音乐,让学生聆听老师诵读,并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然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创造性充分地显示出来,有的学生这样描绘的:一阵风吹来,嫩绿的柳枝舞动着细细的腰枝;清清的湖面泛起了鱼鳞似的波纹。瞧,小男孩的头发被风吹乱了,短褂也被风吹开了,露出了可爱的红肚兜呢!……教学第三四句诗“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我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小男孩会怎么说?怎么做?学生有的说:小男孩不住地摆着小手,似乎在说:“呀,小声点,别过来!别吓跑了我们的鱼儿!”有的说:小男子向他招了招手,好像在说:“嘘,别出声,凑过来,我指给你看!”这样,通过想象,诗情画意了然于胸。可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关键看教师善不善于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电教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电教媒体也为我们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用武之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中小学电教 2001.9 素质教育博览 2000.1-2
作者简介:林艺菲 新湖中心小学一级语文教师,任教十多年潜心研究语文教学,近年来多篇论文发表在CN刊物上。 通讯地址:福建省石狮市新湖中心小学
篇10: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媒体正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营造、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下面就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浅谈个人的几点认识。
一、电教媒体可为课堂教学营造浓厚的氛围。
儿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电教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入课文时,可利用电教媒体再现课文的情境:那茂盛的大榕树绿得发亮、绿得可爱,那众鸟纷飞、百鸟争鸣的生动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动感画面,仿佛置身于“鸟的天堂”。这样,情随境生,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又如教学《瀑布》一课,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播放录相,屏幕上那瀑布的'声响气热和壮观景色,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积极反应,不少学生翘着凝望,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电教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二、电教媒体可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在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电教媒体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难点化难为易,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如《草原》一文中“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句子中的“勾勒”、“渲染”这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这时可利用电教媒体以动态的效果展示给学生,把中国画和工笔素描的作画过程维妙维肖地表现出来,给学生直观的形象,教师再稍作点拨,学生茅塞顿开。这样,原来枯燥的词语立刻鲜活起来,本来不易于用言语解释说明的也变得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也通过形象的流动变化的画面充分地领略到了草原风光的美丽,并沉醉其间,回味无穷。又如《画杨桃》一文中“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的样子也各不相同”这话比较抽象,是课文的教学难点,如果应用电教媒体的动画功能对杨桃的各个不同角度进行翻转、定格,让学生设身处地从不同角度反复观察,这样,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
[1] [2] [3]
篇11: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浅析新课程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
论文摘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为语文教学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正确的指导。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就要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要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语文知识。探究是在自主、合作的前提下的探究,探究则是自主、合作综合的高级形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全面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新课程改革将近十年,我在积极参加课程改革过程中,愈来愈感到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对当今的学生培养学习能力是多么重要,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给语文注入教学课堂新的活力,教师们通过积极地实践,收到了很大的成效。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言下之意就是自己做主。对象是自己,在学校语境下,身份是学生。那么自己做什么主呢?学生当然要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究活动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动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激发起来,从而有效地进入学习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很重要的。在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同进步,一同成长。老师在教学中要蹲下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要“引”得得当,“放”得恰当,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教材,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地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
二、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指出:“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应该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写作和分享。”合作的旨要,在于资源和信息的共享,通过交流,增加解决问题的角度。合作也是一种“自主”的学习方式,一种扩大了的、多人参与的、自我的、“外向”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要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合理地进行分组,其中小组长要轮流当,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锻炼,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共同提高,让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语文知识。
三、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
新课程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让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索”,发现问题,另一方面要自主地、合作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行道树》时,我安排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具体探究,采用“合作探究、互问互答”的形式,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然后集体探究。教师这样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合作,互问互答就可以解决了,不能解决的就是难懂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师生进一步合作探究,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可以看出探究是在自主、合作的前提下的探究,探究则是自主、合作综合的高级形式。探究要讲求对象,讲求方法,讲求过程。经过几年的实践操作,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探究的意识,我相信再经过不长时间的实践,学生的探究精神会不断提高、加强。
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实践操作
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学生经过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合作,做进一步探究,师生共同解决。教师在解决疑难时,要让学生充分投入,让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确实需要讲解的,要简单,轻轻点拨,而不是头头是到。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有规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为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打好基础。如我在教七年级《散步》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觉得文中“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一句是告诉我们谁在散步,那么,冒号后几个词语的位子就可以调换了,同学们想一想,我的理解对吗?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有的说可以调换,有的认为不可以调换,都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在说明理由的过程中,产生了创新的思考。如一位学生认为不能调换,原因是,妻子和儿子在前面,母亲在后面,就会挡住“我”母亲的视线,那样,母亲就不会静下心来感受春天,感受生命,也体现不出“我”做儿子的孝心,失去这次散步的意义。同学的思考多么细腻、多么深刻,文章是没有直接交代的,完全是学生凭着自己的体验体会到的,多么独到,多么有新意。可见,学生在探究中,经过深入思考,常常会产生创新的火花。
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钻研的精神。课堂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主阵地。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语文全面能力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其在这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里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2001.7.
