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语法新思维
【导语】“肥嘟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英语语法新思维,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英语语法新思维,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英语语法新思维
说到“语法”,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恐怕要属“规则”了,于是我们很容易在二者之间划上等号:
语法=规则
既然是规则,进而就会想到要严格遵守。这就容易让人产生如下误解:
第一,误认为语法先于语言。认为语法是由语法专家事先确定并要求人们去遵循的。这就相当于把“语法”当成“法律”,认为专门制定出来语法规则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的。传统语法书也加强了人们这种错误印象。因为它们往往是先列出一些规则,然后再针对这些规则给出相应的例句,告诉读者,按照规则这么造句才是对的。久而久之,让人产生错觉:以为是先有一套语法规则、教条,然后必须按照这些规则才能制造出具体句子。《英语语法新思维》要告诉读者:事实恰恰相反,语法是源自语言,是先有语言,然后再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人们在使用这种语言时所遵循的一般思维规律或表达倾向,即所谓的规则。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就是:世上本没有语法规则,说的人多了便成了规则。所以,语法规则不是什么不可逾越的清规戒律或天规,而是对人们的思维规律或语言表达习惯的归纳和总结。
第二,把语法规则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把语法当作规则来遵守,这就容易让人们把语法规则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学习语法就如同学习数学公式一样,死记一些“公式”般的规则,因而把英语学得非常死板。我们知道,数学公式往往都是来自于某些“公理”、“定理”,是比较确定的、不变的。但是,语言是灵活多变的,同时又具有规律性。语法规则就是对这些规律性的语言现象进行归纳和总结,但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语言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的“语法规则”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的规则,是为了方便语言初学者的学习。因此,语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也不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而是存在很多“模糊区域”或“灰色地带”,因而总有“例外”存在。所以,语法规则不是绝对的,不是“死”规则。
第三,把语法规则当成随意的公式。语法规则常常似乎表现为随意的公式。比如,对于冠词的用法,一般语法书上会有这样一条规则:“第一次提到的单数可数名词前面用不定冠词a或an,这一名词再次出现则要用定冠词the”。传统语法书上往往只是给出这样的规则,但不解释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冠词(详见本套书“初级”2.5.2小节所给出的解释)。这样一来,英语学习者很容易误认为语法规则是随意的、专断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言的,因而容易死记规则,而忽略了规则背后的合乎情理的思维规律。《英语语法新思维》要告诉读者:很多看似随意的规则,其背后都有共同的思维规律。因此,学语法重在理解规则背后的合乎情理的思维,而不能“死记”规则。
由于以上种种误解,导致国人和老外(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在使用英语方面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我们记住了英语语法规则却没有英语思维,而老外是在用英语思维,尽管他们不懂语法规则。我们学的语法规则都用来对付英语考试的选择题了,而没有真正懂得规则背后的英语思维。我们往往只是僵化地牢记一些规则,然后简单地用这些规则来辨别一个句子“符合”与“不符合”自己牢记的规则,而不去关注句子所使用的语境。这样一来我们学到的只是一个“虚构”的英文句子,而不能把所学到的句子活用到真实的英语交际中。这就造成学英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交际脱节。在说英语时,我们往往扮演的是“第三者”的角色,说出一些无关自己痛痒的句子,并没有融入英语思维去说英语。只有掌握了灵活的英语思维,我们才能如身临其境般地“言传心声”,否则只能是有口无心式地“鹦鹉学舌”或“言不由衷”。
《英语语法新思维》要告诉读者:语法是对语言表达习惯的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是为了对语言学习者正确引导,而不是严格限定;语法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死”规则;学习语法不能“死记”规则,而要理解规则背后的思维。不能把“语法规则”看成是捆住自己英语手脚的“死规则”,而应该把它们当作是引导和帮助我们正确使用英语的“活思维”。简言之,语法不是“死规则”,而是“活思维”。
英语语法新思维:结构形式与意义用法
笔者在上文中强调,应该把语法当作思维规律来理解,而不应该当作规则来死记。那么,如何才能把“死规则”转化为“活思维”呢?这就需要搞清楚学习语法规则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内容。
我们知道,词汇除了有发音外,还包括形式(即单词的拼写形式)、意义(即单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单词的用法)。语法也有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用法(usage)这三方面:
形式:某个语法结构是怎样构成的。比如“现在完成进行时”的构成形式是have been doing。这是使用语法规则的起点,即首先要做到能够准确地构造某个语法结构,这是语法结构的准确性问题。
意义:某个语法结构表达什么意义。比如“现在完成进行时”可以表示“一个活动从过去一直延续到现在说话时刻”这样的含义,这就是现在完成时态这一结构所具备的语法意义。由此我们看到,特定意义一般是对应于特定结构形式的,或者说,特定的结构形式能够表达特定的意义(Particular forms will express their particular meanings)。这是关于语法结构的表意性问题。对于一个句子,它的含义不仅仅是来自于句中所使用的词汇的含义,而是还有来自于其中特定语法结构所含有的语法意义。
用法:关于何时/为什么使用某一语法结构的问题。这与在实际交流中的语境有关系,即在什么样的语境中,采用何种语法结构来表达特定的意义才合适,这是有关语法结构的合适性问题。意义和用法是密切相关的,有时难以严格界定。
某一特定的语法结构的形式、意义和用法这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图示如下:
用一句话来概括三者间的关系就是:英语学习者要能够准确地、有意义地、恰当地去运用英语语言结构。做到这一点,才能够真正灵活使用语法规则,并进而在思维高度上来使用英语。
现在我首先来举例说明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比如下面这句话:
