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辨析
【导语】“丑小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辨析,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辨析,欢迎阅读!
- 目录
篇1: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辨析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辨析
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
一、文言实词辨析
1.通假字辨析。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例题】下列语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D.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这道题考查辨析通假字。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只有D项没有通假字。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小注中有解释,复习时可以集中整理,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
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②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③左手倚一衡木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⑤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⑥一厝朔东
⑦百废具兴
⑧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⑨将军身被坚执锐
⑩为天下唱
2.古今词义辨析。
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词语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复习时应该特别注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例题】下面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B.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D.臣不胜受恩感激
这道题考查区别古今词义。A项中的“牺牲”,B项中的“走”,C项中的“无论”,都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只有D项中的“感激”古今词义相同。
【复习方法】教材中,古今异义的词语大部分有注释,整理课文中出现的即可。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便扶向路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⑤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3.一词多义辨析。
在古今语言中,一词多义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多义现象更为明显。掌握词语的不同意义并能根据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如“桓侯故使人问之”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的“故”,前者的意思是“特意”,后者的意思是“原来、原先”。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这道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
【复习方法】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的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若为佣耕/若听茶声然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⑤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
这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策”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鞭打、驱使”;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③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
【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此皆良实
⑥亲贤臣,远小人
⑦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⑧公将鼓之
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⑩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古代汉语中,虚词一般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副词、助词、叹词等。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③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久之,目似瞑
又数刀毙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其真无马邪
③不以千里称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⑤苛政猛于虎也
战而长勺
积而今六十岁矣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例题】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复习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练习】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2.文言语句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例题】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译文: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词语需要用“从前、我、现在、家”等词语替换,“祖、居”等词语需要补充为双音词,后半句语序上也应作调整。正确的译文是:“从前与我祖父住在这里的,现在他们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四、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
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另外,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应该熟读背诵并能够默写。这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例题】根据《岳阳楼记》中“嗟夫!……吾谁与归”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②写出这段文字中被千古传诵的名句: , 。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名句的背诵默写。因为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所以题目中只指出了语段的起止文字,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记忆回答问题。其中第①题要求分析“进”和“退”的指代内容,只要对原文熟悉并能正确理解,就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第②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复习方法】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练习】根据《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