[2]张晓梅,张英宏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
[3]伊满香主编.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4.
篇12:新课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变了!
中国教育报 2003-01-16
辽宁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吕宪军
“我用十元钱能买一个肯德基汉堡”,“我用十元钱能买3块巧克力和一包口香糖”,“我用十元钱能买一个小熊玩具”,“妈妈送我学美术,我们坐车一共花8元钱,还剩下2元钱能买两支雪糕,正好十元”,……小学生们兴奋不已,急于想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一节一年级数学课的真实情景,内容是学习“购物”,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用十元钱能买到哪些物品?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竞赛抢答。问题刚一提出,学生们顿时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纷纷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或模仿教材,或依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或根据生活经验,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花钱方案。而此时的教师则俨然是一个主持人或裁判,负责评判,或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和评价。有人说,新课程实施后,教师的角色有时更像是一个主持人,我们很以为然。做一名主持人不易,做一名出色的主持人更难。崔永元的成功在于他能够耐心地倾听,恰如其分地点拨,较好地与观众互动。同样,优秀的教师更应该有效地组织教学,成功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的角色扮演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首先,一些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不清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例如,有的七年级生物教师拿到人教版的实验教材准备上“生物的特征”一节课时,竟然不知所措,原因是这些教师认为这节课的内容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就可以讲完,而在剩下的时间里便觉得没事可做。这说明这些教师关注的依然只是自己的教,并试图以自己的教去代替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教材设计者的本意却是以学生的活动---观察和讨论为主,以教师提供媒体并组织、引导学生的活动为辅来完成这节课的。因此,我们的教师再也不能在课堂上继续唱“独角戏”了,而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和学生的活动。
其次,一些教师引导者的角色扮演不到位。我们曾听过某校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内容是讲八个方向、位置。这节课,教师比较好地组织了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数学情感。课堂上,学生不但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还在教师的鼓励下,主动走到黑板前向同学讲解或向同学提问。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在这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小学生面对街区方位示意挂图问另一个小学生:“你能不能不重复地从东北角的书店走到西南角的医院?”多棒的问题!多么令人激动的问题!尽管这不是有关本节课的问题(属于一笔画问题),但若教师能够给予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或给予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将会极大地促进小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可惜的是,该教师没能做到。从形式上看,该教师离成功只差一步,但恰恰是这一步,是教师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是做好教师角色转换的先决条件。
再次,一些教师没有扮演好合作者与参与者的角色。比如,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布置完自学、小组讨论或实验任务后,自己却独自在一旁“袖手旁观”,甚至做别的事情,以“教师”的身份独立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外。如此,教师怎么能发现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又怎么能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呢?作为参与者、合作者的教师,应该把自己看作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实验,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进而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一些教师没有扮演好“主持人”的角色。我们听过某校五年级的一节语文课(实践交流课),内容是学生之间交流读书心得。课堂上,学生们用精炼的语言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用饱满的热情朗诵着一篇篇优美的散文和一首首浪漫的诗,他们还极富感情地背诵着一句句经典的名言。整节课紧张、激烈,节奏快得甚至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学生们热情高涨。这样的课对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有益的,形式上看也很热烈,但是静下心来想一想,既然是“交流”课,节奏上就应该快慢得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否则这样的课就容易变成读书汇报课,学生之间交流的内容就会成为过眼烟云,难以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扮演主持人角色的教师,就要调整与控制好节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使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真正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新课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变了!]