1 I have been coming to Beijing for fourteen years.
该如何理解其含义呢?看完这句话,对于它的意思,相信有读者第一反应是:
2 我来北京有了。
这样理解其实是错误的。还有人竟然这样曲解:“我到北京一路上走了14年”。相信本书读者都应该认识上句中的每一个单词,并且对其中的语法结构have been coming都知道是“现在完成进行时态”,尽管如此,但依然不知道这句话真正所要表达的意义是:
3 在过去这14年当中,我常常来北京。
这就是说,在14年期间,我多次“重复”来北京,而不是一直在北京住了14年(详见本套书“中级”6.5.1小节所给出的解释)。由此可见,知道语法结构的形式并不一定就懂得语法结构的意义。
其实,这里的have been coming在英文里表示的是一个重复的活动,具体来说:用短暂动词(如come)的完成进行时(如have been coming)来表示到目前为止的一段时间内重复发生的动作。
下面我把这个句子稍加改动,说成:
4 I have been coming to Beijing fourteen times.①
显然这里说话人是想表达“我来北京有十四次了”这样的意思。这样对吗?这也不对。为什么?因为现在完成进行时态在表示重复活动时,不能说明具体的次数,比如这里的“十四次”(详见本套书“中级”6.6.1小节所给出的解释)。这就属于知道have been coming形式(现在完成进行时态)和意义(表示重复活动),但并没有真正掌握其用法,即不知道如何恰当地使用完成进行时态来表达重复意义。由此可见,知道语法结构的正确构造形式以及所能表达的意义,也并不一定就保证能够正确使用。
传统语法书和语法教学往往只强调结构形式,告诉学生如何构造出形式正确的英语句子;老师上课列举的例句,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重点掌握句子构造的形式,很少把例句的真正意义及其所使用的语境交待给学生,因而学生对这些句子不知道该如何恰当地使用。这样就致使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句子“标本”,是毫无生命的死句子,而不是鲜活的交际语言。
《英语语法新思维》与一些传统语法书的一个主要不同点,就是始终坚持从交际的角度去看待语法,认识到语法不单是一个形式(句法学)问题,还包括在合适的语言环境(语用学)来表达某种意义(语义学)。因而在举例讲解某个语法结构时,笔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如何在形式上达到准确性,同时也要帮助读者做到恰当地运用该语法结构,把握其意义。
篇2:英语语法新思维
笔者在上文谈到了语法结构的形式、意义和用法的问题。其中用法问题往往与语言环境密切相关。我们知道,在真实的语言交际过程中,任何一个句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一个赖以生存的语境。甚至有时候,语境决定了一个句子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这是语用学研究的范畴)。比如下面这个电影对白发生在一位父亲与自己女儿的男朋友之间:
5 Father: Do you drink?
Young Man: No, thanks, I'm cool.
Father: I'm not offering; I'm asking IF you drink. Do you think I'd offer alcohol to teenage drivers taking my daughter out?
这位父亲问他女儿的男朋友(其正准备开车带他女儿出门):Do you drink? 他真正的意思是问这个年轻男子是否有饮酒的习惯,即是在询问情况,而不是问他现在想不想喝酒,即不是在提议。这就是语境对于句子意思的重要影响。
再比如对于That was fun这个句子,我们知道它的语法结构形式——一般过去时态(was),以及它的意思——“这很好玩”或“这很有趣”,但不一定知道该句在什么样的场合使用才正确、恰当。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对话——一对男女在公园里学习滚轴溜冰:
6 Ted: Where did you learn to Rollerblade?
Anna: Here in the park. This is only my second time.
Ted: Well, it's my first time. Can you give me some lessons?
Anna: Sure. Just follow me.
(After a while)
Ted: Hey, that was fun. Thanks for the lesson!
