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论文范文

2023-01-03 09:25:08 分类:综合材料 下载本文

【导语】“抱抱若若与黑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化学研究论文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化学研究论文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研究开发化学蓄热材料论文

研究开发化学蓄热材料论文

化学蓄热材料是当今社会的新材料,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危机下,发展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应用技术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热能储存是潜热储存,但是出现的问题是在其材料相变时会出现过冷的现象,放热循环后相分离,材料的稳定性等都没有得到解决。所以,作为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技术-化学蓄热材料是新生的材料。化学蓄热材料具有在化学变化中吸收、放出热量进行热能的储存的不同于传统的特性。它是新世纪最为重要的储存技术之一。

和传统的潜热储能方式相比的话,化学反应蓄热的能量储存密度有数量级的提升,在其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材料的物理性没有相对的变化,该系统通过催化剂或产物分离方法极易用于长期能量储存。

目前我国的化学蓄热系统在国内并没有实现市场化,因为普遍的经验发现其安全系数比较低。国外的商用化学储能反应是在高温条件下进行和使用的,同时还会有氢气等产生,这就增加了化学蓄热系统的风险指数,化学蓄热材料在反应器中的热传导效率需要提高来优化整体的效率和降低成本。

所以,创新安全高效的化学蓄热技术是推动我国化学储能商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其广泛的用途和广大的需求前景是对国民经济和环保事业都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的,由于目前的化学蓄热体系的研究都集中在欧洲和日本,而我国对其研究相对较少,目前的化学蓄热技术有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氢化物、金属碳酸盐、结晶水合物、金属盐氨合物等。所以,以后在化学蓄热方面,还要加紧研究的脚步,它是推动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有力的技术。

篇2:化学心理研究建议教育论文

化学心理研究建议教育论文

学习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1],任何学习活动必然伴随学习心理的发生,科学学习过程也不例外。随着教育的发展,学习心理成了科学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和发展趋势[2]。为了解我国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现状,本文选取化学学科教育研究领域较权威的期刊: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以下简称中化教参)和教育类(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从计量学角度出发对此类刊物近来发表有关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为化学学习心理研究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为使研究结果能够反映客观事实,选取2000-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以及教育类(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有关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

1.2样本资料来源以中国知网(CNKI)论文数据库为检索库,采用高级检索,参考陈录生主编的《新编心理学》关于心理现象的分类部分内容,分别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情感”、“意志”、“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以及结合化学学习心理,增加“自我效能感”、“价值”、“迁移”、“心理”、“问题解决”、“技能”和“科学素养”等为检索项“题名”的检索词,并且“题名”检索词“化学”,“来源”检索项检索词分别是“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匹配:“模糊”,时间为2000-20,结合手工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教育类(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相关论文是以“化学”为检索项“题名”的检索词,以2000、2004、版的北大中文教育类核心期刊为“来源”检索项的检索词匹配,并结合手工检索,检索到相关论文,剔除有关高考试题心理考查分析的论文后得到样本。

1.3分类及分析单元将样本从数量分布、内容、发表年份、作者、作者单位以及地区和作者合作情况等几个维度进行研究。参考王祖浩主编的《化学教育心理学》对学习心理的分类,以及陈琦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第4部分“分类学习心理”中对学习心理的分类,将检索的论文分成“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新性”、“学习策略”、“品德的形成”和“能力的形成”(由于有关能力的文献比较多,因此在这里将其单独列为一类)6大类。关于知识学习以及概念学习、知识迁移的论文归为“知识的学习”;关于思维导图、计算、心智技能的论文归为“技能的学习”;关于思维、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论文归为“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关于记忆、动机、兴趣、元认知以及策略的论文归为“学习策略”;关于情感和科学素养的论文归为“品德的形成”;关于能力的学习与研究论文归为“能力的形成”。

2论文统计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通过对样本统计,检索到到2010年11年间在3种化学学科教育期刊以及教育类核心期刊中关于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相关文献共560篇,从近11年4类期刊研究论文数量看,化学教育133篇,化学教学120篇,中化教参181篇,教育核心期刊126篇,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3.75%、21.43%、32.32%和22.50%,数量分布比较平均,没有太大的偏差。从总体看,各类期刊对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论文相对论文总量而言,数量较少。2000-2010年间,化学学习心理研究各类论文在3种化学学科教育类期刊及教育类核心期刊的数量随年代分布情况见表1。由表1可知,各年论文发表篇数在30~65间变化,年均发文数量为51篇,其中2001、2004和发文数量最高,发文数量最少,略呈下降趋势,但总体较平稳。一些起伏变化可能与当年的教育形势和相关政策有关,例如:20有关化学学习心理论文的发文数量比较少,主要原因可能是20正值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首次实行1年后,更多的教育研究工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新课改上。伴随新课改的有序进行,化学学习心理的发文数量又慢慢恢复增长,49篇,2055篇,47篇,2010年发文数量为50篇,呈上升趋势。

2.2论文内容统计及分析

2.2.1论文内容统计样本文献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学习策略、品德的形成和能力的形成六类内容,通过对论文统计处理,得到各类研究论文的数量和百分比分布图,如图1。图1各类研究论文的数量和百分比由图1可知各类论文研究数量有较大差别,其中研究内容最多的是能力形成和问题解决与创造性,分别是165篇和144篇,分别占论文总数的29.46%和25.71%,两类共占论文总量的55.17%。其次是学习策略、品德的形成及技能的学习,分别是87、69、66篇,分别占论文总数的15.54%、12.32%和11.79%,研究最少的是知识的学习,只有29篇,占总数的5.18%。

2.2.2研究内容分析样本论文数量最多的是有关能力的形成,研究主要内容有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学习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培养及相关问题研究。能力在科学素质结构中位于最高层次,它既是知识与技能的条件,又是科学素质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化学学习能力是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化学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化学学习活动的效果。科学素养教育的重点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成为化学教育教学研究永恒的主题,因此,化学能力的研究紧跟时代需求。吁诚铭等把职业能力作为一项化学学习的能力提出,认为学校培养的人才应该符合社会要求,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提出在教学中应注重全方位、多角度、全程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应尽早让学生接触到本职工作[3]。这种观点比较少见,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培养,切合经济发展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这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能力作为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新要求,应该纳入化学学习能力的范畴。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方面发文数量较多,包括创造性、有序性、发散性和形象思维的培养及心理机制,提出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心理、策略与训练等内容。