A.这段文字写的是愚公对智叟错误观点的驳斥。
B.开头一句中的“笑”,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
C.“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②根据原文填空。
虽我之死,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 ;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中考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有时还涉及一部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在此就不作详细分析了。根据中考改革的精神,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正逐步由单项考查向综合考查过渡。也就是说,单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正逐步减少(特别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单项考查),取而代之的是文言文综合阅读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点没有大的变化)。如山东省的中考试题,除文学常识和名句默写外,选择了两段文言文,设计了“文言文阅读”共七道题,占全卷的10%,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语句翻译和文意理解等内容。其他省市的中考文言文试题,大部分也采用了这样的命题形式。
篇2:初中语文文言文《祖逖》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祖逖》复习
祖逖少有大志,中夜闻鸡鸣,起床舞剑,后来闻鸡起舞就成了有志者及时奋发的典故。东晋王朝偏安于建康(今南京市),祖逖力主北伐,收复失地。他征募士兵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情辞慷慨。宋以后的诗文多用中流击楫这个典故比喻收复失地的决心。
范阳祖逖(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②,同寝,中夜闻鸡鸣,蹴(cù)琨觉(jué),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ruì)③以为军谘祭酒④。逖居京口⑤,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⑥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⑦既遭残贼⑧,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⑨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jǐ)千人廪(lǐn)⑩,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课文注释:
①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十》。《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主编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著名的史学家。祖逖(266321),东晋时人。曾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55岁时病逝于雍丘(今河南杞县)。
②【司州主簿】官职名,主管文书簿籍。司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③【睿】司马睿,袭封琅琊王,后西晋灭亡,睿在建康即位,为东晋元帝。
④【军谘祭酒】官职名,军事顾问。
⑤【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⑥【戎狄】旧指我国北方的民族。
⑦【遗民】沦陷区的人民。
⑧【残贼】残害。
⑨【郡国】这里指全国各地。郡,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国,晋王朝分封的藩国。
⑩【廪】米仓,这里指军饷。
【部曲】汉朝军队建制,这里指军队。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古人设誓之辞。意思是: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济,渡过江河。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字词详解
(1)祖逖(tì):(266321)东晋名将。字士雅,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
(2)与刘琨俱为主簿:和刘琨一起做司州主簿。刘琨(271318),东晋将领,诗人。字越石,中山魏县(今河北无极)人。司州,地名,今河南洛阳。主簿,主管文书簿籍的官。俱:一起。
(3)寝:睡。
(4)中夜:半夜。
(5)蹴(cù)琨(kūn)觉:踢醒刘琨。蹴,踢,蹬。觉,读jiào,睡醒。
(6)恶(è):不好。恶声,传说半夜鸡叫是不吉之兆。
(7)因起舞:于是起床舞剑。因,于是。舞,指舞剑。
(8)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左丞相司马睿派他做军谘祭酒。睿,即司马睿(276323),东晋元帝,当时为琅琊王,任做丞相。以为,即以之为,派他做。军谘(zī)祭酒,军事顾问一类的官。
(9)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
(10)纠合骁(xiāo)健:集合勇猛健壮的人。纠合,集合。骁(xiāo)健,指勇猛健壮的人。
(11)晋室:晋王朝。
(12)怨叛:怨恨反叛。
(13)宗室:皇帝的宗族。
(14)鱼肉:比喻残杀、残害。
(15)戎(róng)狄:我国古代称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16)中土:指中原地区。
(17)遗民既遭残贼: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残贼,残害,伤害。
(18)自奋:自己奋起(反抗)。
(19)大王诚能命将出师:您如果能任命将领,派出军队。大王,指司马睿。诚,假如。命将出师,任命将领,派出军队。
(20)统之以复中原:统率他们来收复中原。复,收复。中原,当时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21)郡国:指全国各地。
(22)望风响应:听见消息就起来响应。望风,这里是听到消息的意思。
(23)素:向来。
(24)豫州刺史:豫州长官。豫州,地名,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一带。刺史,州的长官。
(25)廪(lǐn):官府发的粮米,这里指军粮。
(26)铠仗:铠甲武器。铠(kǎi)仗,刀戟等兵器的总称。
(27)将其部曲:统率他的部下。部曲,当时世家大族的私人军队。
(28)中流:江心。
(29)击楫:敲打船桨。
(30)济:渡。
(31)屯(tún)淮(huái)阴:驻扎在淮阴。屯,军队驻扎。淮阴,地名,今江苏淮阴。
(32)起冶铸兵:起炉炼铁,铸造兵器。
(33)进:进发。
(34)诚:假如,果真。
篇3:初中语文复习:文言文成语
精选初中语文复习:文言文成语
文言文成语部分
《<论语>十则》
1、不亦乐乎:原意是不也是很快乐的吗?现在常用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
2、三省吾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3、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现也常指吸收历史经验,从而更好地认识现在。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5、见贤思齐:见到品德和才能比自己高强的就想着向人家学习。