这里我们看到,that was fun被用在了溜冰活动结束之后,而不是在活动进行过程中(此时要说成that is fun,详见本套书“初级”7.4.8小节所给出的解释)。我估计,在上面这个对话语境中,大多数国人可能会说that is fun。由此我们看到,如果不是提供这样完整的对话语境,读者就很难真正会恰当使用that was fun。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说,当一个句子脱离了它赖以生存的语境背景,这个句子就像一个句子“标本”,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打个形象的比喻来说,脱离语境的句子,如同鸟的标本,没有了生命;融入语境的句子,才是自由飞翔的小鸟。
所以,在学习语法规则时,我们不仅要能够构造出结构形式正确、能够表达意义的句子,更要关注这个句子所能使用的语境。传统的语法书和语法教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不够,他们提供例句主要是为解释某条语法规则服务的,而句子背后的使用语境没有展现给学生。规则下面罗列的例句都是僵化的、脱离了语境的死文字,像一具“木乃伊”一样没了生命。致使学生学到的只是一些句子“标本”,而不是鲜活的交际语言。另一方面,学生在学或老师在教语法规则时,往往都是一些死板教条的规则,而不探讨规则背后的思维规律。这就造成为什么中国学生学习语法但在交际中却不会运用。
《英语语法新思维》始终坚持从交际的角度去看待语法,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语法规则的使用,通过语篇、语境驾驭语法来达到十分具体的交际目的。基于这个认识,在本套书中,我们不是在设定英语“应该”怎样说(what learners should say),我们更感兴趣的是去分析、解释为什么英语本族语者要“这样”说(what 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 actually do say and why)。在讲解某个语法规则时,我们不仅要告诉读者这个语法规则是什么,还要告诉读者这个规则背后的为什么以及如何使用这个规则;在举例时,不仅把句子的含义通过中文译文来告诉读者,还通过“妙语点睛”来向读者展现这个句子所使用的语境,或者是通过给出对话或短文
来为例句提供一个完整的语境,这样就使得读者能够充分理解所学到的每个例句在具体交际中的使用。
篇3:英语语法教学方法新思维
英语语法教学方法新思维
语法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文从语法教学的角度,着重介绍了演绎法、归纳法、组块法和竞技法.
作 者:张科平陈桂斌 作者单位:张科平(东莞理工学院外语系,广东东莞,523808)陈桂斌(广东医学院外语教研室,广东湛江,524023)
刊 名:广东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年,卷(期):2008 26(3)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英语语法 教学方法 演绎法 归纳法 组块法 竞技法篇4:英语语法新思维课件
英语语法新思维课件
【相关理论】
1.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一种行为,是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S1——R1...S2——R2。S1:实际刺激(stimuli),R1:语言替代性反应(response),S2:语言替代性刺激,R2:实际反应。其中,S1就相当于我们语言教学中创设的真实情境,S2则是通过语言表达功能给学习合作者传递的虚拟情境,学习者(包括合作者)接受这两种情境的刺激,完成语言习得的全过程,即R1、R2所表示的两种反应。
2.情境认知理论反对把知识当作“一个整体的、自足的,从理论上讲与学习和使用它的情境相脱离的东西”。因为这样的知识正如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怀特海(White—head,A.N.)指出的`,是“呆滞的知识——仅为人脑所接受却不加以利用,或不进行检验,或没有与其他新颖的思想融为一体,因而,当需要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它们往往被证明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情境认知理论超越了传统的知识观,强调知识的情境性、真实性、社会性、应用性、互动性。
【教学过程】
T: Today we are going to have fun watching stories. Wu xx,do you like stories ?
S1: Yes,of course.(这是我们建筑班号称“睡神”的学生,他立刻兴高采烈地回答了问题)
T: Good. Xiao x is a boy who likes stories.(我用此句作来引出目标语法,定语从句,然后引导学生译成中文) And, Chen xx,do you like stories?
S2: Yes. (这是我班少有的几名不自信女生中的一位)
T: Very good. Miss Chen is a girl who likes stories. Do you all like stories?
SS: Yes.
T: So you are the students who like stories.(我把此句板书在黑板)Now, let’s watch the stories on CCTV13.
我开始播放CCTV13新闻1+1系列节目:失依儿童,凉山需要温暖。慢慢地,教室里开始鸦雀无声,学生全神贯注地观看故事,就连往日里常开小差、爱睡觉的孩子也不例外。播完其中的一小片段,我把它暂停并就片中内容提出了两个简单的问题。
T: Look at these children. Are they poor?
SS: Yes.(没等到我个别提问,全班齐答)
T: Where do they live? Zhang xx,can you tell me?
S3: They live in Daliang.(这是我班对英语没有兴趣的学生之一)
T: Great. You are so careful. They live in Daliang Mountain, and people there are very poor, right?