学科问题解决是教育心理学中问题解决研究的重要领域,问题解决属学习的较高层次,著名教育家波利亚(Polya)把“解题”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才能、教会其思考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同时学生问题解决水平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4]。化学学习策略方面,研究论文数量处在中间,化学学习策略主要指化学学习中的认知策略,或化学学习基本活动的组织方式,构建学习策略是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形式。此类文献内容主要包括化学课堂心理、注意策略、记忆编码、元认知能力培养策略等。如肖小明等认为有的教师为了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往往无视或轻视学生的心理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提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心理;适当引导,调整学生的焦虑心理;改变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利用“最近发展区”,维持学生的探究心理;设计教学空白,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5]。

学习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与变化选择合适的学习途径,提高学习效率,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加大这方面的研究力度。技能的学习及品德形成的研究论文并不多,不及能力形成和问题解决的研究论文数量的一半。在化学技能的学习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利用思维导图学习化学的技能和心智技能,对化学计算技能的研究也有一些。对品德形成的研究涉及较广,而且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有关研究呈上升趋势。一些研究以社会事实为基础,通过社会事件,对品德形成进行讨论,如冯兴洲的“透过三聚氰胺事件谈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就是在社会事件中分析如何落实化学课程标准中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要求[6];部分论文分析新课改后化学课程模块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等课程,从科学素养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培养学生的技能及品德。

知识的学习方面发文数量最少,只有29篇,占总量的5.18%。化学知识的学习具体包括化学概念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分类、理解、学习与迁移以及化学语言的掌握等,最多的是化学概念的学习和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学习是化学学习的基础,因此知识的学习心理研究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很重要。学习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心理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的迅速发展,使认知主义的研究取代了行为主义的研究而成为学习心理学的主导研究范式。从国际文献中可看出学习心理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认知心理学,而且多是实证研究。学习心理是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这就意味着可从不同类型的学习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如化学知识的学习(化学概念与原理、化学知识的表征、化学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学习迁移等)、化学学习影响因素(元认知、思维类型、认知风格、行为方式、性别差异、学习动机等)、化学学科问题解决、化学课程教材设计、化学学习过程等方面的研究[7],不必从普通教育心理学理论演绎到化学学科学习心理,而是从不同的化学学习类型进行实证研究,归纳出化学学习心理理论。

2.3论文作者的统计分析

2.3.1论文作者单位分析样本文献作者单位(部分论文作者分属不同单位的重复计算)共有630个,来自普通中学和高等院校的文章最多,分别是330和259篇,占总量的52.38%和41.11%;教研机构有39篇,占总作者数的6.19%,相对较少;其他单位(包括一些培训中心、报社等)发文数量为2篇,占总数的0.32%,非常少。这说明,高校师生和一线中学教师始终是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主力军,化学学习心理的理论丰富了一线教师的实践研究,同时一线教师的工作实践给广大教育研究者提供方向与平台,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化学学习心理研究发展。

2.3.2论文作者所属地区分布分析通过对所属地区的统计分析可知,论文作者遍及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其中排名前5的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山东5个地区发文总数为358篇,占总量的50.7%,是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核心地区。相对于核心地区,青海、内蒙古、云南、海南等地区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同时还有一些地区近11年没有化学学习心理论文发表。这主要与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关,我国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教育设施、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研究等较重视,在化学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就更深入,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对教育研究也不够,相应的化学学习心理的研究就较少。

2.3.3论文作者合作情况分析由表2可知,样本文献总数为560篇,其中389篇是单独完成,171篇为合作完成,其中25篇由高校师生与中学教师合作完成,2篇由地市教研员与高校师生合作完成,4篇由地市教研员与中学教师合作完成,1篇由高校师生、中学教员和地市教研员共同完成,随着合作人数的增加,论文数量逐渐减少。合作率为30.53%,虽然该比例较小,但也说明高校师生、教育研究部门和中学教师的合作研究正在加强。这其中有13篇文章是跨省合作完成,其中1篇3省合作。这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让研究者之间的距离不再成为障碍。跨地区的合作研究可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消除地域、经济发展状况、风俗习惯等差距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应大力倡导中学教师、教研员、高校专家合作研究,鼓励不同地区的教育研究者合作研究,让各个岗位、各个地区的教育研究者相互合作、交流学习、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同时保证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普遍适用性,共同为教育研究发展做贡献。

3研究结论与建议

3.1研究结论

(1)就研究地域而言,研究的地区较广,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进行了化学学习心理研究,且一部分地区在这一领域的发文数量较大,为当地的化学教育工作提供了指导。

(2)研究对象和内容涉及较广,研究对象包括中学生、大学生、高师化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学习、实验、解题、问题解决、考试、竞赛以及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心理障碍及应用认知规律组织化学学习与教学的研究,此外,还有一些关于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心理的研究,研究内容紧跟教育发展形势,关注热点问题,引领化学学习心理研究向前发展。

(3)从研究者来看,论文研究作者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多种单位,作者与作者间的合作也比较普遍,跨单位甚至跨地区的合作也逐渐发展起来,这些都给化学学习心理研究注入了活力,理论研究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合作交流、不同地区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与交流,都大大加速了研究成果的产生、实施、反馈、改善和推广速度。

3.2研究建议尽管化学学习心理研究在过去近10年里研究成果喜人,还是有一些地方应该完善与加强。通过以上对样本的统计和分析,笔者提出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一些建议。

(1)要逐步完善化学学习心理理论建设。

当前化学学习心理研究发展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化学学习心理理论。教育界关于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有:行为学习论、社会学习论、认知学习论和人本主义学习论等,这些理论都已经发展成熟,为化学学习心理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能总是从普通心理学理论出发,演绎式地应用于化学学习心理研究中;而应该从化学学科教育实践出发,归纳式得出化学学科心理研究理论[8],因为化学学习心理有其特殊性,结合化学学科教育特点建立化学学习心理理论是很有必要的。

刘知新主编的《化学学习论》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化学学习的书籍,这本书从实际的化学现象出发研究有关的理论问题并用于阐述和指导化学教学活动;从化学学习系统与学习的高度探研化学学习过程、模式和方法,对化学学习能力与学习机制进行剖析,探索深入开展学科心理研究的某些基本课程[9],但这本书是从化学学习系统与学习的角度编写的,并不是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编写的。随着化学教育研究的发展,化学学习心理的研究也热起来,目前已有多本着作,如王磊主编的《科学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王祖浩主编的《化学教育心理学》、周青主编的《化学学习论》、吴鑫德主编的《化学教育心理学》等,这些着作从教育心理的角度编写,这些书籍为化学学习心理研究提供指导,但都没有构建系统的化学学习心理理论体系。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研究者继续努力,结合化学学习的特点,构建化学学习心理理论体系。

