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现象分析
【导语】“村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现象分析,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现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目录
篇1: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现象分析
第一人称指示语的非指示现象分析
人称指示语的研究目前一般集中在社会语言因素方面,而对人称和非人称代词的各种转换的分析还不是很多.在研究“我(们)”的各种用法时,并非要刻意分清代词的符号所指与真实的`言语行为交际者,因为在很多时候,这种区别并不存在或可以忽略.“我(们)”的三种非指示使用,或是一种加强受话者参与的修辞手段,或是进行语用移情的重要途径.或为了达到说话者预期的语用蕴涵.
作 者:王天华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 刊 名:黑龙江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HO-05 关键词:无人称 非指示 转换 模糊用法篇2:中国英语学生的指示语失误现象-基于语料库的分析
中国英语学生的指示语失误现象-基于语料库的分析
本文运用语料库方法研究了中国英语学生写作中的指示语失误现象.通过中国英语学生和英语本族语学生指示语失误现象的'比较,分析得出中国英语学生因为母语迁移、中介语发展及语境的影响是导致指示语失误的最大原因.
作 者:牛惠君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刊 名:民族论坛 英文刊名:NATIONALITIES FORUM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H3 关键词:指示语失误 中国英语学生 语料库篇3:指示语的认知基础分析
指示语的认知基础分析
指示语是连接语言形式及其发生语境的桥梁,对指示信息的理解对交际双方是否能相互理解和沟通至关重要.自我中心特性是指示语的'基本特性,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存在指示映射现象.前者的认知基础是经验现实主义,后者则可以利用心理空间理论从认知角度进行解释,G.Lakoff的理想认知模型ICM也可以很好地解释指示语的用法.
作 者:张国军 Zhang Guojun 作者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100102 刊 名: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 “”(2) 分类号:H314 关键词:指示语 自我中心 指示映射 心理空间 理想认知模型篇4:指示与照应的语用、认知分析
指示与照应的语用、认知分析
在Levinson对指示词语不同用法的总结的基础上,我们对指示和照应的用法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指示和照应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们分处两端共同构成一个连续体,不同的指示语按照它们的不同用法分布在这个连续体的不同位置上.在指示语的释义过程中,语用因素和认知因素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相反,它们是相互作用并呈现为一种互补关系的'.语用照应的制约性是通过语用关联来实现的.
作 者:王宏军 WANG Hong-jun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刊 名: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8 27(1) 分类号:H030 关键词:语用 认知 指示 照应 关联篇5: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
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
韦氏词典对移情(empathy)的定义是“分享他人思想或情感的能力”,与同情、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似。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指通过对情感的感知而产生接近他人情感的情感体验,即情感的共鸣。从语用学进行研究的移情(pragmatic empathy)指言语交流双方达到情感相通,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本文从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角度分析汉语言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词的顺应性,并从语境关系的顺应方面归纳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对汉语交际的促进作用。
一、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
(一)顺应理论
Verschueren 在其著作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语用学。他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以语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各个语言层面上的语用问题,这种综观是顺应理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linguistic choices)的过程,这种选择涉及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并依赖于语言的顺应性(adaptability)。简单地说,语言的顺应性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言语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和改变语境,使语境朝着有利于双方交际的方向展开。其中心理因素是较重要的语境变量,这预示着交际中必然出现体现交际主体情感、心理等的话语,以实现情感趋同(convergence)或趋异(divergence)。这也为诠释汉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提供了重要理据。
(二)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
指示语(deixis)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涉及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直接的语言反映。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涉及交际双方的人称与社会因素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主要由人称代词来表示,有时也用呼语(vocatives)表示。Verschueren 的语用综合观和顺应论为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
语用学研究的`话语意义是特定语境中特定话语的意义。语境不是静态的,在交际双方说话过程中,语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本文主要侧重于阐明汉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如何顺应交际语境。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mentalworld)、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和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从对方的视角看问题,替别人着想,满足对方需求来缩短言语双方的距离感,使人际关系和谐,情感趋同。
(一)语言使用者
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语境中处中心地位。语用移情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多体现为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按照语义规则,如果说话人单指自己,应该用“我”;如果单指听话人,应该用“你”或“你们”。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却还需要变通。说话人在说话时要尽可能注意听话人的心理感受,使听话人自然地融入交际情境。
(二)顺应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者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
(三)顺应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尤其是文化传统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社交语用移情即指语言使用双方从尊重对方的感情出发,努力达到在使用语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目的(何自然,冉永平,2001)。
(四)顺应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但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也是人称指示语移情过程中要顺应的语境因素之一。
三、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用功能
由于移情本身是说话人出于对听话人的考虑,所以语用移情可以增强话语的亲切感,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如本文中的例子所展现的,在不同的语境下,语用移情还可以起到特殊的功能,如:赞扬、暗示、迎合、否定、掩盖、解决矛盾、缓解紧张关系、维护面子等作用。语用移情在日常会话和书面材料中的频繁使用多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移情话语若能被合理准确的用于言语交际的过程,对于成功完成言语交际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结语
本研究基于维索尔伦所提出的顺应论,其核心即汉语人称指示语移情策略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于语境关系的顺应过程。成功的交际依赖于交际主体根据交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这是语境制约下的适应和顺应。移情策略对交际行为人实现交际意图起着重要作用。
Verschueren 将语境分成三种模式: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从人际交往的语境构建角度来说,语用移情主要是实现言语双方的相互认同,提高所说话语的可接受性。总之,移情是交际过程中的手段,为了调节人际关系,体现人际意义。
篇6:从心理投射的观点看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
从心理投射的观点看指示语的非常规用法
文章用心理学广义的心理投射观点分析指示语的一些语用反常现象.并指出有悖于常规的'指示语用法.实际上反映了说话人的友好、亲近、疏远或冷漠,表达出一种心理上的移情效果,是由个人想法、愿望、动机和情感在客体上的心理投射产生的.
作 者:徐新明 XU Xin-ming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刊 名:哈尔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28(11) 分类号:H313 关键词:指示语 非常规用法 心理投射★ 指示教学法初探
★ 商场指示标语
★ 考研备考指示
★ 指示性通知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