SS:Yes.
T: You are quite right. They live in Daliang which is a very poor place in Sichuan.(我把该句板书于黑板,把定语从句部分用彩笔画线,把关系词标上着重号)Daliang is a poor place in Sichuan province where many children can’t go to school. Those children have to make a living by themselves. You are the lucky children that can get education. Let’s see more about the children in Daliang.
新闻故事在继续,许多孩子一边看着视频,一边小声议论着。那些调皮鬼们也在专注地观看视频,显然,他们被故事里的真实场景震撼了。这时,我抛出了问题:
T: Are they lucky like you?
SS: No.(全班再次齐答)
T: Why aren’t they lucky like you?( 问题抛出后,同学们非常积极地讨论,很快,便有了答案)
S4: They are not lucky because they are poor.
T: You are right. Many of them do not have enough money to go to school.
S5: They aren’t lucky because some of them don’t have parents.
T: Yes.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children whose parents died of disease.
S6: They have to leave school. So I think they are unlucky.
T: In fact,they don’t really want to leave school.
S7: They have to help look after their small brothers and sisters.
T: Yes. They are unlucky children who have to leave school or have no chance to go to school. They have to make a living by themselves. But they also have dreams. What is their same dream?
S8: Go to school.
T: Their main dream is to go back to school. We are much luckier than them. We should help them. For them school is a place where they can live a happy life. I think you are the students who have dreams. I’m a teacher that also has dreams. What are my dreams, can you guess? S9: Teach English well.
S10:All the students study hard.
S11:Stay young.
T: I’m so happy that you know me very well. My dream is to make you feel happy to learn English.
Now, let’s watch Hunan TV. (提到湖南卫视,学生有点兴奋了。我不是播放《快乐大本营》,而是选择了《爱与希望》武艺现场感动放歌的片段,借此来教育同学们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去帮助他人、懂得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Now,can you remember the girl whose name is Mahai Qubu? What is the best food that she has eaten?
S12: Rice.
T: Quite right. The best food that she has eaten is rice. For us it is unbelievable. Let’s see Asu Zhitie. Who is the person that he misses the most?
S13: His mother.(这是我班一位心地善良的女孩。答题时,我看到了她脸颊旁的两行眼泪)
T:What an unlucky boy! The person who he misses the most is his mother. These children live a hard life,but they are stronger than we think. And they also have dreams. They want to go back to school and go to college in the future. We are the lucky ones.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m...
借助故事导出的例句,我给同学们讲解定语从句的概念、结构与部分规则。大家听得格外认真,最后的反馈练习的正确率也是出乎意料的高。一堂有效的语法课在不知不觉中结束了,也留给我很多的感悟。
【教后反思】
一、注重导入,精选例句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来说,精彩别致的导入无疑会为课堂教学顺利、有序地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上课开始的几分钟是学生思想最易集中的时候。课堂的起始语对稳定学生的情绪,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本节课中,我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特征,在导入定语从句时引用感人的故事,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向被认为沉默的、枯燥的语法课立马活了起来,为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展开作了充分的情感铺垫。在举例环节,我继续引用系列故事,从中挖掘、精选例句,延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等方式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感受成功。
二、开发教学资源,寓德于教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艺术地将品德教育充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让学生感受道德和精神的力量。面对一群综合素质不太高的中职学生,教师不能一味的沮丧与无奈,而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法。在本节课中,我利用真实的故事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课的语法知识,同时也让他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让他们懂得感恩的必要性与珍惜机会的重要性。从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态度可以看出德育以课堂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予学生深刻的影响,促进达成有效教学。