(2)需要加强落后地区化学教育心理研究。

化学学习心理研究地域发展不平衡,虽然大部分地区都在化学学习心理领域发表了论文,但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有些地区如:西藏、宁夏等地区还没有化学学习心理研究的论文发表,在这一领域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应多关注化学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有关教育部门应加大这些地区的教育投入与监管,鼓励教育研究者和一线教师积极投入到化学学习心理研究中。

(3)均衡化学学习心理研究内容。

对化学学习心理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能力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与创造性2方面,对其他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教育研究者需要加强对其他方面研究,对各种化学学习心理开展深度研究,促进化学教育可持续发展。大家听后纷纷发出疑问:“这是她上的吗?为什么和某某老师5年前讲的差不多呀。”甚至她自己也承认受带教老师影响太大了,现在都没办法有自己思路了。那次课对该老师影响很大,她虚心向同行请教,自己也深刻反思,终于认识到:“复制只会带来短期成功,长期必然走向平庸,遭遇专业发展的瓶颈,唯有用心去做事,勤奋努力,不断反思才会勇创辉煌。”又过了3年后,该老师再次开了公开课“二氧化硫”,大家听后,顿觉耳目一新,设计之巧妙超出大家想象,课后,同行不由自主地给出了赞叹的掌声,该节课也被推荐参加省级教学比赛,最终获省级二等奖。该教师用了约十年时间终小获成功,可见,反思是专业发展的命脉,它可以让你拒绝平庸,勇创辉煌。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长期、持久工程,面对挑战,我们应积极转换观念,带着研究的意识,虚心向同行学习,审视自己的得与失,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用反思打开专业发展的命脉

篇3:高职食品化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高职食品化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1改革食品化学课程体系,创新食品化学教学内容

水、蛋白质、维生素、色素和食品添加剂等十一章是当前国内外食品化学课程的主要构成系统和内容,各高职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合理安排本校食品化学课程内容。食品化学在课程内容体系又与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有关学科有交叉部分,因此,在课程内容知识体系建构上,应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一方面食品化学课程知识体系致力于食品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又必须服务于整个食品工业的发展脉络。

1.1整合食品化学教学内容体系

应根据食品化学教学实际,在讲授和学习食品化学课程时,从整体上把握食品学科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整合学习,利用专题学习的形式,把握学习内容的主体、提纲、内容以及重难点。食品化学教学内容整合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食品化学核心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食品宏观品质变化实践调控能力,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应用有关技术检测食品安全[1]。在具体课程教学内容选择上,一定要关注知识体系的理论指导价值和逻辑性,帮助师生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1.2优化食品化学教学内容结构

食品化学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知识建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保证教学内容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性。一方面,强化各章教学内容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尝试将已有的知识内容横向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同一章节内同一层次知识点,将具体现象与理论知识深层次结合起来[2]。

1.3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

食品化学实验教学环节不仅使学生理解掌握食品化学专业基础知识,也是提高学生创新性应用能力主要手段。就食品化学教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涵义来说,主要是指利用实验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在现有食品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增设针对于食品安全实验的实践课程。提高食品化学人才专业技能,在借鉴国内外有关高校食品化学课程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上,整合优秀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和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实现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目标。

2改革食品化学课程体系,创新食品化学教学方法

2.1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教学现代化是目前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信息化教学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学课程教学课程中,丰富了教学内容。发挥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的优势,将文字难以阐述的食品工艺制作过程用投影仪设备演示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讲解多糖凝胶性质时,将淀粉软糖和明胶软糖溶解过程利用视频反复演示,引导学生分析这两种食品大分子凝胶性质的不同,加深学生对淀粉和明胶融合性质的理解[3]。教师还可以选择食品化学精品网络课程,拓宽食品安全教学空间,提高教学效率。

2.2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

自主、互动、探究是当前各科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作用,如转变了传统课堂中的师生地位。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以教师的教为主,满堂灌是食品化学教学的常态[4]。互动式教学方法有效地转变了这种教学现状,不仅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突显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实现师生双方的有效互动教学。对于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专业性较强或相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在适当引导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空间,尊重学生的观点,帮助学生主动构建有关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食品化学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5]。

2.3实施案例教学

食品化学教学内容中包括了一些抽象、难解的内容,如果单纯以知识讲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枯燥的教学内容可能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食品化学教学实际效果。为解决这一部分内容讲授难题,教师可引入教学案例分析,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解读食品化学知识内容和有关原理,用讲故事的方式开展实际教学活动,由抽象转向具体,由复杂转向简单,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掌握实际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2.4引导参与科研生产实践

“填鸭式”教学一直是食品化学教学实际中存在的不可避开的一座大山,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生学与用严重脱节,学不可以致用成为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引导参与科研生产实践,有利于教师将科研与生产实践有效结合,把研究课题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创造性和启发性[6]。

3结语

食品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探索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以提高食品化学教学效果为落脚点,优化食品化学教学内容和方法,达到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目的,为食品科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奠定基础。

作者:邵征 李志康 李红英 刘晓伟 单位: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国华.全国食品化学课程运行情况调查[J].中国农业教育,2007(6):36-38.

[2]李平.借鉴国外教材特色,建设我国食品化学教材体系[J].高等农业教育,2000(2):66-68.

[3]赵新淮.本科生食品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新分类[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60-62.

[4]谢小庆.审辩式思维在创造力发展中的重要性[J].内蒙古教育,2014(6):13-15.

[5]李昀,李晓.探索食品化学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研究开发能力[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7,14(4):59-61.

[6]吴旭红.食品工程专业生物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07(2):62-63.