6、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7、择善而从:选择好的跟着做。指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并学习这些优点。
8、任重道远:担子重,路途又长。比喻责任重大,并要经历长期的艰苦奋斗 。
9、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10、岁寒(知)松柏:严寒之时,才知道松柏寒而不凋。比喻在艰难困苦的逆境里才能够看出一个人坚持节操的品格。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桃花源记》
12、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繁多交杂的样子。形容鲜花盛开的美好景色。
13、豁然开朗: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形容一下子领悟了道理, 心情十分舒畅。
14、怡然自乐:形容安于悠闲自在而自得其乐。
15、不足为外人道:不值得对外人说。
16、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十分冷落。
17、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18、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之声,形容一派祥和景象。
19、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环境优美的地方。
《爱莲说》
20、不蔓不枝:比喻言谈或文章简洁明快、不拖泥带水。
《三峡》
21、重岩叠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送东阳马生序》
22、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现指道德高尚,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声望。
《岳阳楼记》
23、浩浩荡荡(原作浩浩汤汤):本指水势广阔浩大,后形容规模很大,气势雄壮。
24、心旷神怡:形容一个人心情开阔,精神愉快。
25、先忧后乐:形容对人民疾苦的关心。
26、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27、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28、百废俱兴:各种该办未办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29、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担忧抢在人们前头,快乐享受退到人们后边。
30、迁客骚人:贬谪流放的官吏和多愁善感的诗人。旧泛指失意的文人。
31、忧谗畏讥:担心别人诽谤、讥讽。
32、薄暮冥冥:傍晚时天色昏暗。形容黑夜降临的时刻。
33、宠辱皆忘:得宠和受辱都不计较,常指一种通达的超绝尘世的态度。
《醉翁亭记》
34、山肴野蔌 :指野味野菜。
35、觥筹交错:酒杯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欢乐的场景。
36、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37、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
38、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
《出师表》
39、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
40、作奸犯科:作奸邪事情,触犯法律。
41、三顾茅庐:形容礼贤下士的诚意。也指诚心诚意地拜访和邀请。
42、计日而待:数着日子等待,指马上就要实现。
43、不知所云:不知道说些什么。现在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叫人摸不着头脑。
44、苟全性命:苟且保住性命。形容在大难中侥幸活命。
45、斟酌损益:原指考虑事情、措施的利弊得失。后多指考虑事情、办法、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而加以增减改动。
46、优劣得所:好的坏的分别得到其所应当得到的。指好坏处置得当。
47、亲贤远佞:亲近贤臣疏远小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鱼我所欲也》
49、舍生取义: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
50、嗟来之食: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曹刿论战》
51、一鼓作气:擂第一通鼓,以振作勇气。后比喻一口气把事情做完,不间断。
52、再衰三竭:形容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竭。
53、彼竭我盈:对方的勇气已尽,我们的勇气正盛。
54、辙乱旗靡: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时的情状。
55、肉食者鄙:居高位、享厚禄的人鄙陋无知,目光短浅。
篇4: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
【教学目的】:
分类归纳文言文内容,让学生对文言文内容更加清晰。
导入:我们学习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文言文共31篇,而我们考试就一到两篇,当我们看到文言文阅读时,很多同学经常会把文言文的内容弄混淆,那么今天,我们将对我们所学习的这些文言文做个归纳,按照一定的分类,让同学们对我们学习过的文言文内容更加清楚。
【教学内容】:
一、我们可以把我们所学过的这些文言文按内容分成四类,分别是:
(一)山水篇(二)人物篇(三)道理篇(四)说明篇
(一)山水篇包括:《桃花源记》、《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与朱元思书》、《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观潮》
(二)人物篇包括:《五柳先生转》、《陈涉世家》、《唐雎不辱使命》、《隆中对》、《出师表》、《公输》、《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庄子》故事两则、
(三)道理篇包括:《陋室铭》、《爱莲说》、《大道之行也》、《马说》、《唐雎不辱使命》、《公输》、《曹刿论战》、《与朱元思书》、《岳阳楼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送东阳马生序》
(四)说明篇:《核舟记》
二、我们对以上三类文章再做更详细地分析:
(一)山水类:
1、作者因贬谪而用山水体现出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被贬黄州,因无人与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寻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
《小石潭记》: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总结:以上两篇游记因作者被贬而表现内心的凄苦悲凉。
《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借作此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好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朋友。
《醉翁亭记》:作者虽被贬谪,但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总结:以上两篇,作者虽被贬,但却无被贬的悲凉,而是心中想着国家想着天下百姓。
2、通过描写景色来感受自然。
《三峡》:通过对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激发出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答谢中书书》:通过对秀美的山川景色的描绘,体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与朱元思书》:总叙了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含蓄地传达出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总结:以上三篇通过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和祖国山河的热爱。