篇5:英语语法新思维高级教程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语法书:它不同于传统语法书只是机械地罗列教条式的“死规则”,它真的要告诉你规则背后的“活思维”;它不同于传统语法书追求“大而全”的规则排列,它真的要让你快速掌握“少而精”的思维规律;它不同于传统语法书那样本末倒置地给出较多生僻的“例外”,它真的让你高效掌握英语思维的本质;它不同于传统语法书采用枯燥的例句来讲解规则,读起来味同嚼蜡,它真的要让你在欣赏有趣例句、幽默故事以及精美短文的同时,领悟英语思维;它不同于传统语法书只给你孤立的、脱离语境的单一句子。
篇6:英语语法新思维高级教程
第一章 名词从句
1.1 名词从句的本质
1.1.1 名词从句的本质:三种句子充当四种成分
1.1.2 引导名词从句的常用连词
1.2 主语从句
1.2.1 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
1.2.2 whether及连接代词或连接副词引导的主语从句
1.2.3 because引导的主语从句
1.3 宾语从句
1.3.1 在及物动词后作宾语
1.3.2 在双宾动词后作直接宾语
1.3.3 在双宾动词后作间接宾语
1.3.4 在介词后作宾语
1.3.5 在某些形容词后作宾语
1.3.6 宾语从句后置
1.3.7 that在宾语从句中省略的问题
1.4 表语从句
1.5 同位语从句
1.5.1 同位语从句句型(一):名词+that+陈述句
1.5.2 同位语从句句型(二):名词+定语+that+陈述句
1.5.3 同位语从句句型(三):名词+谓语+that+陈述句
1.5.4 一般疑问句作同位语
1.5.5 特殊疑问句作同位语
1.6 从句的“嵌套结构”
1.6.1 名词从句的“嵌套结构”
1.6.2 连词与动词的配比原则
第二章 定语从句
2.1 先行词的结构特点
2.1.1 先行词是一个词
2.1.2 先行词是一个短语
2.1.3 先行词是一个分句
2.1.4 先行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2.2 先行词的位置特点
2.2.1 先行词+其他定语+定语从句
2.2.2 先行词+状语+定语从句
2.2.3 作主语的先行词+谓语部分+定语从句
2.3 如何判断先行词
2.4 与先行词有关的考点
2.4.1 先行词的选择
2.4.2 关系词的翻译
2.4.3 关系词的选择
2.4.4 定语从句中的主谓一致问题
2.5 关系代词which/that/who/whom
2.6 关系代词whose
2.7 介词+关系代词
2.7.1 看从句选介词
2.7.2 看先行词选介词
2.7.3 看句义选介词
2.7.4 表示所属关系或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用介词of
2.7.5 固定的介宾结构
2.7.6 定语从句的倒装结构
2.7.7 “介词+关系代词+ to do”结构
2.7.8 关系词前面使用其他结构或成分
2.8 关系代词as
2.8.1 as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
2.8.2 as引导限定性定语从句
2.9 关系代词than
2.10 关系代词but
2.11 缩合关系代词what
2.11.1 使用关系词what的前提:what的前面不能有先行词
2.11.2 what单独使用,即其后面可以不接名词
2.11.3 what的后面可以接名词
2.11.4 what用在一些固定结构中
2.12 关系副词when
2.12.1 用when引导定语从句,其先行词必须是表示时间的名词
2.12.2 先行词表示时间时,不一定都用when引导定语从句
2.12.3 如何区分when引导的定语从句与when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2.13 关系副词where
2.13.1 用where引导定语从句,其先行词通常是表示地点的名词
2.13.2 先行词表示地点,不一定都用where引导定语从句
2.13.3 where引导定语从句,先行词可以是含有地点意义的其他各种名词
2.13.4 如何区分where引导的地点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
2.14 关系副词why
2.15 关系副词有how吗?
2.16 特殊的关系副词whereby
2.17 关系词后带有插入语的定语从句
2.17.1 定语从句的关系词后面插入一个主谓结构
2.17.2 定语从句关系词后面插入一个其他成分
2.18 并列定语从句
2.19 双层定语从句
第三章 状语从句
3.1 状语从句的本质
3.2 状语从句的省略
3.3 时间状语从句
3.3.1 时间连词when的用法特点
3.3.2 时间连词while的用法特点
3.3.3 时间连词as的用法特点
3.3.4 时间连词before的用法特点
3.3.5 时间连词after的用法特点
3.3.6 时间连词since的用法特点
3.3.7 时间连词until的用法特点
3.3.8 表示“一……就”的结构
3.3.9 时间连词by the time的用法特点
3.3.10 一些表示时间的名词短语引导的时间状语从句
3.4 地点状语从句
3.5 原因状语从句
3.5.1 常见连词的用法
3.5.2 用介词表示因果关系
3.5.3 其他复合连词表示原因
3.5.4 because的否定转移
3.6 目的状语从句
3.6.1 常见连词的用法
3.6.2 目的状语从句的简化
3.6.3 其他连词的用法
3.7 结果状语从句
3.7.1 常见连词的用法
3.7.2 比较so与such的区别
3.7.3 结果状语从句的简化
3.7.4 结果状语从句的倒装
3.7.5 其他短语连接的结果状语从句
3.8 条件状语从句
3.8.1 常见连词的用法
3.8.2 only if与if only
3.8.3 must/have to do… if…be to do结构
3.8.4 其他的条件从句连词
3.8.5 其他表示条件意味的句型
3.9 让步状语从句
3.9.1 常见连词的用法
3.9.2 表示让步转折关系的介词和副词
3.9.3 置于句首的while一般表示“尽管”
3.9.4 no matter wh-
3.9.5 as引导的倒装句表示让步
3.9.6 as/so +形容词+as+主谓结构,放在句首表示让步
3.9.7 句首用be的倒装句表示让步
3.10 比较状语从句
3.10.1 连词as 的基本用法
3.10.2 as句型一:as much as结构
3.10.3 as句型二:not so much… as结构
3.10.4 as句型三:(just) as…, so结构
3.10.5 连词than的基本用法
3.10.6 no more… than结构
3.10.7 表示倍数比较的三种句型结构
3.10.8 the more…, the more结构
3.10.9 A is to B what/as C is to D结构
3.11 方式状语从句
第四章 不定式
4.1 非谓语动词概述
4.2 不定式的作用(一):作主语(it+to do)
4.2.1 不定式放在句首作主语
4.2.2 不定式放在句末作主语
4.3 不定式的作用(二):作宾语(动词+to do)
4.3.1 结构一:动词+to do
4.3.2 结构二:动词+疑问词+to do
4.3.3 结构三:动词+it+宾语补足语+to do
4.4 不定式的作用(三):作宾语补足语(动词+宾语+to do)
4.5 不定式的作用(四):作定语(名词+to do)
4.5.1 宾语关系
4.5.2 主语关系
4.5.3 同位语关系
4.5.4 状语关系
4.5.5 补语关系
4.6 不定式的作用(五):形容词+to do
4.6.1 宾语关系(一):He is interesting to listen to.
