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有哪些传统美食
【导语】“DD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春节有哪些传统美食,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春节有哪些传统美食,希望大家喜欢。
- 目录
篇1:广西春节传统美食
广西春节传统美食
肉类集锦
鸡肉
无鸡不成宴,不论是家宴、祭祖或宴客均以鸡为主菜。无论是白斩鸡、盐焗鸡、酱油鸡、油葱鸡……在广西,光是一只鸡就可以做出各种各样的菜式。当然也因为广西人祭神祭祖的时候用的就是白斩鸡。仪式过后,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了。
扣肉
过年,香芋扣肉是广西人过年必备的菜肴之一。孩子们最喜欢夹扣肉里的香芋,往往扣肉没吃一块,香芋就被夹了不少。因为,荔浦芋扣肉形似团圆,又被称作“团圆菜”。吃完扣肉,一家人团团圆圆,富富贵贵。
鱼肉
广西传统的年夜饭不能少的就是鱼了,“年年有鱼”是每家每户最传统本真的心愿了。鱼的做法很多,清蒸、红烧、油炸、水煮、生吃,想怎么吃就怎么来。即使不吃鱼,也要煎条小鱼来供神,所谓鸡肉、猪肉和鱼肉,是供神祭祖的三大件。
鸭肉
广西人自古喜欢吃鸭,因为鸭肉清热祛火,特别适合广西湿热的气候,所以过年做鸭也是一道大菜。南宁的柠檬鸭、桂林的醋血鸭…烧鸭、啤酒鸭、白切鸭、老鸭汤,怎么做都好吃!
糖醋排骨
酸酸甜甜的糖醋排骨,寓意红红火火。幸福其实就这么简单,能感受和回味心中仍想念着的味道即是最大的心满意足。
腊味
一到冬天,广西的各家各户都会做腊肠、腊肉,而且一家做的味道不同一家。特别是梧州等一些地区,各家各户还会互相赠送腊肠腊肉,还会特地留些给过年吃。
酿菜
酿豆腐,是客家第一大菜、第一名菜。逢年过节或招待宾客,常用此菜。过年是一定要吃酿豆腐的,因为它代表富裕!
蛋饺
煎蛋饺是在桂北一带,每逢过年必吃的年菜。把蛋浆倒一点点近锅里慢煎,小火慢慢煎,再放上肉馅裹住,感觉真的是超级用心,吃起来也是香脆可口,超级有家的味道,桂北人更喜烫进火锅里。
糕点糍粑
粽子
广西大部分地区都有春节吃粽子这个习俗的习俗,不过不同地方的粽子口味不同、馅料也不同。有的是咸粽、有的是甜粽,有的是放绿豆猪肉、有的是放荷包豆排骨,不过大多数广西人最喜欢的是绿豆猪肉粽,煮熟后的粽子肥肉香而不腻,绿豆粉糯清香,大家一般拿来当主食吃。
粉利
在春节吃粉利,寓意着新的一年大吉大利,所以春节广西人的传统的年夜饭肯定少不了粉利。而且粉利的做法也非常传统,是通过把米磨成浆,然后蒸煮做成的。吃法很多,切片或者切条,可以炒酸菜炒腊肉,也可以拿来打火锅,细腻、嫩滑、爽口、久煮不烂,当然也可以烤着吃,烤到软糯,刷上烧烤用的酱料,味道也是相当不错的。
年糕
年糕,是广西春节食品“三件头”之首,有年年高升之意。这是广西人过年必吃的年味之一,家家户户少不了。遗憾的是现在会做年糕的人越来越少,一般都要到市场购买,买回去再自己加工,无论是蒸还是煎,都很好吃,甜甜的年糕能让新的一年也甜蜜美满。
油堆
在我们那油堆和年粽都是过年必备的。油堆炸得金灿灿的',香香的,放在嘴里会慢慢咀嚼,满满的芝麻香味。因为年夜饭开饭时间总是较晚,所以大人会炸一大锅油堆,在晚饭还没有开始前,大人小孩都喜欢用手拿上一个油堆解解馋,吃货春的奶奶每年春节都要做一大缸呢!
油团
河池东兰武篆的油团,以武篆镇当地糯米作原料,加工、粉碎、泡水、过滤,然后捏成鸡蛋大小的圆团,用当地的山茶油煎炸熟透,然后除尽余油,倒入细碎的黄糖搅拌,等到黄糖将油团裹严,便可出锅。味道香脆爽甜,奇妙无比,令人食欲大增,吃了还想兜着走!