《满井游记》:作者抓住了早春生机盎然的景色描写,表现出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湖心亭看雪》: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西湖雪景,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来表现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桃花源记》:在文中作者给我们勾勒出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观潮》:本文是一篇写景记事的佳作,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就写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总结:以上三篇借对不同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人物类:
1、不结交出仕、淡泊名利、
《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是一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率真自然、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人。
《庄子》故事两则:庄子借鸱得腐鼠的来讽刺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借鹓鶵来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立场。
《隆中对》: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绝不轻易结交出仕,淡泊名利。
《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也显示出诸葛亮的淡泊名利。
总结:以上四篇文章中的三个人物都有着淡泊名利的品格。
2、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斗争
《陈涉世家》:陈胜在起义前做好舆论准备,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展现出自己的有勇有谋;在起义前先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又表现了陈胜的勇敢机智,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唐雎不辱使命》:唐雎是一位有胆有识的谋臣。不难看出他在面对秦王的阴险狡诈时早已胸有成竹;在于秦王正面交锋中,不为秦王的威胁所屈,始终处于主动地位,表现了唐雎凛然正气、不畏强暴的布衣精神。
《公输》:墨子在对付公输盘和楚王时都是先让他们陷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困境中,让他们理屈词穷,显示出墨子的机智;在面对公输盘点杀机时,更显示他的有勇有谋,充分显示出哦子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总结:以上三个人物在面对着强大的敌人时,不仅表现出机智勇猛,而且还显得镇定自若。
《曹刿论战》:围绕着长勺之战,着眼于表现曹刿的远谋。他具有卓越的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突显出曹刿的聪明才智。
《隆中对》:诸葛亮对策,是本文的重点,从诸葛亮对天下形势冷静客观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机智、真知灼见、眼光长远。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在和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显示出来明智、细心;在向齐王纳谏时,懂得说话要注意对象,用婉转的话来告诫别人,这也显示出了邹忌的聪明才智。
总结:以上三个人物在军事上、政治上表现出是非凡的才能。
(三)哲理篇:
1、联系学习谈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学习要敢于发问;学习要有主动性;学习要勤奋刻苦;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险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可以知道要想成功不是那么容易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我们把学习比作"山""海",就可以看出学习的艰难之处,要想要把学习学好就要不断努力,战胜困难.
《愚公移山》从愚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中,我们就可以知道,在学习中,我们也要有愚公这种不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取得学习的进步.
总结:在谈学习启示时,还应该要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来谈。
2、联系人生谈启示:
《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让我们知道只要品德高尚,住在陋室之中又有何妨.这教会了我们应该要做一个"有品德"的人.
《爱莲说》:通过学习"莲"的品质,让我们懂得在平时的为人方面要洁身自好,要能做到"清这自清",要象莲花一样保持着君子的风度.
《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教会我们要保持平淡心,看待事物不要太功利性。
《鱼我所欲也》:让我们知道舍生取义的光荣,见利忘义的可耻。但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他们都一个共同点:都出身贫寒,经历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这让我们感悟到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了苦难,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准则,但也有一条人生基本准则:做一个正直的人,有道德的人。
3、联系社会谈启示
《马说》: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不幸的处境。在当今社会,人才很重要,各个领域都需要人才,但伯乐更重要,没有伯乐,即使有人才也等于没有,所以,在当今社会千里马和伯乐同样都很重要。
《大道之行也》:本文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的。这也教会了我们作为社会一员应该讲诚信、讲和睦、树公心、去私心,为理想社会而努力。
《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是因为他在劝说时能勇婉转的方式,这让我们知道在现代这样一个人与人交往越发频繁的社会戾,学会与人交往是相当重要的,说话要得体,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说话的方式是一种礼貌,更是一种智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突出地说明了人和的重要性,这与我们当今社会谈起的和谐是一样的,还可以联系社会的一些重大事件,正面的:比如雪灾、大地震;反面的:比如三鹿奶粉事件。
总结:在谈社会启示时,可以联系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事来谈,这样就有理有据。
(四)说明篇
《核舟记》:这是文言文中的一篇说明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开头总说: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题;中间分说: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最后总括全文。文章旨在表现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篇5: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望江南梳洗罢