4.6.2 宾语关系(二):The book is interesting to buy.
4.6.3 主语关系(一):He is kind to help us.
4.6.4 主语关系(二):He is glad to help us.
4.6.5 主语关系(三):He is slow to react.
4.7 不定式的作用(六):作状语
4.7.1 目的状语
4.7.2 结果状语
4.7.3 条件状语
4.7.4 原因状语
4.8 不定式的作用(七):独立使用的不定式
4.8.1 不定式作独立成分
4.8.2 不定式引导独立的句子
4.9 不定式的逻辑主语
4.9.1 何谓逻辑主语
4.9.2 不定式逻辑主语的构成(一):for+名词或代词+to do
4.9.3 不定式逻辑主语的构成(二):of sb. to do
4.10 不定式的时态和语态(一):被动式(to be done)
4.10.1 不定式时态/语态简介
4.10.2 被动不定式
4.10.3 双重被动式
4.11 不定式的时态和语态(二):完成式(to have done)
4.11.1 表示在谓语动作之前发生的动作
4.11.2 表示“非真实的”过去
4.11.3 偶尔表示将来的动作
4.12 不定式的时态和语态(三):进行式(to be doing)
4.13 不定式的时态和语态(四):完成进行式(to have been doing)
4.14 省去to的不定式
4.14.1 在某些动词的复合宾语中
4.14.2 在特定的句型结构中
4.15 分裂不定式
第五章 动名词
5.1 动名词的作用(一):作主语
5.1.1 动名词位于句首作主语
5.1.2 动名词位于句末作主语
5.2 动名词的作用(二):作宾语
5.2.1 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5.2.2 在介词后面作宾语
5.2.3 在特定的句型中作宾语
5.3 动名词的作用(三):作表语
5.4 动名词的作用(四):作定语
5.5 动名词的逻辑主语
5.5.1 动名词复合结构的构成
5.5.2 所有格还是普通格?
5.5.3 动名词复合结构的用法
5.6 动名词的时态和语态(一):被动式(being done)
5.6.1 动名词的时态和语态概述
5.6.2 动名词的被动式
5.6.3 主动形式表示被动意思
5.7 动名词的时态和语态(二):完成式(having done)
5.7.1 动名词的完成主动式
5.7.2 动名词的完成被动式
5.8 there be的不定式与动名词形式
5.8.1 there be的动名词形式
5.8.2 there be的不定式形式
第六章 分词
6.1 分词的意义
6.1.1 引言:一个真实的故事
6.1.2 现在分词的意义
6.1.3 过去分词的意义
6.2 分词的作用(一):状语
6.2.1 主语一致:单独的分词(短语)作状语
6.2.2 独立分词结构(一):“名词+分词”作状语
6.2.3 独立分词结构(二):“with+名词+分词”作状语
6.2.4 固定结构
6.2.5 分词作状语的意义
6.3 分词的作用(二):定语
6.3.1 单个分词作定语要前置
6.3.2 分词短语作定语要后置
6.3.3 后置定语的三种被动结构
6.4 分词的作用(三):补足语
6.4.1 分词在感觉动词后充当宾语补足语
6.4.2 作补足语的分词与不定式的区别
6.5 分词作成分要注意的问题
6.5.1 定语还是状语?
6.5.2 不能用作定语的分词结构
6.5.3 不能用作状语的分词结构
6.6 分词强大的连句功能
6.6.1 引言:重要的连句纽带--分词
6.6.2 分词在句子中的连接作用
6.6.3 分词在 篇章中的连接作用
6.7 分词的完成式
6.7.1 一般式还是完成式?