篇4:化学教育的创新研究论文

化学教育的创新研究论文

一、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许多学生认为化学这门学科艰涩难懂,公式纷繁复杂,难免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介绍著名化学家专治研究化学的事迹,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引导学生向化学家学习,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努力学习。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和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应用性化学实验,让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验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时,设置一个类似于燃气灶的点火装置,让实验产生的气体从中通过。让学生调节进入空气量,对由此产生的回火、蹿火等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最终得到最佳燃烧状态。再联系日常生活中家庭用液化气燃烧不充分的问题,既教会了学生化学知识,又让学生了解到学好化学知识,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得到解释和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单向讲解,师生之间应加强交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解放,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发挥。另外教师应善于在课堂中设疑。疑问是学习的动力。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为基础,合理设置提问的难度,既不能太过简单和直接,也不能难度太大,要以课堂难点疑点为切入点,最好是设置答案与学生想象有反差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讲解金属的置换反应时,教师提问将钠Na置入硫酸铜CuSO4溶液中会出现什么反应。学生一般会按照金属与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思路进行思考,得出生成金属铜的结论。之后在课堂实验中得出生成蓝色沉淀物的结果。此时教师再进行讲解,由于钠Na是活泼金属,会首先与水发生反应,从而生成Cu(OH)2也就是蓝色沉淀物。

二、引进现代化教学模式和手段,提高化学课堂教育质量

化学课本教材的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仅靠教师讲解和学生领悟难免有难度。并且课堂时间有限,有些实验的准备工作繁杂,无法在课堂时间内操作。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恰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视频播放实验过程、动画演示反应式等教学过程,将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和形象的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多数学校的化学课堂实验教学仍是采取传统的课本指导加教师辅导模式,学生在课本的实验过程指导下进行实验,教师负责纠正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但是一个班级一般都有超过三十个以上的学生,教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采取创新型的小组式实验教学模式,将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学习能力应有所差别,方便先进带动后进,共同进步。这样既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高教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进行开放性实验的实践机会。与相关的企业和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企业和医院的先进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走进一线,通过有经验的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以及学生亲自上手练习,让学生接触更加贴近实际的实验过程,通过实验更好的理解和消化在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知识,为以后参加实践工作做好准备。

三、总结

随着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技工职业院校教师应摒弃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认真学习和研究职业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专业特点,采取综合措施,深化改革,加强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篇5:药物化学抗生素的研究论文

过去十几年,众多学者对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进行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然而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量最大的化学品——药物与个人护理品,特别是抗生素类药物在环境中的行为,及其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则被忽视。直到近几年才引起国际环境科学界乃至公众的广泛关注。细菌的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和环境雌性化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两个重大健康挑战,它们都和药物的使用和污染有关。超过16类抗生素类药物在水体及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有高含量的检出。我国是抗生素使用大国,特别是在人口密度最高、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的珠江三角洲(包括香港)。然而在我国有关水环境中抗生素研究还鲜有报道。本文初步调查了几种典型抗生素在珠三角地区重要水体中的污染特征,为揭示典型药物在珠江三角洲亚热带地表水环境中的来源和污染现状,评价其潜在危害性,阐明其环境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品米集

珠江水样的采样点位于珠江广州河段中大码头,采样方式为24h连续采样,每2h采一个样。深圳河与深圳湾水样的采集是在同一时期,其中,深圳河共有6个不同采样点,深圳湾有5个采样点。维多利亚港(维港)水样分别采于5个不同的采样点。所有水样均为表层水,采集后1h内运回实验室4°C保存,待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抗生素在珠三角重要水体中的污染特征

9种典型抗生素在珠江、维港、深圳河及深圳湾的含量水平。由检测结果可以看出,珠江广州段(枯季)与深圳河是珠三角水体中抗生素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其药物含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河流中药物含量,尤其是深圳河中红霉素(脱水)与磺胺甲恶唑的含量(最高含量分别为1340ngL-1和880ngL-1)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污水中药物含量。而维港和深圳湾则受到轻度抗生素污染。珠江广州段:随着广州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高密度化,珠江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珠江广州河段。虽然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治理,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珠江广州段河水中抗生素类药物污染是十分严重的,除阿莫西林外,其它抗生素在枯季和洪季都有检出,含量(平均)分别在70?489ng.L-1和13?69ng.L-1之间,枯季明显高于洪季。值得注意的是,在珠三角重要水体中,均未检测到阿莫西林,而阿莫西林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用量最大的药物。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每年阿莫西林原料药用量超过1000万t。其根本原因是界内酰胺类药物在水环境中不稳定,很容易发生水解[5],所以在水环境中很难检测到该药物原药成分的存在。

在枯季,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在12个采样时间点都有检出,含量在53?108ngL-1和117?251ngL-1之间;与枯季相比,在洪季只有2个采样时间点有检出,且含量较低。枯季水体中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的含量要明显高于瑞士一些河流中药物的含量,与该国家污水处理厂的含量水平相当[6],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具有较高的用量。目前,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中国的用量仅次于内酰胺类药物。红霉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口服后易被胃酸破坏,发生分子内脱水环合反应,生成脱水红霉素。在环境中检测到的红霉素多为脱水的形式,洪季珠江水体中红霉素(脱水)和罗红霉素的含量在13?423ng.L-1和5?105ng.L-1之间。在美国和德国等国家的河流及污水处理厂,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经常有高含量的检出[7-8]。磺胺类药物是应用较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和磺胺甲恶唑在枯季和洪季都有检出,枯季最高含量分别达到336ng.L-1、323ngL-1和193ng.L-1。造成河水中磺胺类药物高含量和高检出率的原因除与磺胺类药物应用较多有关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磺胺类药物稳定性较高,且具有很强的亲水性,很容易通过排泄,雨水冲刷等方式进入水环境[9]。氯霉素在枯季和洪季河水中的检出率都为100%,含量范围分别在54?187ngL-1和11?266ng+L-1。

深圳河:深圳河既是深港界河,也是深圳河湾流域的一条干流。流经区域经济发达、人口高度集中。河水的污染问题相当严重,劣于地表五类水质标准。

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深圳河抗生素药物污染非常严重。7种抗生素类药物,包括大环内酯、磺胺类和喹诺酮类等在6个采样点均有不同含量的检出,某些药物含量明显高于其它国家和地区河流中的药物含量,其中红霉素(脱水)最高含量达到1340ng.L-1。如此高的含量,可能的来源包括生活污水的排放及医院、养殖废水等具有高含量废水的排放。在检测到的7种药物中,以红霉素和磺胺甲恶唑污染最为严重,药物含量分别在779?1340ngL-1和517?880ngL-1之间,药物含量超过污水处理厂的含量水平。罗红霉素的`含量范围在184?206ng.L-1,磺胺嘧啶及磺胺二甲嘧啶最高的含量分别为292ngL-1和469ngL-1。比较而言,喹诺酮类药物包括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污染不是非常严重,氧氟沙星含量在16?110ngL-1之间,诺氟沙星仅在2个采样点有检出,最高含量44ngL-1。不同采样点之间药物的含量变化不大,未检测到氯霉素和阿莫西林的存在。

深圳湾:由于深圳河、布吉河、新州河,还有很多的沟渠不断将污水排入深圳湾,从而造成了深圳湾的水污染。深圳河作为主要污水排放源,其抗生素污染含量已经非常严重,因此,最直接的后果,深圳湾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抗生素的污染。