篇13:国家在维护分配正义中应扮演什么角色论文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国家在维护分配正义中应扮演的角色,意味着首先要探讨可能性的问题,即国家是否有权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这种分配行为是否侵犯了社会上一部分人的个人权利。其次,要回答国家是否有义务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即穷人是否仅仅因为自己是人,在基本的需求不能满足时,就可以要求国家进行再分配。最后,要将分配正义落到实处,就要讨论国家如何进行再分配,即国家再分配的对象、方式。本文关于国家在维护分配正义中应扮演角色问题的分析将以罗尔斯在《正义论》中的讨论为起点。
关键词 正义 自由平等 国家权力 再分配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正义可谓是德性的总体,是总德,而正义又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分配正义是体现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配正义是一种实质性的正义,其他方面的具体的正义以及社会整体公义的实现都有赖于分配的正义为其提供基础和保障,由此可见,处理好分配正义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而由于自由市场和社会机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纯粹依靠市场和社会自身的自主调节,要想实现真正的分配正义非常困难,因而,也就需要通过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为分配正义的实现提供更有力的保证。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国家在分配中究竟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现当代政治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而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由于分配造成的不平等所导致的社会冲突说明了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国家是否有权力进行再分配?国家是否有义务进行再分配?国家进行再分配应该分配什么?这些构成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国家是否有权力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
(一)自由平等原则
国家是否有权力进行再分配的问题,实质上是对国家功能如何界定的问题。罗尔斯从契约论出发,首先通过对无知之幕的假定将现实中偶然因素的干扰排除,然后对这种比较纯粹的状态下人们的选择进行推理,得出:如果没有先天的禀赋、地位的差异,人们都会倾向于尽可能的去寻求相对来说公平正义的原则,甚至会同意向最少受惠者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罗尔斯由此证明,原则上来说,在外在背景条件平等的条件下,人们会自愿选择正义制度,罗尔斯也由此推断出通过国家再分配对起点的不平等进行调节并通过差别原则对最少受惠者进行补偿的合理性。
(二)国家再分配是否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剥夺?
正因为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人所组成的,而制度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社会成员之间如何进行合作的成本和合作的收益的分配,罗尔斯视正义为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只有当分配是公平的时候,才能保证社会合作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在罗尔斯看来,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每个人都参与其间的相互合作的体系,一切社会财富的创造都是通过大家的共同合作所产生的。罗尔斯实际上甚至把包括自然禀赋在内的一切资源都看作是社会合作产生的共同财富,因此,他认为,再分配只是人们对自己参与合作的共同成果进行分享,国家进行再分配无论如何都有其合理性。罗尔斯当然也意识到,社会是由相对独立和自主的个人组成的,任何人都不会同意为了别人的利益或社会整体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因此,罗尔斯对自己再分配的界限进行了进一步说明:为了正义目的的再分配是对没有社会合作就不会产生的那一些利益增量的分配。由此证明了再分配不是对别人劳动的剥夺,而是对人们共同参与合作的成果的分享。而且,罗尔斯是希望通过差别原则的运用来实现结果上的分配正义,这就意味着,需要给不平等施加一个特殊的限制,即符合差别原则,而根据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的优先性,差别原则的运用必须以机会平等原则和自由平等原则的保障为前提。他的差别原则所主张的是相对平等,即社会制度的安排只有在这样条件下才是正义的:相对于境遇较好者的人利益的最大改善,最少受惠者的处境也应该有所改善。罗尔斯所要求实现的平等,是相对的平等。
二、国家是否有义务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进行再分配?