6.7.2 何时该用完成式?
6.8 分词的用法总结
6.8.1 各种分词形式总结
6.8.2 如何正确使用分词?
6.9 过去分词还是过去式?
6.9.1 单宾语动词的过去分词
6.9.2 双宾语动词的过去分词
6.9.3 宾补动词的过去分词
6.10 分词构成的复合形容词
6.10.1 外部关系与内部关系
6.10.2 现在分词构成的复合形容词
6.10.3 过去分词构成的复合形容词
6.10.4 其他构成的复合形容词
第七章 从句与非谓语
7.1 名词从句的简化
7.1.1 名词从句与动名词
7.1.2 名词从句与不定式
7.2 定语从句的简化
7.2.1 定语从句如何才可能简化为短语
7.2.2 定语从句与短语
7.2.3 定语从句与分词
7.2.4 定语从句与不定式
7.3 状语从句的简化
7.3.1 状语从句与分词
7.3.2 状语从句与不定式
附录 答案解析
篇7:英语语法新思维初级教程走近语法
它不同于传统语法书那样本末倒置地给出较多生僻的“例外”,它真的让你高效掌握英语思维的本质;它不同于传统语法书采用枯燥的例句来讲解规则,读起来味同嚼蜡,它真的要让你在欣赏有趣例句、幽默故事以及精美短文的同时,领悟英语思维;它不同于传统语法书只给你孤立的、脱离语境的单一句子,它真的要让你知道例句背后的使用语境;它不同于传统语法书只教你语法知识,它真的要教你如何运用语法知识,从而把语法知识转化为你的语言技能,真正培养你创造性使用英语的能力。
篇8:英语语法新思维初级教程走近语法
绪论名词短语
0.1引言
0.2名词短语
0.2.1名词短语的功能
0.2.2名词短语的构造——“左二右六”的定语规律
0.3英语句子五成分论
0.4本篇内容的逻辑安排
第一章名词
1.1名词的定义与分类
1.1.1名词的定义
1.1.2名词的分类
1.2名词的数(一):可数与不可数
1.2.1常用作不可数的名词
1.2.2可数与不可数的“相对论”
1.2.3不能按汉语的思维理解英文名词的可数与不可数
1.2.4不可数名词的度量
1.3名词的数(二):单数与复数
1.3.1英语名词的单数与复数的概念
1.3.2只用作单数的名词
1.3.3只用作复数的名词
1.3.4规则的复数名词
1.3.5不规则的复数名词
1.3.6复合名词变复数
1.3.7单复数同形的名词(零复数名词)
1.3.8有新词义的复数名词
1.4名词的格(一):’s所有格的构成及逻辑语义关系
1.4.1’s所有格的构成
1.4.2’s所有格的逻辑语义关系
1.4.3名词所有格修饰的名词被省去
1.5名词的格(二):of属格的构成及逻辑语义关系
1.5.1of属格的构成
1.5.2of属格的逻辑语义关系
第二章限定词(一):冠词
2.1引言:Story-telling
2.2冠词的位置与读音
2.3冠词的用法概述
2.4英语中四种泛指的表达模式
2.4.1不可数名词不加冠词表示泛指
2.4.2复数名词不加冠词表示泛指
2.4.3单数名词与定冠词the连用可以表示泛指
2.4.4单数名词与不定冠词a/an连用可以表示泛指
2.5定冠词the的特指用法
2.5.1情景/文化特指(situational/culturalreference)
2.5.2上下文共指(textualco-reference)
2.6不定冠词a/an的用法
2.6.1不定冠词的泛指与非泛指用法
2.6.2不定冠词a/an与不可数名词
2.6.3不定冠词a/an与数词one
2.6.4不定冠词a/an与this
2.7用/不用冠词的意义区别(thehospital/hospital)
2.8其他使用冠词的场合
2.9其他不用冠词的场合
第三章限定词(二):数量限定词与个体限定词
3.1数量限定词(一):afew,few/alittle,little
3.2数量限定词(二):some/any
3.3个体限定词(一):each/every
3.4个体限定词(二):another/other
3.5个体限定词(三):either/neither
3.6限定词总结(一):限定词中的“二”与“三”
3.7限定词总结(二):限定词与可数/不可数名词
3.8限定词总结(三):限定词与of短语
3.9限定词总结(四):限定词之间的位置关系
3.10限定词与形容词的区别
第四章形容词
4.1形容词在名词短语中的位置
4.1.1前置修饰名词
4.1.2后置修饰名词
4.2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形式
4.2.1单音节词
4.2.2双音节词
4.2.3多音节词
4.2.4不具有等级的形容词
4.3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用法
4.3.1形容词比较级的用法
4.3.2形容词最高级的用法
4.4Interestingorinterested?