共有6种抗生素类药物在深圳湾有检出,含量范围在10?100ngL-1。与深圳河的检测结果相似,深圳湾中也以红霉素(脱水)和磺胺甲恶唑含量最高,含量分别为281ngL-1和248ngL-1,其它药物大多在几十ngL-1,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深圳河的污染对深圳湾有很重要的影响。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在采样点E,也检测到抗生素约物的存在,这反映了深圳湾的抗生素药物污染较为严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维多利亚港:据统计,香港的人口已达7百万,每天产生的污水超过200万m3。维港是整个香港地区唯一接纳各种生活污水及养殖和工业废水的场所。

我们的研究表明,维港的水质并未出现严重的药物污染。只有较低含量的大环内酯和喹诺酮类化合物在B1,B2和B3等采样点有检出,含量范围分别在5.0~28.1ngL-1和2.2~21.1ngL-1之间。其主要原因是,香港地区抗生素的使用不像大陆地区,患者不可以在药店随意购买和使用,所以,抗生素在香港地区的使用率要远低于内地。并且,香港生活污水处理率已经接近100%。此外,维港是全开放的海港,良好的海水交换以及维港超强的海水自净能力也为维港水质的改善提供了很重要的帮助。

2.2不同国家河流中抗生素含量水平比较

表3比较了4种抗生素(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红霉素与罗红霉素)在不同国家河流中的含量水平。比较结果清晰显示出,珠江广州段(枯季)与深圳河水体中4种药物含量均显着高于其它河流。其中,磺胺嘧啶与红霉素(脱水)在其它河流中含量很低,大多未检出,而在我们的研究中,最高含量分别达336ngL-1和1340ngL-1。除了在鲁特河检测到较高含量的磺胺甲恶唑与罗红霉素外,该2种药物在珠江与深圳河水体的含量均是其它河流的十倍以上,有的甚至达几十倍,必须引起特别关注。

2.3珠三角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影响

珠三角地区地理条件优越,水产养殖发达。随着水质的恶化及养殖密度的增高,疾病的防治就变得更加重要。因此,在养殖中,大量抗生素被使用并随着养殖废水的排放进入水环境。

在深圳湾水体中,与深圳河相似,检测到较高含量的红霉素(脱水)与磺胺甲恶唑,说明深圳河污水的排放是深圳湾的主要污染来源。然而,在深圳湾水体中还检测到高含量的氯霉素,而在深圳河中却未检测到。尽管氯霉素在养殖以及食品加工中已经被禁止,但是在我国水产养殖中却仍然在使用。因此,深圳湾水体中高含量的氯霉素药物主要来自深圳湾周边水产养殖废水的排放。同样,维港水体中抗生素药物主要在B1与B2采样点有检出,而在其它3个采样点,药物含量大多低于检出限。经调查证实,B1与B2采样点接近一家大型的水产养殖厂,因此该养殖厂有潜在的引入抗生素药物污染的可能性。因此,珠三角水产养殖废水的排放必须得到有效的控制。

3结论

(1)珠江广州河段与深圳河是抗生素类药物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其药物污染程度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河流,有些药物含量甚至高于发达国家污水中的含量水平。

(2)深圳湾与维多利亚港受轻度药物污染。深圳湾药物的组成特点总体上与深圳河相符,但含量较低,显示深圳河是深圳湾抗生素污染的主要贡献者。

(3)珠三角水产养殖废水的排放已经成为珠三角水体抗生素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篇6:药物化学抗生素的研究论文

全世界每年有大量的药品与个人护理品(PPCPs)应用到对人类和动物的疾病防治上11.PPCPs是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大多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动物的粪尿排入环境,近年来,PPCPs对环境生物的潜在毒性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热点。抗生素是一类广泛使用抑制细菌保护人类和动物健康的药物.抗生素使用后很容易从受体内排出进入环境,目前己有越来越多的资料报道环境中抗生素的暴露情况,而对抗生素可能产生的潜在生态环境影响这方面的报道很少。

抗生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施用动物排泄物和生物污泥进入农田等陆生生态环境.本试验选择的2种磺胺类药物、2种四环类,泰乐菌素和甲氧苄啶等抗生素是当今使用量大,并且在环境中常常可以检测到,有必要研究它们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以用来作为监测土壤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关于农药对土壤呼吸的影响有大量的文献报道,但关于抗生素类药物对土壤呼吸的研究报道很少。本研究报道了6种抗生素类药物对土壤微生物呼吸产生的影响,以期为抗生素的环境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1.1.1土壤

采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试验基地内0~15cm耕作层水稻土,在室内风干至土壤最大持水量的20%左右,除去土壤中杂物,将土壤轻柔地磨细过1mm筛后置于4°C冷库中备用.土壤理化性质如下:土壤pH为5.68,有机质含量18.2gIcg^1,总氮为0.959g-kg—、总磷为0.215g-kg—、CEC为987cmol°kg-,土壤质地为黏壤土。

1.1.2药品与试剂

磺胺甲嘧啶(纯度98%)、磺胺甲4唑(纯度98%)四环素(纯度98%)、氯四环素(纯度98%)、泰乐菌素(纯度89%)、甲氧苄啶(纯度96%)以上试剂购于南京德宝生化器材有限公司.盐酸、氢氧化钠、氯化钡、酚酞、乙醇、丙酮、甲醇等试剂均为分析纯,购于广州市芊荟化玻仪器有限公司.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处理

磺胺甲嘧啶和磺胺甲啮唑2种抗生素设置0(对照)1、10、43、70、100mgIg—1共6个处理,氯四环素、四环素、泰乐菌素、甲氧苄啶4种抗生素设置0(对照)1、10、40、70、100、300mg°kg—1共7个处理,以上各处理组均设3个重复.磺胺甲嘧啶、磺胺甲嘧唑加入土壤前的母液配置到丙酮中,四环素、甲氧节陡母液配置到甲醇中,氯四环素和泰乐菌素的母液直接配置在灭菌的二次蒸馏水中.