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望江南梳洗罢
【原文】
望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翻译】
梳洗完毕,独自一人登上望江楼,倚靠着楼柱凝望着滔滔江面。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思念的柔肠萦绕在那片白蘋洲上。
【重点字词】
⑴望江南:又名“梦江南”“忆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金奁集》入“南吕宫”。小令,单调二十七字,三平韵。
⑵梳洗:梳头、洗脸、化妆等妇女的生活内容。
⑶独:独自,单一。望江楼:楼名,因临江而得名。
⑷千帆:上千只帆船。帆:船上使用风力的布蓬,又作船的代名词。皆:副词,都。
⑸斜晖:日落前的日光。晖:阳光。脉脉:本作“眽眽”,凝视貌。《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后多用以示含情欲吐之意。
⑹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愁苦。白蘋(pín):水中浮草,色白。古时男女常采蘋花赠别。洲:水边陆地。
篇6: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之一词多义
F 凡 (1)则凡数州之土壤(凡是)
(2)凡三往(总共)
方 (1)方七百里(见方)
(2)方以长(长方形)
(3)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当时候)
发 (1)野芳发而幽香(开)
(2)一时齐发(发出)
(3)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迹)
(4)发闾左谪(征发)
(5)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发动)
霏 (1)日出而林霏开(雾气)
(2)若夫淫雨霏霏(雨雪盛大的样子)
分 (1)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
(2)必以分人(分配,分给)
(3)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
(4)忠陛下之职分也(fèn,职分,本分)
奉 (1)为妻妾之奉(通俸侍奉)
(2)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养)
赋 (1)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写)
(2)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文章)
G 顾 (1)顾野有麦场(看)
(2)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望,拜访)
(3)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
故 (1)公问其故(原因,原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
(3)故余虽愚(所以)
(4)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
(5)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
(6)广故数言欲亡(故意)
更 (1)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2)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
(3)更相庆(互相)
(4)更上一层楼(再、又)
(5)举杯销愁愁更愁(更加)
固 (1)君子固穷(安于)
(2)齐人固善盗乎?(本来)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4)汝心之固(顽固)
观 (1)予观夫巴陵胜状(看,观看)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观赏)
广 (1)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宽广)
(2)无高山大野可登临以自广(扩大)
苟 (1)苟富贵,毋相忘(如果,假使)
(2)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
(3)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
光 (1)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2)仿佛若有光(光线)
归 (1)云归而岩石暝(聚拢)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过 (1)过秦汉之故都(经过)
(2)及鲁肃过寻阳(到)
(3)人恒(过犯过失)
(4)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胜过),
H 号 (1)阴风怒号(呼啸)
(2)号为张楚(定国号)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号令)
(4)故自号曰醉翁也(别号)
和 (1)政通人和(和睦,协调)
(2)春和景明(温和,和暖)
鸿 (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鸟名)
患 (1)且人患志之不立(担忧、忧虑)
(2)无冻馁之患(忧患)
(3)为乡人所患(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
环 (1)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四处)
(3)环滁皆山也(环绕)
惠 (1)大王加惠(恩惠)
(2)汝之不惠(同慧,聪明)
或 (1)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2)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
J 极 (1)南极潇湘(到)
(2)此乐何极(穷尽、尽头)
加 (1)而山不加增(更加)
(2)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
(3)弗敢加也(虚夸,以少报多)
间 (1)立有间(一会儿)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暗中)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5)遂与外人间隔从不间断(间隔,隔开,不连接)
见 (1)乃入见(拜见)扁鹊见蔡桓公
(2)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通现)
(3)见往事也(知道)
(2)愿借子杀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斩(即使)
借 (1)每假借于人(借)
(2)愿借子杀之(依靠)
(3)借第令毋斩(即使)
景 (1)春和景明(日光)
(2)四时之景不同(景观,景物)
将 (1)出郭相扶将(扶持)
(2)公使驱将惜不得(助词,用在动词后面,无实义)
(3)上使外将兵(率领,带领)
(4)将非鬼也(或许)
(5)公将战,曹刿请见(即将)
(6)则命一上将(将军)
具 (1)未曾识书具(用品)
(2)各具情态(具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
(4)政通人和,百废具兴(都)
居 (1)面山而居(居住)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位置)
(3)居十日(经过,停留)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停留)
举 (1)举大计,亦死(发动)
(2)举头望明月(抬头)
(3)百里奚举于市(选择,被任用)
(4)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举)
(5)死即举大名耳(传扬)
(6)董生举进士(参加)
绝 (1)群响毕绝(停,没有)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