讨论分配正义的问题,首先必须找出导致经济不平等的原因,对不平等的因素进行区分,找出哪些因素是个人不可控的,哪些因素是个人必须对之负责的,又有哪些因素是国家应该通过制度加以调节和纠正的。罗尔斯反复强调,他的正义论旨在将因道德偶然性所导致的社会的不平等降到可能的最低限度而非要求完全平等的平均主义,因为这样不平等的结果并不是个人的自身因素所导致的,个人因此不应该成为这种不平等结果的承受者,也不应该由他们自己对他们的境遇完全负责,从道德层面上讲,个人只应该对自己努力的程度负责,个人获得的多少应该根据他们努力的程度来决定,也就是说平等应当意味着付出同等努力的人可以获得相等的回报,而国家的义务在于为个人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那些个人不能控制的外在因素不仅会影响到其做出努力的程度,而且还会影响到其最终所能够收获的成果。
罗尔斯认为,无论是由于自然或历史的偶然因素造成的.,还是由于现实的社会制度导致的社会不平等,都不仅仅是由于个人自身的因素所导致的,因而在道德上也不是个人所应得的,是不公正的。而因为这些造成不公正的因素不是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就能够轻易改变的,所以社会有义务通过制度的安排对这种状况进行纠正,特别是对无力的弱势群体给予更多的关怀。罗尔斯实际上通过他的两个正义原则对分配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限制,包括起点的平等、过程中机会的平等、以及最后对结果不平等的调节。
(一)机会的平等
罗尔斯自己所一再重申的,他的正义理论是一种程序的正义论,是与目的论和功利主义的正义观相区别的,他并不是为了实现结果的绝对平等。他的正义原则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先在承诺,即自由平等的实现。然而,他所要求的自由是实质的自由,而这种实质的自由平等的实现会受到现实的政治经济不平等的约束。因此,他的目的乃在于为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正义的背景秩序,建立以正义原则为指导的社会基本结构,包括基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他希望为个人之间的公平竞争扫除偶然和任意的不公正因素,实现真正的机会平等。罗尔斯所谓机会的平等,不仅包括要求国家通过制度保证所有社会机会向所有人开放,还包括要求国家通过制度调节尽量减少人们由于起点不平等所导致的把握机会的能力的差异。 但是,机会平等原则仍然存在缺陷,真正的完全的机会平等的状态实际上很难实现。首先,机会的平等也受到自然禀赋的影响,而这种不平等难以直接克服;其次,社会偶然因素难以排除,市场的自主交易过程也并非完全公正。而这些因素同样不是个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克服的,所形成的不公正的结果是个人所不应当承受的,国家有义务对此进行调节。由此,罗尔斯才提出,通过差别原则向最少受惠者进行适当的倾斜,对于人们的起点的不平等进行纠正,并尽量排除竞争过程中的偶然任意因素对公平竞争的影响,以免形成新的机会的不平等,从而达到一种真正的机会平等,最终达到保证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在社会体系的安排中受到公正合理的对待的目的。罗尔斯并不要求实现经济利益分配的绝对平等,他仍然允许合理的经济利益差距的存在。
(二)分配的道义基础
康德的思想是罗尔斯正义理论的一个主要理论来源之一,罗尔斯的自由平等观和他正义原则的证明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借助了康德的道德理论。甚至有学者认为,罗尔斯的《正义论》和《政治自由主义》都是以康德实践哲学为出发点的。罗尔斯首先运用康德的理论来证明了他正义原则的合理性。然后进一步运用康德的理论证明自己对于自由平等的要求和要求对于个体的关注的主张。借助康德“人是目的”的道德定律,罗尔斯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差别原则。在此基础上罗尔斯提出了公平正义论。罗尔斯认为,他的公平正义理论是一种义务论伦理学,强调正当对善的优先性。他要求对个体的关注,主张通过建立秩序良好的社会来实现个人的自由平等权利,要求对个体的充分关注,要求所有社会基本利益的平等分配。
三、国家再分配应该分配什么?
在再分配的对象方面,应分配社会基本品。在罗尔斯看来分配的对象是由个人合作所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的总体。但是,罗尔斯是在两个正义原则的指导下来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分配。罗尔斯的基本出发点是自由主义,他把自己的正义论称为“公平正义论”,意味着他关注的只是维持社会的背景正义,让每个人都有条件追求自己的合理生活目标和理想。其分配正义论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们自由平等的实现。因此,罗尔斯将保障个人人生追求需要的基本条件视为要求分配的对象,而且被他称为“社会基本品”。他所希望实现的平等,其实就是社会基础品分配的平等,包括财富、收入、权利、机会、自由等。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基本品,是因为它是每一个人都想得到的东西这和他们个人的偏好没有关系而与社会基本结构的安排有关系,这些东西的分配应该由国家通过制度的调整来实现。
在再分配的方式方面,罗尔斯把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性作为他契约论正义观念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其正义原则的应用对象,是社会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因此,他的公平正义原则的实现,是通过对社会制度的合理安排来达到的。罗尔斯认为,分配正义主要的问题是如何选择社会体系。他努力尝试将两个正义原则应用于社会的基本结构,并将其作为调节主要制度联结的一个体系方式。公平的正义的要旨就在于通过纯粹程序上的正义来解决特殊情况中出现的偶然性问题,社会制度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尽量避免这种偶然性的发生,因此,把经济过程和社会限制在恰当的政治、立法制度的范围内就显得很有必要。
罗尔斯首先设想一个可以保证公民自由的由一种正义宪法调节的社会基本结构。这个政府必须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保证公民受教育的机会,并保证所有社会机会的平等开放。进而,罗尔斯对正义的社会结构进行了具体讨论,他假设政府可以按功能分为配给、稳定、转让和分配四个部门,而交换部门属于市场自主调节的范畴,是与正义原则无关的。因此,正义的最终实现需要政府在配给、稳定、转让和分配各方面制定一套合理的社会制度。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3]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何怀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洛克.政府论[M].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2.