1.2.2方法与步骤

采用直接吸收法(密闭法)测定土壤微生物呼吸12122.具体试验步骤:称50g供试土壤(从4C冷库中提前取出,室温放置24h)到小塑料杯,加入0.5g葡萄糖,混匀,氯四环素、泰乐菌素2种抗生素的水溶液可直接加入到土壤,配置在有机试剂的抗生素母液按设置浓度加入土壤中,等有机试剂挥发干,加水调节土壤含水量达最大含水量的60%,放于1L可密闭容器(广口塑料瓶)中.同时将盛放有20mL的0.15mol-L^1氢氧化钠的小白色透明塑料瓶放入密闭容器底部,盖严广口塑料瓶瓶盖.放入人工气候培养箱(温度:25C±1C避光,湿度为40%)中培养,试验设置3次重复,以不加土壤作空白处理.磺胺类2个抗生素分别在培养的2、4、6、8、12、16、21d氯四环素和泰乐菌素在2、4、6、9、12、16、21d四环素和甲氧苄啶在2、4、6、9、13、17、22d取出盛氢氧化钠的塑料瓶,加1mL的0.5mol1T1氯化钡溶液,加入2~3滴酚酞做指示剂,用0.1mol°L-盐酸滴定,记录消耗的盐酸量,同时换进盛有新鲜氢氧化钠的小塑料瓶.

1.3数据分析

根据空白与处理的滴定盐酸之差,计算二氧化碳的mg量.各处理与对照比较得抑制率的计算公式:

抑制率(%)=(对照对照处理值)×100

数据处理方法:①Excel计算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汇总成表;②用SAS统计软件将各处理(个重复)的二氧化碳释放量做单因素Duncan检验.

2结果与讨论

2.1磺胺类抗生素对土壤呼吸影响

2.1.1磺胺甲嘧啶对土壤呼吸影响

磺胺甲嘧啶加入土壤后,在0~2d与对照比较,>10mg。1浓度处理显着抑制土壤的呼吸作用,且随着磺胺甲嘧啶浓度的増加,土壤的C〇2释放量进一步减少.在2~4d,除100mg。1]^1处理与对照有显着差异外,其它浓度处理土壤呼吸与对照无显着差异,表明随着培养时间的増加原来受抑制的处理土壤呼吸得到恢复.4~6d内10mg°kg^以上浓度处理比对照及1mg°kf1浓度处理⑴2释放量又达到显着差异,表明较高浓度的磺胺甲嘧啶促进了土壤呼吸作用,而且这种促进作用随浓度増加而増强.6~8d,70、1⑴mg°kg-与其它处理的土壤呼吸作用强度达到显着差异.在12~21d,添加磺胺甲嘧啶的处理土壤呼吸作用比对照降低,且40mg°kgd以上的浓度处理与对照达到显着差异.总体而言在整个试验中,1g°kg1浓度的磺胺甲嘧啶与对照之间土壤呼吸差异很小,而添加10mg。]^1以上浓度的处理土壤呼吸整体上表现出先显着抑制、后明显促进、再显着抑制的特点.0~21d内100mg-kgd处理与对照土壤释放总二氧化碳量(以干土计,下同)分别为608.3、6021mg。100g^1,两者之间差异<1.5%,说明磺胺甲嘧啶对土壤呼吸总体影响不大。

2.1.2磺胺甲4唑对土壤呼吸影响

在0~2d,10mg。1笔及以上浓度的磺胺甲蔑唑处理土壤的呼吸作用受到显着抑制作用,在相同添加浓度,磺胺甲嘧唑比磺胺甲嘧啶表现出更强的抑制作用.2~4d内,lOmg-kg^1浓度的处理土壤呼吸作用有所恢复,与对照比较,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己经没有达到显着水平,而40mg-kg-以上的处理土壤呼吸作用与40mg-kg-以下的处理及对照达到显着差异.0~4d内,各处理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效应.4~6d内,与对照比较,10、40、70mg-kg-的处理土壤C〇2释放量显着増加,并达到显着差异,而100mg°kg1高浓度的土壤呼吸略高于对照但没有与对照达到显着差异,表明高浓度处理土壤呼吸恢复或激活较慢.6~8d内,10mg。kg”以上的处理CO2释放量显着増加,大于对照,10mg^kT1处理土壤呼吸强度将近是对照的2倍,而40、70、100mg处理它们的CO2释放量比对照多3倍左右.8~12d,70、1⑴mg。1这2个处理的C02释放量比对照明显多,达到2倍唑处理的土壤⑴2释放量都比对照少,只有1、100mglkT1这2个处理CO2释放量与对照没有达到显着差异.总体上,土壤呼吸对磺胺甲嘧唑的影响非常敏感,在10mg°kg^以上添加浓度处理表现出在前期较长时间的显着抑制、中期强烈的促进到后期又显现出抑制作用.0~21d内100mg-kg-处理比对照土壤释放二氧化碳总量多出139.4mg-(100g)1干土,对土壤呼吸总的促进程度达到229%。

比较2种磺胺类抗生素对土壤呼吸影响结果,磺胺甲4唑对土壤呼吸前期(0~4d)的抑制作用强于磺胺甲喃卩定.而且在培养中期,>10mg°kg1处理对土壤呼吸促进作用也显着强于磺胺甲嘧啶.2.2四环类抗生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2.2.1氯四环素对土壤呼吸影响

氯四环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见表3.添加药物前2d只有100、300mg°kg-这2个高浓度的氯四环素处理对土壤的二氧化碳释放量起显着的抑制作用,其它各处理之间差异很小.随着培养时间増长,在2~6d内,添加氯四环素的处理土壤呼吸作用得到恢复,各处理之间的土壤呼吸强度相近.6~9d10mg°kg^以上的各处理都对土壤微生物呼吸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70mg°kg-以上浓度处理对土壤呼吸作用的促进作用达到统计上的显着水平,他们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绝对值与对照有较大的差间存在统计上的显着差异,但他们之间的二氧化碳释放量绝对值差异小.总体而言,氯四环素对土壤呼吸作用影响不大,主要表现出前2d高浓度氯四环素抑制土壤呼吸.0~21d300mg°kg-与对照处理土壤二氧化碳释放总量分别为640.2、6465mg。(100g)1,总体差异不到1%。

2.2.2四环素对土壤呼吸影响

四环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见表4四环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在0~4d在统计上没有规律,各处理之间的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量的绝对值差异很小.在4~6d,100、300mg1cgd这2个高浓度处理对土壤呼吸作用起显着的促进作用。

2.3大环类酯抗生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0~4d内泰乐菌素70mg°kg1以上的浓度显着抑制土壤呼吸作用,而低于70mg^kf1各处理与对照土壤呼吸相比没有差异,说明在早期只有高浓度泰乐菌素才抑制土壤呼吸.而在4~12d则相反,即从添加药物的第4d开始,加入较高浓度的泰乐菌素O70mgIcg^1)的土壤微生物呼吸没有受到抑制,反而显着増加,说明土壤呼吸得到恢复,土壤微生物活性受到激活.12~16d各处理之间的土壤呼吸没有显着差异,并且各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也非常接近.16~21d,添加10mg。kg1以上的泰乐菌素处理明显地表现出抑制土壤呼吸作用.总体来看,试验的中低浓度(1、10、40mg°kg4泰乐菌素对土壤呼吸作用没有影响,70mg以上的浓度则显着的影响土壤呼吸.泰乐菌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主要表现高浓度处理在前期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中期对土壤呼吸明显地促进,到后期又抑制土壤呼吸作用,0~21d300mg1kg-处理与对照土壤释放总二氧化碳量分别为640.2、673.6mg°(00g)、总的刺激率为5.2%可见泰乐菌素整体上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影响不大.