汤圆
汤圆是春节的另一大美食。“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寓意团团圆圆,圆圆满满,节庆时间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按传统,它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必吃食品,现在人们则不太强调时令,一概归为春节美食。
大肚糍
在贺州昭平县,每逢春节,餐桌上的大肚糍就与北方的饺子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年夜饭之一。一家人围着锅头,吃着热气腾腾的大肚糍扯家常,是新年里最热闹的时刻。
蔬果零食
柚子
过年吃柚子,来年越吃越有(柚),因为这句俗语,柚子一直都是年货中必不可少的水果。在广西有些地方供神祭拜的时候也会摆上几个柚子。
橙子
脐橙、冰糖橙、血橙……广西的橙子品种不少,每年采购年货,咱家都是以箩筐为单位的购进橙子,老人小孩都爱吃。
马蹄
过年回家,一家人围着火盆嘴巴总是想吃点什么,马蹄清热止渴,利湿化痰,降血压,过年期间吃多上火的东西,老人家们就会吃些马蹄下下火,小屁孩围在火盆旁边排排坐等着吃削好的马蹄,其乐融融。
酸嘢
过年大鱼大肉吃腻了,酸嘢反倒成为最抢手的美食了。从菜地拔几根萝卜,撒盐放醋,不一会就能吃上酸辣香脆的萝卜酸了。
干货
瓜子、坚果、桂圆干、糖环、麻通、花生糖、芝麻糖……这些春节必不可少的零嘴是小孩子们的最爱啦!除了有糖果,还必定有红瓜子,而且还会摆在全盒的中间的圆圈位置。亲友来访时会边喝茶聊天边嗑瓜子,打麻将时也会必备一把瓜子。红彤彤的瓜子寓意着新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
糖果
这里的糖果不是指一般的糖,而是指糖冬瓜、糖莲子、糖马蹄(荸荠)、糖莲藕这种凉果年货。过年的全盒里面必备这些糖果,寄望来年生活甜甜蜜蜜。
篇2:春节有哪些传统美食
春节有哪些传统美食
饺子
饺子,古称“角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春卷
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汤圆
南方的元宵节庆食品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
年糕
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鱼
过年有鱼喻意年年有余。所以人们还特意不把鱼吃完,留到次日即新年,年年有余,去年的收获多,吃用不完,余到今年都还有,在物质贫乏的古代,这是人们对物质的渴望向往。成了现在的习俗。
春节传统文化知识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中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中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中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中国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篇3:春节的传统美食
饺子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传统美食,中国有句老话叫“好吃不过饺子”,中国人过年一定要吃饺子。饺子是用面皮把馅包裹起来煮食的食品。一般在除夕晚上12点以前,人们就把饺子包好,待到半夜子时(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煮食,这时正是新年旧年交接之时,吃饺子取中文谐音“更岁交子”、辞旧迎新之意。因此过春节时,无论多么丰盛的菜肴,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吃一顿饺子。
饺子是年夜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中国北方,包饺子、吃饺子,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欢度除夕的一个重要内容。俗话说:“大寒小寒,吃饺子过年。”过年,是中国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为了过好年,旧时一进腊月(农历十二月),大家就开始准备。从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的时候起,就进入了过年的倒计时,张彩灯、贴对联、打扫庭院,准备迎接远方的亲人,一起过个团圆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全家老少一起包饺子。这时候,饺子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物,更饱含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的场面,和谐温馨,其乐融融。
篇4:春节的传统美食
元宵是春节的另一大美食。按传统,它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必吃食品,现在人们则不太强调时令,一概归为春节美食。
元宵用白糖、玫瑰花、芝麻、豆沙、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南北方风味各异。元宵吃法也有多种,煮食、油炸、蒸食均可。为了满足现代人快捷、方便的需求,超市里常年卖各种口味的速冻元宵,当然,其销量在春节期间为最大。
篇5:春节的传统美食
年糕也是一种春节美食。在一些地方,年糕也叫“年年糕”,取汉语谐音“年年高”之意,表示人们期望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年糕通常用糯米粉和黄米粉制成,有黄、白年糕之分。年糕的吃法,可以与菜、肉混合煮成汤,也可以与桂花、玫瑰花一起蒸食。据说,年糕最早只是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用的,后来逐渐成为春节食品,其历史已有两千多年。
中华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各种地方美食可谓数不胜数。上面我们只是列举了几种比较大众化的春节美食,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总是把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寄予到这些节日食品中。比如,不少地方的人们在吃春节正餐时还会搭配些副食品,它们都有着汉字谐音的美好寓意吃枣意味着春来“早”,吃柿饼表示“事事”如意,吃杏仁象征着“幸”福来临,吃豆腐就会全家有“福”,等等。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平安幸福的祈求。
北京: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的饮食,从这首:“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就可以知道北京在春节期间的食品有多丰富。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
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东北: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豫南: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西北: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篇6:各地春节传统美食有哪些
各地春节传统美食有哪些
山东:面塑王国
山东是个吃面食的大省,虽然沿海一带越来越富裕,但是过年蒸面食、吃面食的习惯,一直没改变。山东面食是以糯米面为主料,加小麦粉、水,着色,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刀、剪、簪、花纹模等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山东面塑起源于菏泽,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浙江:年糕
年糕是用黏性大的米或米粉蒸成的糕,是农历年的应时食品。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河南:饺子煮面
河南部分地区,大年初一家家吃饺子煮面,名“金丝穿元宝”,也叫“银钱吊金龟”,盖因饺子太像元宝了,子夜时饺子煮熟了捞食,谓之“捞元宝”,而且是今年捞到明年,还不发大财?