4.4.1-ing形容词与-ed形容词的特点
4.4.2-ing形容词可以修饰“人”
4.4.3-ed形容词可以修饰“物”
第五章动词分类(一):实义动词与(情态)助动词
5.1实义动词(notionalverb)
5.2助动词(auxiliaryverb)
5.2.1助动词be,do和have
5.2.2用作实义动词的be,do和have
5.3情态助动词(modalverb)
5.4陈述句的否定
5.4.1谓语中含有be动词或情态动词的否定
5.4.2谓语动词是实义动词的否定
5.4.3否定的缩写
5.5一般疑问句
5.5.1谓语动词中含有be动词或情态动词的提问
5.5.2谓语动词是实义动词的提问5.6特殊疑问句
5.6.1不与名词连用的疑问词
5.6.2要与名词连用的疑问词
5.6.3how的用法详解
第六章动词分类(二):英语的五种基本句型
6.1引言:“人咬狗”是条新闻
6.2五种基本句型概述
6.2.1主语+谓语
6.2.2五种基本句型概述
6.3句型一:主语+系动词+表语
6.4句型二:主语+谓语
6.5句型三:主语+谓语+宾语
6.6句型四:主语+谓语+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6.7句型五: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
第七章英文时态(一):一般时态
7.1引言:一个时态错误就是一个政策问题
7.2英文时态体系概述
7.2.1英语时态的构成:四时四态
7.2.2时态学习技巧
7.3一般现在时态——并非表示现在
7.3.1用法一:表示普遍的事实或真理(expressingageneraltruth)
7.3.2用法二:表示重复活动(expressingaregularlyoccurringevent)
7.3.3用法比较:表示重复活动的一般现在时态和现在完成进行时态
7.3.4用法三:一般现在时表示正在发生的动作
7.3.5用法四: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发生的动作
7.3.6用法五:一般现在时表示过去发生的动作
7.3.7用法六:一般现在时代指现在完成时
7.4被遗忘了的一般过去时态
7.4.1引言
7.4.2基本用法一:过去发生的短暂动作或状态
7.4.3基本用法二:过去发生的重复或延续活动
7.4.4用法比较:一般过去时和现在完成时用于“for+时间段”的区别
7.4.5口语用法一:“我不知道”——“Idon’tknow”or“Ididn’tknow”?
7.4.6口语用法二:“我忘记了”——“Iforget”or“Iforgot”?
7.4.7口语用法三:“我以为”——“Ithink”or“Ithought”?
7.4.8口语用法四: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灵活地使用一般过去时
7.4.9口语用法五:礼貌表达
7.5一般将来时态——预测、计划和意愿
7.5.1引言
7.5.2will表示将来——预测
7.5.3begoingto表示将来——预测
7.5.4begoingto表示“计划”与will表示“意愿”
7.5.5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
7.5.6一般现在时表示将来
7.5.7其他表示将来的句型结构
第八章谓语时态(二):进行时态
8.1引言
8.1.1进行时态的构成
8.1.2进行时态的意义
8.1.3进行时态的使用语境
8.2现在进行时——不一定正在进行
8.2.1用法一:说话时刻正在进行的动作(actionhappeningexactlynow)
8.2.2用法二:在目前一段时期内持续的一种暂时的情况(actionhappeningaroundnow)
8.2.3用法三:用于表示“改变”的动词,强调“逐渐变化”的过程
8.2.4用法四:用于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表达
8.2.5用法五:表示将来确定的安排
8.2.6用法六:与always等连用,表示多次重复,且含有感情色彩
8.3过去进行时——回顾过去讲故事
8.3.1常见用法:用来设置故事的背景
8.3.2少见用法:两个过去同时在持续的动作
8.3.3典型用法:描述一个过去的特定时刻正在发生的事情
8.3.4口语用法:表示委婉的请求或提建议
8.4将来进行时——想象未来
8.4.1典型用法:将来某一特定时刻正在持续的事
8.4.2口语用法:将来计划好的事
8.4.3少见用法:表示背景动作——提供另外一个短动作发生的事件背景
8.4.4难点用法1:用在疑问句中,表示客气的询问
8.4.5难点用法2:用来表示客观的将来,以避免与表示“意愿”的willdo混淆
8.5难点:深入分析进行时的思维特征
8.5.1进行时态的核心含义(grammaticalaspect)
8.5.2进行时态与动词体(lexicalaspect)
附录:答案解析
★ 如何自学英语语法
★ 初高中英语语法
★ 初三英语语法
★ 学习英语语法
★ 高中英语语法讲解
★ 新英语语法简介
★ 初中英语语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