[6]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篇14:新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美术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渠道,美术教师作为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者,如何在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让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成为有健全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呢?我通过近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首先,要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处在儿童期的小学生,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每当我走进教室,总是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他们的面前,孩子们把我当成他们最亲近的人。我除了注意自身的外表美之外,更注意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声调要有高低变化,有时我还唱几句。如讲《我的太阳》一课时,我出示画有太阳的投影片,一边唱着、一边跳着:我们一起摇呀摇太阳……让学生充分感受热烈、活泼的特点。讲《水中的鱼》时,我就为小学生们做颈、肩、胯、四肢的动作,并带着他们一起活动,随着舞曲跳几步优美的华尔兹舞,使孩子们从动作中体会到:鱼在水中轻快地游动着,它们在水中是那么欢快地唱着、跳着、摇摆着。讲《有趣的游戏》时,我打破常规,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操场上做起他们喜爱的各种游戏,全体学生极其兴奋,纷纷表演,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与探究的积极性。
在第二课堂中讲《装饰画》时,还采用特殊技法制作了几幅范画,并且在课堂中演示制作方法。比如,用油、水分离法来处理背景,那神奇的画面给学生们以神秘和新鲜感。我还经常用讲故事、师生共同表演等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情绪。小学生们在良好的情境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在美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增长了知识、培养了他们的能力。
其次,我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着手,使学生的思维充分扩展开来。人们都认为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众所周知,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创新。西方从文艺复兴时期就有艺术家搞创造性活动。“斯普托尼克打击”曾震惊了美国,美国从1958年开始注重人的能力的培养与人才的开发教育。日本早在1952年就开始美术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铁的事实证明“科教兴国”关键在于人才。李岚清副总理提出,以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意义深远重大。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习惯的范围,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并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比如《帮小鸟找家》一课,先让学生想象:假如我们生活的世界没有树会是什么样子?学生们经过回忆、联想后回答:没有树,小鸟就没有家了,我们呼吸的空气就不新鲜了,良田就会变成沙漠……然后,组织学生表演短剧――“帮小鸟找家”,孩子们的想象力与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他们的良好品德,学会关心别人,关心生存的环境,加强孩子们的责任感。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与冲动。在学生的造型活动中,我尊重他们的个性,既可以用写实的手法,也可以夸张、变形;在色彩上可以按客观去表现,也可按主观意识去表现。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都能创造出风格各异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
另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会给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在知识的理解与表现中会参差不齐,为了挖掘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我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性及造型特点的不同,分别进行鼓励和引导,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的张扬。即使作业画得不好,教师也要找出其闪光点。在辅导学生过程中,不能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的美术作品,不能用“干净整齐”、“像不像”来作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学生会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那我们的后代将是克隆的后代。大名鼎鼎的沃尔特・迪斯尼小时的经历就值得我们借鉴。他上小学时,曾把花朵画成人脸,叶子画成手,这神奇的幻想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得到的是老师的一顿毒打,庆幸的是这并未让小画家夭折。今天,这样的事不该再发生在我们教师身上。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吝啬说一句表扬的话,如:“你画的画儿真棒!”“你这个地方画得好极了。”“你的色彩真漂亮!”或伸伸大拇指,“你比老师画得还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生们会因此得到鼓励,更会为每一个学生留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对孩子们的一生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现今,我们适逢美术新的课程改革时期,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作者:丛秋菊
来源:深圳南山区外国语学校
篇15: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柏庆杰 厂洼幼儿园)
摘要: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在其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言,“游戏是儿童的生命”。通过实证性研究,专家发现:玩游戏比上课更能发展孩子的体能、认知和社会性,是儿童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的最佳窗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关键词:“兴趣;观察;指导;自主;反思”
针对幼儿游戏中的自发探索与需求,近几年所创新的区域游戏,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方法、内容以及伙伴,并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对幼儿的直接控制程度降低。为了使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充分发挥孩子们在区域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游戏时,担任观察者、指导者、评价者的角色。
一、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促进幼儿更好的游戏。
只有出自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的快乐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区域游戏前,可以观察孩子们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们自由的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游戏活动,了解幼儿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对观察的游戏行为加以分析,才能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促进游戏的开展。如小班幼儿自我调节活动的能力较差,往往长时间的做一种活动,当“运输工”的幼儿反复装运玩具,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观察游戏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帮助幼儿调配活动,建议他去当“交通警察”,坐在岗亭里开红绿灯,从而获得休息。教师还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游戏形式促进幼儿的发展.例如:选择式;科学幻想式;材料互动式等.