2.4甲氧苄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0~2d土壤呼吸对甲氧苄啶反应敏感,添加甲氧苄啶处理的土壤二氧化碳的释放量都低于对照处理,10mg°kg-以上的处理则显着抑制土壤的呼吸作用.甲氧苄啶对土壤呼吸的抑制作用在2~4d表现明显,较高浓度即40mgIcgd以上的处理对土壤呼吸产生显着的抑制效果,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与对照比较相差很大.在4~6d除300mglkT1处理对土壤呼吸有显着抑制作用外,其它添加甲氧苄啶各处理(除1mgIcg^外)都对土壤呼吸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0mg°kg^处理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多,表明中间浓度处理土壤呼吸恢复和激活的最快.6~22d,各处理随着甲氧苄啶的浓度増加,土壤二氧化碳释放量也相应増加,表现出对土壤呼吸刺激作用与甲氧苄啶的浓度成正比关系.在6~22d内,300mg-kg-处理土壤二氧化碳的总释放量为360.1mg-(100g)-,土壤微生物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与对照比较,増加了87.6%而在0~22d内,300mg°kg1处理与对照处理总二氧化碳释放量分别为5249、625.0mg°(00g)-,总刺激率也达到190%.总体来看,在本试验浓度范围内,甲氧苄啶对土壤呼吸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刺激作用,且中、后期的刺激作用与浓度成正比关系,表现出明显地剂量依赖效应。

以上6种抗生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存在很大差异,主要因为不同的药物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不同.除了四环类抗生素对土壤呼吸影响不大外,其它4种药物在整个试验培养过程中都维持有作用活性,即对土壤呼吸存在明显影响.土壤施药初期,各剂量处理对土壤呼吸作用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果,且浓度愈高对土壤呼吸作用的抑制愈强.原因可能是施药后土壤中所含的抗生素的量超过了影响土壤呼吸作用的浓度阈值,并且可能杀死了某些微生物,因此呈现出抑制效应.药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呼吸有抑制作用,但这种影响表现出非持续性,原因可能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増加,药物在影响微生物活动的同时,能被微生物分解,其含量不断减少,能降解到低于药物对土壤呼吸影响的浓度阈值,因此呼壤中产生抗性种群,使土壤的呼吸逐渐恢复正常。而药物对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其可能的原因是药物施入土壤后,作为微生物生长的C、N源,形成新的微生物优势种群。药物的作用目标是针对一定的“靶微生物”,而不是对土壤中所以的微生物,如果土壤中的“靶微生物”少,而其他非靶微生物对药物又具有一定的耐受性,就可能出现土壤中的⑴2的释放量増加的现象。

但抗生素对土壤呼吸影响应该结合土壤中微生物种类、数量的变化以及药物加入土壤后的降解程度、降解产物的分析才能得到更好地解释。

2.5抗生素对土壤呼吸作用影响评价

试验中抗生素类药物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评价参考农药的安全性评价标准.利用田间用量等级划分法来评价药物的毒性.<1mg。]^^1,对土壤呼吸的抑制强度达50%的药物定为高毒级;1~10mg°kg为中毒级;〉10mg°kg抑制强度为50%的药物定为低毒级。

通过计戴磺胺甲嘧啶、磺胺甲4唑对土壤呼吸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34.33%、34.43%.氯四环素、四环素的最大抑制率分别为271%、3.08%.泰乐菌素、甲氧苄啶最大抑制率分别为7.13%38.08%.6种抗生素对土壤呼吸都有抑制作用,但抑制强度均未达到50%因此根据上述毒性等级划分标准,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抗生素对土壤微生物属于低毒或无实际危害.但2个磺胺药以及甲氧苄啶在较高浓度(100mg°kg^左右)时对土壤呼吸的抑制达到30%~40%,反映出抗生素对土壤呼吸有比较大影响.

3结论

2种磺胺类抗生素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相似,先是抑制、中间促进、后期再抑制,磺胺甲蔑唑对土壤呼吸影响更强.2种四环类抗生素对土壤呼吸作用影响不大.泰乐菌素在培养中期对土壤呼吸起到促进作用,前后期影响不大.甲氧苄啶对土壤呼吸有较大的影响,对土壤呼吸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效应.在0~4d随甲氧苄啶浓度増加对土壤呼吸的抑制逐渐増强,在6~22d,对土壤呼吸的促进作用也随浓度増加而増强.抗生素对土壤呼吸影响评价结果表明试验中各抗生素属于低毒或无实际危害的药物.

篇7: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针对当今社会对中药及药学人才的培养和重视,结合地方院校培养目标和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当代中药化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对地方本科院校中药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并从教学方法,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改革摸索。为进一步深化中药化学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关键词::地方院校;中药化学;教学改革

中药化学是大多数高校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专业课程,它是一门结合中医中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相关经验,运用化学原理、方法和现代化仪器来提取、分离、鉴定和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1]。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中药化学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和实用的理论课程,主要讲述了苷类、黄酮类、蒽醌类等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和分离方法,以及相关物质结构鉴定和测定的一般程序。随着我国民众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新药研究的创新性越发转变,国家对相关医药产业的越来越重视,使得医药行业近年来得到了高速的发展,现今社会对于制药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为了更好的完成学生的培养方式,提高学生的相关知识和专业能力,所以要求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药化学》这一门课程。笔者根据在地方院校执教经验以及了解企业人才的相关需求,针对在教学中遇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与归纳。目前,高等院校制药工程专业普遍使用国家规划通用教材,内容过于普遍化,框架和内容基本与先前教材没有很大区别,不一定适合地方院校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学依然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炒冷饭,不够贴合实际,学生并不能得到实际有效的实践锻炼,并且对于工业化提取分离技术不够重视,过分强调纯度和单体的分离度,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生产成本、环保安全等实际情况。并且由于课程内容与多门学科息息相关,涉及知识面广,相关分离和检测方法原理晦涩难懂,分离得到产物结构及理化性质复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上课难听懂,内容忘得快,方法易混淆,从而测试成绩差,降低了对课程的兴趣[2]。针对这些问题,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相关改革和探索。