(3)以为妙绝(极)
(4)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5)往来而不绝者(断)
尽 (1)林尽水源(尽头)
(2)尽善尽美(达到顶点)
(3)一食或尽粟一石(完)
(4)利尽南海(全部取得)
(5)进尽忠言(尽量,尽可能)
际 (1)横无际涯(边际)
(2)外与于际(接,连接)
就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2)颓然就醉(接近)
K 苦 (1)何苦而不平(愁)
(2)天下苦秦久矣(对感到痛苦)
开 (1)连月不开(放晴)
(2)天门中断楚江开(开通,通)
L 临 (1)临溪而渔(来到)
(2)执策而临之(面对)
(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将要,快要)
(4)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居高视下)
M 名 (1)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2)名之者谁(命名)
(3)则题名其上(名字)
(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著名)
(5)何忧令名不彰耶?(名声,名望)
木 (1)能以径寸之木(木头)
(2)以至鸟兽木石(树木)
N 能(1)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能够)
(2)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技能)
Q 强 (1)凶强侠气(强悍)
(2)赏赐百千强(有余)
(3)不可强以仕(勉强)
(4)慕义强仁(力行)
(5)以弱为强者(强盛,强大)
(6)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情;(1)虽不能察,必以情(实情)
(2)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友情)
请 (1)请献十金(请允许,敬辞)
(2)曹刿请见(请求)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请教)
且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将近)
(2)且焉置土石(况且)
(3)存者且偷生(暂且)
去 (1)一狼径去(离开)
(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出(距离)
奇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
(2)长约八分有奇(多一点)
R 若 (1)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与夫连用,作发语词)
(2)曾不若孀妻弱子(比得上)
(3)若为佣耕(你们)
(4)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如果)
S 善 (1)岂爱人之善(专长)
(2)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好)
(3)罗敷善蚕桑(擅长)
少 (1)少时(一会儿)
(2)意少舒(稍微)
(3)饮少辄醉(不多)
(4)陈涉少时(年轻)J'
舍 (1)屋舍俨然(房屋)
(2)便舍船,从口入(舍弃)
(3)故决然舍去(丢开、离去)
食 (1)设酒杀鸡作食(食物)
(2)食不饱,力不足(吃)
(3)食之不以其道(通饲,喂养)
释 (1)心凝神释(得到解脱)
(2)释担而立(放下)
虽 (1)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即使)
(2)老妪力虽衰(虽然)
胜 (1)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
(2)臣不胜受恩感激(经受得住,忍受得住)
(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派)
(2)使于秦(出使)
(3)使子为使(使者)
是 (1)问今是何世(判断动词)
(2)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这)
书 (1)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写)
(2)得鱼腹中书(字条)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文件)
(4)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信)
属 (1)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管)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3)属余作文以记之(嘱托)
数 (1)又数刀毙之(表多次)
(2)珠可历历数也(计算)
(3)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T 通 (1)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2)政通人和,百废俱新(通达,通顺)
(3)中通外直(贯通)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5)整个(通计一舟)
W 亡 (1)河曲智叟无以应(通无)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死亡)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亡,逃跑)
微 (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约)
(3)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
谓 (1)谓为信然(说)
(2)谓先主曰(对)
(3)太守谓谁(是)
(4)予谓莲(认为)
(5)舍人相谓曰(商量)
(6)此之谓失其本心(叫做)
(7)太守自谓也(命名)
闻 (1)余闻之也久(听说)
(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X 鲜 (1)芳草鲜美(鲜艳)
(2)陶后鲜有闻(xiǎn,少)
向 (1)狼不敢前,眈眈相向(面向)
(2)向无此例(向来,从来)
信 (1)谓为信然(确实)
(2)必以信(信实,对神说实话)
(3)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4)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修 (1)外结好孙权,内修好政理(改革,治理)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
谢;(1)使君谢罗敷(致辞,说话)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告罪,道歉)
(3)为我谢曰 明天子在上(致意)
秀 (1)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2)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行 (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
(2)行拂乱其所为(做,执行)
(3)皆次当行(行列)
(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品行)
(5)行收兵,比至陈(行军)
寻 (1)寻向所志(寻找)
(2)寻病终(不久)
许 (1)遂许先帝以以驱驰(答应)
(2)曳屋许许声(拟声词hǔ)
(3)杂然相许(赞同)
(4)高可二黍许(左右)
效 (1)恐托付不效(成效)
(2)不效,则治臣之罪(实现,完成)
(3)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下 (1)忽然抚尺一下(量词)
(2)欲买舟而下(顺水而下)
(3)不耻下问(向地位低下的`人)
Y 一 (1)而或长烟一空(全、都,一概)
(2)吏呼一何怒(多么)
(3)一时齐发(同一时候)
(4)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片)
益 (1)增益其所不能,(增加)
(2)不治将益深,香远益清(更加)
(3)不治将益深(渐渐)