二、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指导艺术。
1、把握好指导的度。
“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时,“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就是要求教师灵活的根据不同的现象,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指导艺术。如果以直接指导(间接指导)和被动(主动)两个方面看相关关系,可以发现:教师直接指导得越多,幼儿越被动;反之,教师直接指导得越少,幼儿主动性就越强,自主游戏的目的越能体现。但是,教师直接指导的过分减少和开放度的加大,也会使幼儿在活动中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又因为年龄,经验的限制,游戏内容往往单一,游戏水平不高。所以在游戏中,教师应注意两个极端,一是认为间接指导就是不指导,让幼儿放任自流,认为自主游戏就是让幼儿随意玩,教师无须干预,只要不打起来,在一旁看着就行;二是看到放任自流的结果,矫枉过度而强制介入,追求游戏结果,直接告诉幼儿应该怎么玩,缺乏引导幼儿探索和发展的信心和耐心。 因此,掌握好游戏指导的“度”非常重要,完全直接指导会让幼儿墨守成规,不敢逾越;完全的不指导也会使幼儿无规则意识,形成惟我独尊的性格。
2、把握好指导的时机。
在幼儿园游戏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个幼儿手拿听疹器,注射器或热闹的东擢西扎,或呆呆地坐在桌子后面“坚守岗位”,而教师则不停的叮嘱:“你们的医院干净吗?你们在什么地方打针呀?病人来了你们怎么给病人看病呀?”,教师脚不歇嘴不停,幼儿看上去似乎很高兴,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利,只有教师提出请幼儿后面干什么,他们才会去实施。长此以往,幼儿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依赖的心理反而加重。因此,教师要改善指导技巧,既要实现延续游戏的教育目标,又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把握好指导的“度”的基础上,把握好指导的时机。
杜威的反省思维五步法认为:疑惑是思维的第一步,停留在“是什么”上。发问则表明幼儿自己意识到他的疑惑和他所面临的问题,也表明他在问题解决上的自觉主动的努力,是思维的关键。包括自我发问,向同伴求助性询问和向教师求证性提问,深入到“怎么样”和“为什么”的程度。最后得出解决的方法,达到思维的顶点。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指导前提要深入幼儿,对允许幼儿做什么,怎么做和幼儿可能怎么做有所准备。教师应该抓住契机点,以介入者身份加入,体会,帮助幼儿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层次,并让孩子们进行热烈的讨论,有效的培养了幼儿科学思维的能力。幼儿在游戏中的反应是教师反思的即时性激发信号.教师的指导时机也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当,幼儿的自主性就能充分体现。
3、把握游戏前的引发。
要做好游戏前的引发,首先可以从环境入手,为幼儿创设开放的自主游戏的'环境,注重环境的暗示性。如,所有的工具:剪刀、服装等都贴上标签,摆放在架子上。有利于幼儿自己取用;提供适当的场地。其次,注意材料提供上的层次和创造性,尽可能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鼓励孩子自己选择,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让幼儿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最后,教师还可以以引发的方式,从而实现快乐游戏的目的。
教师要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必须仔细观察和分析幼儿阶段游戏的表现,了解幼儿是否需要帮助?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最合适?明确在活动中的主题地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指导和满足幼儿的需要。
三、注重游戏中的评价作用,让幼儿体验快乐。
游戏评价是教师游戏指导中重要的一环,也往往难以把握。教师应该让幼儿成为游戏评价的主角,多给幼儿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分享游戏时的感受,讨论感兴趣的问题,给幼儿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机会.正确评价幼儿的游戏,教师应该抓住幼儿游戏的本质特点,充分考虑幼儿内在的需要和感受,否则会使游戏失去本身的价值。首先,应明确游戏评价的目的。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创设和支持每一个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创造,激发幼儿进一步游戏的兴趣和热情。其次,要重视游戏评价过程中幼儿的自主性。游戏对于幼儿的魅力,就在于幼儿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同样,游戏评价也应从幼儿的体验出发,让幼儿成为评价的主体。
为此,教师应引导幼儿就游戏情况开展讨论,让幼儿体验和回味游戏过程,帮助幼儿整理和提升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中促进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最后,正确处理好幼儿游戏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在评价幼儿游戏时,教师时常会在崇尚自由与强调规则之间的动摇,其实规则和自由并不矛盾,如果规则来自幼儿,或者来于外部的规则符合幼儿的游戏心理需要,有利于游戏的开展,那么幼儿不仅能够较好的理解和遵守规则,而且也有利于幼儿游戏规则的指导下更好的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从中逐步将规则内化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在游戏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4月
[2] 学习贯彻新《纲要》推进幼教改革进程 20学术年会论文集 江苏省幼教研究会 2002年12月
[3] 刘延海《集体教学中幼儿主动学习的表现》 《学前教育》 江苏省教育报刊社 2002年2月
[ 4] 林婷芳 《早期教育》 少年儿童出版社 3月
[5] 秦奕 《 幼儿教育》 7、8月
篇16: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语感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语感培养
教师在语言教学中,要注意时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的'增强不仅有助学生理解分析文章,且能助其将语言这一学习交流工具更好地运用于日常生活中.本文尝试从四方面对”加强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加以阐述.