广西:粽子
广西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包粽子,那可是件大事。提前两三个星期就要准备了,要备好料,年货市场那是要去跑好几次呢!绿豆要去壳,五花肉呢,要用生抽、盐、酒、葱姜腌上一整天,糯米和干果有板栗、莲心等等也要提前泡好。包粽子既是个技术活,还是个力气活,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那天,最好是找一个特大的锅子,包好的大粽粑放在锅子里,要好好地煮上十来个小时,这样粽粑里面的东西才能如发生了化学反应般,各种香味儿融合在一起。煮好的粽子,可以用钩子一个个勾起来,挂在屋檐下或阳台上(不能太阳晒),隔三差五地还要用水煮煮透,这样啊,整个正月里都不会坏。在广西,粽子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历史人物屈原,粽子也不仅是逢年过节的送礼佳品,广西人赋予了粽子新的意义,广西人更把粽子当作是一种吉祥物,年年粽年年中,广西人包粽子吃粽子图的是一种吉利了。
湖北:“三全”“三糕”“三丸”
湖北人吃年夜饭讲究“三全”、“三糕”、“三丸”。“三全”就是全鸡、全鸭、全鱼,“三糕”就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就是鱼丸、肉丸、藕丸,有无丸不成席、无鱼不成席、无汤不成席一说。
重庆:梅菜扣肉
重庆:“扣肉”“灌海椒”不可少,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北京:蜜供、沙琪玛
老北京的“零食”除了年夜饭菜肴外,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琪玛等,也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东北:饺子
“舒服不过躺着,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过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饺子。东北人也不例外。东北人性格豪爽,年夜饭也来得大气,通常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就显得不“地道”、不“东北”。小鸡炖蘑菇、大烩菜、红烧鲤鱼、猪肉炖粉条、酱骨头等等都是过年时的必吃菜。
上海:豆芽
上海年夜饭不喝汤,一般人家年夜饭席上,发芽豆和黄豆芽总是有的,因为这象征着升和发,十分吉祥如意。至于上海旧俗说是除夕吃饭时不宜淘汤,传为淘了汤吃饭的话,第二年外出办事或旅行,会要遭到雨淋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了。
江西:饺子鱼
江西鄱阳地区第一餐要吃饺子和鱼,意为“交子”和“年年有余”,有的在饺子中放糖块、花和银币,意味着“生活甜蜜”、“长生不老”、“新年发财”。
福建:面条
福建闽南人春节第一餐吃面条,寓意“年年长久”,漳州一带吃香肠、松花蛋和生姜,寓意“日子越过越红火”。
西藏:古突
藏历新年,从十二月中旬开始,每家每户都会炸“卡赛”——一种用酥油和面粉制作的油果子。油果子的形象千奇百怪。同时,每家还要准备一个叫“切玛”的木制彩色五谷斗,装满糌粑、麦粒、蚕豆、人参果等,上面还要插上青稞穗、鸡冠花、日月牌等,并点缀上小块酥油。炸好的“卡赛”和做好的“切玛”当作供品放在神像面前。到了二十九的晚上,家家户户团团围坐吃一顿“面疙瘩宴”,藏语叫做“古突”。这些面疙瘩被包上了诸如石子、羊毛、木炭、辣椒等多种蕴含不同意义的东西,无论吃到哪种东西总会给家人带来一阵欢笑。
篇7:春节的传统美食介绍
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春节的来历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传统美食
饺子
饺子,古称“角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三十晚上北方人不吃饺子,会觉得没有过年的气氛。北方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
春卷
春卷也叫春饼,立春吃春饼是中国一种古老风俗。晋代已有“五芋盘”即“春盘”,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一盘之内。唐宋时立春吃春饼之风渐盛,皇帝并以之赐近臣百官,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直万钱”。民间也用以互相馈赠。
汤圆
南方的元宵节庆食品叫做“汤圆”,在江苏,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元宵节,道教称之为“上元节”。元宵节吃元宵,是取“团团如月”的吉祥之意。清代康熙年间朝野盛行“八宝元宵”、马思远元宵。
年糕
年糕属于农历新年的应时食品,有红、黄、白三色,象征金银。一种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鱼