(4)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好处,利益)
遗 (1)得遗金一饼(丢失)
(2)以光先帝遗德(遗留,留下)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Wei(给与的东西)
业 (1)若业为吾所有(已经)
(2)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
(3)武陵人捕鱼为业(职业)
(4)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事业,功业)
与 (1)呼尔而与之(给,给与)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
因 (1)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凭借,根据)
(2)余因得遍观群书(于是)
夷 (1)船背稍夷(平)
(2)言和而色夷(平和、平易)
(3)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少数民族)
已 (1)骨已尽矣(已经)
(2)死者长已矣(完了、完毕)
(3)且壮士不死即已(算了,罢了)
易 (1)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2)寒暑易节(交换)
意 (1)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
(2)宾客意少舒(心情)
(3)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
(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主旨,中心)
(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应 (1)桓侯不应(答应,理睬)
(2)急应河阳役(应征)
(3)杀之以应陈胜(响应)
有 (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通又)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或者)
Z 曾 (1)曾不若孀妻弱子(竟然)
(2)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3)曾贻余核舟一(曾经)
坐 (1)但坐观罗敷(因为)
(2)众宾团坐(坐下)
作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振作,奋发)
(2)作亭者谁?(制造,建筑)
(3)其中往来种作(耕作,耕种)
(4)一豉作气(振作)
(5)属予作文以记之(写)
指 (1)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手指)
(2)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笔直)
(3)卜者知其指意(用意)
(4)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指点)
至 (1)寡助之至(极点)
(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到)
(3)礼愈至(周到)D
志 (1)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志趣)
(2)寻向所志(记号)
(3)不志其大(立志)
诸 (1)其西南诸峰(许多)
(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
自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月(如果,假如)
(2)有朋自远方来(从)
篇7:初中语文文言文《陈涉世家》复习
初中语文文言文《陈涉世家》复习
《陈涉世家》译文:
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了。”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你是被雇佣耕地的人,哪儿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说:“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并担任驻守队伍的队长。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守边期限。误期,按照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被立为国君,该立的人是长子扶苏。扶苏因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边外带兵。现在有的人听说他无罪,二世却把他杀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爱怜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充自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向天下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说的正确。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可以建功立业。但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就已经认为诡异了。陈胜又暗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天黑以后用篝火装作鬼火,作狐狸叫的凄厉声叫道:“大楚兴,陈胜王。”士兵们一整夜都很惊慌恐惧。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地看着陈胜。
吴广一向爱护士兵,士兵们多愿听吴广的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两个士兵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士兵恼怒,使(士兵)责辱他,用来激怒那些士兵。士兵果真抽打吴广。士兵拔剑出鞘(要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剑杀死士兵。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士兵。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你们诸位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耽误了守边的时期,误期就要被杀头。即使能免于斩刑,但是因守边而死的人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倒也罢了,死就要干出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所属的人都说:“听从(你的)号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他们)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部队,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部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下了。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时,(起义军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城的官员在城门洞里与起义军作战。(起义军)(一时)不能取得胜利,(不久)守城的官员战败身亡,于是(起义军)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陈胜下令召集乡官与当地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与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暴君的恶行、诛灭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立为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在这个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