作 者:孙宗明 作者单位:紫阳县高桥中学,陕西・紫阳,725000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8 ”“(29) 分类号:H09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语感 重要意义篇17:中学作文教学,你在扮演什么角色?(论坛帖)
中学作文教学,你在扮演什么角色?(转贴)(论坛精华帖)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3584
含笑转载
以下是我写于高考后的一篇随感--谈谈作文教学
作者:王雷
为高三语文教师,我是如何抓作文这一块的呢?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但这种做法的确很管用,不妨和盘托出,聊博一哂。
我郑重其事地不厌其烦地向学生灌输这样一个基本思想:高考作文一点儿也不可怕,根本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地方,尽管命题者常常玩出一点花样来,但说穿了一文不值。
(一)千万要注意,不要跟命题者过不去,他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他叫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想方设法迎合他的心意,没话找话凑足字数就行了。比如,高考作文,你就说你更喜欢其中的某一幅,尽管你心里一幅都不喜欢或两幅都喜欢。然后找些理由--这些理由严格说来也许根本不成立,一定要一本正经地装腔作势地说得好像真有那么回事。如果能想到一两个绘画术语,务必要用上去,尽管你对这些术语可能一窍不通。只要你是就两幅漫画的表现技法进行比较,那分数肯定低不了。如果在文末再说上一句“当然,另一幅画也画得不错”之类的应景之语,你不得满分才怪呢?
(二)我对学生耳提面命,审题,如果没有把握做到出奇制胜,就老老实实按常规思路去考虑,要掌握各类文体的基本要求和各种题型的操作要领,要注意结构的安排,要自圆其说,语言要得体,表意要明确,如果能较恰当地用上一些成语、诗文名句或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什么的,会使你的文章大为增色。
(三)我开诚布公地告诉学生,作文得分常常会受到阅卷老师当时的情绪和心境的影响,因此,除了不能跟命题者叫劲之外,如何博取阅卷人的欢心就成了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字迹清楚、卷面整洁、语句通顺、结构合理,自然会让阅卷老师感到心情舒畅。
(四)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跟学生说,写记叙文也好,写议论文也好,你心理究竟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出来要像真的一样,哪怕就懵住阅卷老师一会儿也行。等他打完分数以后,想到自己好像上了一当,但虚荣心使他不愿再去考虑了,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事实上,你心虚气短,你腹中空空,你自己都觉得不知所云,但写作文那会儿,一定要表现得煞有介事、理直气壮、情真意切等等之类。
最后,我对学生说,如果你注意到了这些问题,那么,作文这一块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至少在这一块上就不会拉开多大的差距,尽管你们的实际作文能力并不像分数所显示出来的那样。
说到这儿,我越来越感到羞愧和害怕:我在干什么?