过年有鱼喻意年年有余。所以人们还特意不把鱼吃完,留到次日即新年,年年有余,去年的收获多,吃用不完,余到今年都还有,在物质贫乏的古代,这是人们对物质的渴望向往。成了现在的习俗。
春节和除夕的区别
简单来说广义的春节包括过年和除夕;过年和大年三十还有除夕都是同一天,除夕特指大年三十的晚上,也就是大年夜。而特定意义的春节是指大年初一,也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从有关资料查找,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
由于春节与大年紧密连接在一起,再加上时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们将这两个传统节日合二为一了。就时间来讲,过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岁尾。而春节是一年的开始,大年初一又是农历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节,也就是告诉人们,从这一天开始,春天来到了,新的一年开始了。
在以前,人们在这个时间,都称为过年,也就是“除夕”。由于公历的引进,将正月初一的“元旦”移为公历新年的代称,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后,提倡“破旧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渐渐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几年,在部分台历、挂历、日历等分别印有除夕与春节的字样。但是在公共媒体,以及宣传等方面,都将年与春节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传几千年的中国传统节日“年”,是否让“春节”代替,真的说不好。
篇8:《春节传统美食》的作文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对于我而言,一年中最放松的要说是过年期间的一连串儿节日,而过年的乐趣就在于“吃”。
对于吃而言,各国有各国的吃法,各地有各地的吃法,各人有各人的吃法,每天又单有不同的吃法。而在中国北方,当“过年”、“家人”和“吃”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一定会摩擦出“炸食”的火花。
单单就我家来说,就有炸鱼,炸年糕,炸肉丸,炸酥肉,炸鸡柳、牛柳,炸虾,炸藕合、茄盒,炸面食等等等等。而“炸面食”又可细分为炸麻花,炸馓子,炸果子等。如果要按照个人喜好,我还能列举出更多更多,这个真是三天三夜也无法终止了。
举几个我最爱的例子:
位列第一的一定是炸麻花。把材料混在一起,在油温合适的时候沉入锅中,再被捞起来的时候,就已经周身金黄,四周飘香了~配方中含有植物油,又有鸡蛋、芝麻,混在一起味道自然没得说。香而不腻的气味环绕在脑袋周围,顺着鼻腔一路窜到大脑,令人几乎忘记了烫手的温度,想一把抓起麻花塞进嘴里。做得成功的麻花定然“色、香、味俱全”,颜值也不会低。炸好的麻花静静的躺在筐子里,这时候仔细观察它,粗细均匀。趁热吃,酥软的面渣布满整嘴,与气味不同的香甜弥漫开来。
其次便是炸年糕了。把蒸好的年糕晾凉后切成片,放进油锅中炸制。口感香糯。
除此之外,薯条、薯片也都是必备的假期零食。美味的食物可以让人们做任何事都满心欢喜,尤其是与家人团圆的佳节时分。
《春节传统美食》的作文4
我国的美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不可磨灭的地位。而各个节日的饮食习惯也是数不胜数,多彩多样。春节作为我国的重要传统佳节之一,当然也会有很多的传统食物,它们也蕴含着许多的相关文化。
大年三十这一天,全家都在为过年而做准备。最重头的大戏便是大年初一凌晨要吃的饺子了,饺子分为两种包法;一种是挤,一种是包。我们使用的包的方法。这种包的方法有很多个要点;我们拿起一张皮,在里面放上精心制作的韭菜鸡蛋馅:绿色的蔬菜上点缀着几点金黄的鸡蛋,香油和油为它们上了一层亮光的亮光油一般,显得十分可口又美味。前面的皮小,后面的皮大,有大拇指和食指,把前后两块皮抿着捏在一起;捏好后,从后面可以看出褶皱,整个饺子呈现元宝状,除了包饺子的方法以外,饺子也蕴含着一些传统文化……
比如在饺子中选一个“幸运的饺子”。在里面放一枚硬币,吃到它的幸运儿代表着新的一年会财源广进;在里面放上一颗甜甜的糖果,吃到它的人彰示着新的一年里会甜甜蜜蜜。不管你是吃到了硬币还是糖果,这都告诉你——你在新的一年里都会有着满满的福气。
家里的老老少少门在大年三十将用心制作的鲜美饺子一个个吃到嘴里,在寻找“幸运饺子”的同时,也将自己的肚子吃得饱饱哒!其乐融融的新年氛围就通过这样的美食打开了!!!传统的饮食文化也将通过这样的新年氛围传递下去,将我国的美食文化一直传递下去!
★ 经典传统春节对联
★ 夏节节气传统美食
★ 春节的美食作文
★ 春节传统风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