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发闾左谪戍渔阳。適:通“谪”,远调。2.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3.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4.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
(二)要明确
1.尝:曾经。
2.佣耕:被雇佣去给人耕地。佣,受人雇佣。
3.辍:停止。
4.之:去、往。
5.怅:失望。
6.苟:如果。
7.若:你。
8.太息:长叹。
9.皆次当行(háng):次,编次。
10……屯:驻扎。11.会:适逢,恰巧遇到。
12.度(duó):估计。
13.失期:误期,过了期限。
14.亡:逃走。
15.举,发动。
16.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
17.等死:同样是死。
18.将(jiàng)兵:统率部队。
19.死国:为国事而死。死:为……而死。
20.或:有的人。
21.数(shuò):屡次,多次。
22.故:缘故。
23.丹:朱砂。这里是“用朱砂”的意思。
24.威众:威服众人。
25.宜:应该。
26.然:正确。
27.怜:爱戴。
28.书:写。
29.间:这里指暗中。
30.罾(zēng):鱼网。这里是“用鱼网捕”的意思。
31……固:本来。
32.篝火:用竹笼罩着火,这里是用篝火装作“鬼火”。篝,竹笼,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笼罩着”。
33.之:去、往。
34.狐鸣:作狐狸叫的声音。狐:像狐狸一样。
35.语:谈论。
36.往往:到处。
37.陈胜王(wàng):王,指称王。
38.忿恚(huì):使……恼怒。
39.指目: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目:用眼睛示意。
40.素:一向、向来。
41.固:本来。
42.亡:逃走。
43.乘(shèng):辆。古时一车四马叫做“乘”。
44.宁:难道。
45.比:等到。46.骑(jì):一人一马。
47.会计:集会商议。
48.无道:指不义的暴君。道:道理。
49.社稷:指国家。
篇8:初中语文文言文考前复习重要知识点
初中文言文中的通假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33、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34、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35、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36、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37、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9、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40、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1、自余为僇人,……(《始得西山宴游记》)僇:通“戮”,遭到贬谪。
42、而游者皆暴日中。(《峡江寺飞泉亭记》)暴:通“曝”。
4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4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4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4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4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4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4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5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5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5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5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5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5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5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5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5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59、鸡栖于(《君子于役》):通“橛”,指为栖鸡做的木架。
初三年级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注释】①归:承认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盗”指偷窃。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栖②阴③夫④斯⑤孰⑥徐⑦谕⑧省⑨一
2、翻译:①时岁饥民馁②正色训之
3、理解:“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它是指
参考答案
陈实与“梁上君子”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张孝基仁爱】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④驯谨:顺从而谨慎。
【文言知识】
说“故”。“故”是个多义词。一、指“旧”,与“新”相对。上文“不复有故态”,意为不再有旧的坏习惯。所谓“故居”,即原先住过的屋子。二、指“老朋友”。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指“所以”、“因此”。《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它还指“故意”、“事故”、“衰老”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不肖②且③恻然④稍⑤怪⑥颇⑦徐
2、翻译:①其子丐于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3、成语“就地取材”中“就”,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参考答案
张孝基仁爱
1.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2.
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3.靠近;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
【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①蚤:同“早”。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启发与借鉴】
不迁怒,不贰过。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有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游戏上。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没有这两点,错误会一犯再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恸②对③亡
2、翻译:①门人益亲②弟子孰为好学?
(三)仁爱
参考答案
14.颜回好学
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
(三)仁爱
初中语文文言文考前复习重要知识点
★ 初中语文文言文
★ 文言文复习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