二
我认为,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现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下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一)从学校教育教学内部来看。为了对付高考,学生把几乎全部精力扑在课堂上、书本上以及大量的应试训练上,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至关重要的课外活动成了写在课表上的空头支票,对学好语文至关重要的课外阅读几乎是零。另外,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学习时间被大量挤占,这对高考来说无疑是及其明智的做法。
青少年充满活力,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然而,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权力。他们的潜能遭到压抑、热情遭到打击、身心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残……他们在极其沉重的压力下艰难度日。他们人生中的这段本应是丰富多彩的意趣盎然的洋溢着明媚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的日子,现在却是枯燥乏味,死气沉沉,愁云密布,凄风苦雨……面对这些被我们锻造出来的“考试机器”,语文老师还能一厢情愿地要求学生作文时不要无病呻吟而要真情实感吗?为高考计,很多语文教师“审时度势”地要求学会无病呻吟:谁“呻吟”得像,谁“呻吟”得好,谁就能在高考作文中多拿点分。
(二)从语文教学自身来看。学生三年时间读六本书一百多篇文章,实在是少得可怜!而且这些课文的讲解又是那么的琐碎而不得要领,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几篇好文章也被肢解得“一地鸡毛”,学生有一百个理由感到厌倦。剩下的时间全部用于应试训练,而那些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训练题搞得师生均是云里雾里心力交瘁。语文能力和素养得不到切实提高,作文自然难有建树。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它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能力,其中语文思维能力是核心,语言表达能力是关键。学生视野的狭窄、阅历的浅薄直接制约着这些能力的发展。学生肚子里本来就没有多少“货”,而高考作文还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条件,时间又只有那么一点点,要学生写出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来,实在是勉为其难。每年的应试作文中确有一些佼佼者(我敢断言,这些学生绝不是语文教师教出来的),但绝大多数均是平庸之作,分数拉不开,使得作文这一块缺乏必要的区分度和信度。这样也就迫使语文教师在作文这一块上抓形式、抓规范、抓应试技巧、抓得分要领,而忽视了思想感情方面的要求,这样做是与作文教学的宗旨直接相悖的。
(三)从外部因素来看。这个世界正在用越来越花哨的形式装扮着越来越贫弱的内容,急功近利的喧嚣浮躁的世态人情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态度,那些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中学生当然逃不脱它的影响,这种影响对作文教学又是巨大的冲击。
我曾布置过这样一篇命题作文--《重视小成绩》,我发现很多学生是这样论述的:小成绩是大成绩的组成部分,我们要重视小成绩,为取得大成绩打好基础云云。把大成绩理解成小成绩的简单相加固然表现了学生思维的机械性和肤浅性,但在小成绩可以积累为大成绩这个意义上谈小成绩的重要性恰恰是轻视小成绩的心态的流露。在他们看来,小成绩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它们最终未能汇聚成大成绩。而我们知道,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只能取得一些小成绩;小成绩有其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否则,这个世界上普通人的生活顿时失去了意义。当我们看到“成则诸侯败则寇”的评价原则还在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判断,当我们看到说大话成了时尚而默默无闻成了人们最不能忍受的事情,我们对学生作文中的如此表述还会感到吃惊吗?
我常常分析学生作文中大量的隐含信息,从中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前提和心理背景,剖析学生作文中暴露出的某种带有普遍性的心态,我发现这种心态正是社会世态在学生心中的投影。引用这些例子是饶有趣味的,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三
内外交困之下的作文教学究竟该怎么办?我的想法是,首先,在语文高考中取消作文这一块,作为补偿,可以在阅读理解和语言运用部分增加文字表述题。其次,平时的作文训练作相应的调整,比如要求学生写一些读书心得或随感之类的文章并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
我觉得中学生还是应该多读一点书,尤其是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从中汲取养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不必急于求成地要求学生完成各种规定的文章,这不但不利于提高作文能力,反而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助长了说空话套话、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文风,实在是利少弊多。其实,学生书读得多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内心充实,感情丰富,剖情析理的能力自然增强。内心有了很多想法,自然激发起写作的欲望,到时候怕是挡也挡不住,还需要“为赋新诗强说愁”吗?
作文命题已经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96年高考作文正是命题者黔驴计穷的表现,这样出题无非是要避免猜题,而如此重大的考试竟然成了猜题和反猜题的游戏,受害的则是广大考生,是作文教学,是青少年的写作素养,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
据说96年有些考生作
篇18: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
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角色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让情感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催化荆.拟以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问题为中心,分析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具体策略;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以求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弘扬语文的人文精神.
作 者:冯秋珍 李燕玲 Feng Qiuzhen Li Yanling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2007级,广西・南宁,530001 刊 名:鸡西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XI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8(2) 分类号:H195.3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策略★ 我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