1建立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需要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应建立在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的编写,要以符合地方实际情况和需求为基础、以培养目标人才为依据,合理有效地构建课程内容和体系。除了必须的基础知识,要根据地方企业发展需要,加强学生对企业要求的知识的巩固和加深[4]。首先,必须明确本课程在相关教学计划中的作用,要符合课程结构和教学计划的整体要求。如着重掌握中药中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分类、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鉴定及生物活性等等,让学生有重点的学,有重点的记。同时还可以向学生介绍药物的研究前景,现在医药企业的热点话题等,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先进性。其次,对各类专业课程要体现出理论与实践并重,克服课程学科化的倾向。让学生能够熟悉中药中有效成分的结构测定及构效关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通过课程实验和到企业上课,不仅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能够锻炼学生思考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最后,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了解中药化学在不同领域研究开发的重要性。以此全面实施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地方院校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编写符合地方院校实验条件和学生素质的中药化学实验讲义

实验是中药化学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由于地方院校的实验条件有限,实验教材的版本又有很多以及学生素质的差异,加上实验内容和方法与现代科技发展不符,所以中药化学实验在很多地方高校较难开展。因此,编写符合地方院校实验条件和学生素质的中药化学实验讲义迫在眉睫。编写符合地方院校特色的实验讲义既要对传统的实验加以改造,保留传统实验教学当中经典的实验,如薄层板的制备和层析的方法、大黄中蒽醌类的提取和鉴定等,又要多开设一些和当地企业产品相关的设计性试验,让学生自己查找文献,提出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思考问题。避免在老师的带领下,完全顺从老师的要求,老师说什么学生做什么,从不考虑为什么[3]。通过这样不仅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加强对知识的巩固,还会对学生以后从事相关中药企业奠定基础。为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提前了解企业一线的相关经验和情况。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中药化学中的应用,能有效的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不仅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还能提升学生在学习方面应具备的能力。中药化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深入了解反应机理,并识记各类药物的作用,如果单纯的靠老师讲,这些机理晦涩难懂,学生理解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如果结合信息技术,如制作PPT课件、观看机理反应动图及实验操作视频等方法,能够很好的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现代教学,大多数以老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进行。如果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团队协作,自己准备教案,自己组织语言,独立的完成一节课的教授,再由老师点评,这样经过一节课的锻炼,学生不仅能对课程有更好的理解,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

4创立科研小组和创新实验增加学生对实验教学的兴趣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在事物的表象发现问题,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中药化学的学习本身就需要人们在不断的学习中探索与研究,创立科研小组,可以鼓励他们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经过老师允许后实施方案,并积极讨论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6],必要时候将企业遇到的实际情况提出来作为科研小组的发散思考问题。通过这种方法,能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能在互帮互助的情况下共同学习与进步,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也是中药化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课程的学习中,适当的删除一些陈旧的实验,增加一些新型的、创新的、贴合现实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将理论学习应用于指导实践,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同时可以协助老师完成科研课题,感受科研创新的乐趣,大大的加强了学生的科研和学习兴趣。

5双语教学,强化专业英语的使用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语言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迎合企业的需要,我们要求对中药化学课程进行双语教学从而培养符合现在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双语教学需要学生记忆和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在授课的同时还要求学生也用英语作答,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强化和巩固了学生的专业英语并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质,同时也很好的贴合了当前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

6结语

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中药化学课程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表现。但依然存在不足的地方,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还需要各位同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邹忠杰.《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2008,14(3):104-105.

[2]陈宏降,夏苗芬,等.高职院校《中药化学》教学内容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2018,3(6):132-133.

[3]吴德玲,王刚.中药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安徽医药,2012,16(5):714-715.

[4]易运红.中药化学实验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东化工,2008,38(2):93-95.

[5]杨春,严丽,吕霞.高职中药化学微课资源开发[J].广州化工,2018,2(3):202-203.

[6]贾琦,刘祥兰.中药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2):113-114.

篇8:化学论文

一、充分准备教材知识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

众所周知,教学工作涵盖了“备、讲、批、辅、考”等一系列过程,其中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就是说,备课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由于初中化学知识相对简单,教师要想达到高效的教学,就应该立足于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充分地分析,并制订出周密的教学计划,指出教学重点及难点。

此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概述7篇”充分体现学生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这样便于及时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并体现在教案中,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

1.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就是要求学生以积极、轻松的心态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化学,勇于去探索化学的奥秘,帮助学生养成化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例如,在学习化学教材中的“化学研究些什么”中有一个“鸡蛋放入白醋”中的实验,从而老师就可以将这个小实验布置给学生回家里单独做,这样无疑就会调动学生的兴趣。

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状况进行提问,如:气泡是怎么产生的?在醋中,为什么鸡蛋会上浮后又下沉,循环往复?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认真阅读教材内容,观察实验并了解其中的奥秘。

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而且设计实验正是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出特定的情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就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以便调动学生的兴趣。

如:设计出精彩的引言、向学生讲述化学家的成长故事、化学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

这样就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

3.应用多媒体教学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点

一般而言,对于初中化学知识,往往会涉及很多理论知识,如:微观粒子的结构、运动及变化,较为抽象,与宏观现象有着根本的区别。

由于多媒体有机地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内容,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够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而且生动的画面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以动态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化学知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记忆效果。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的时候,倘若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就能够很好地向学生阐述出水分子分解的具体过程,从而学生对于书本中所讲述的“化学变化中分子能够分解为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的知识就很容易理解了。

4.开展有效实验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保证

从初中生角度来分析,由于化学属于一门新课程,对于化学实验还处于启蒙的阶段,通常在这个时期开展实验的主要目的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从而了解其中的原理,所以,要求有些实验需要老师在课堂中进行展示,

从而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是很有必要的,而且在课堂中要保证实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同时要注意的是,实验一定要保证每位同学都能够看到。

例如: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时候,在进行试剂添加的时候,一定要把滴管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方然后慢慢往下添加,在观察试剂逐渐有红色变化为无色的时候,提前准备好一张白纸,放在试管的后面,以便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的变化。

5.学生有所收获是实现“高效课堂”的根本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所收获和回报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学生的收获也是衡量课堂教习有效性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深刻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

与此同时,教学的有效性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也逐渐由不懂变为懂,懂得少变为懂得多,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喜欢上化学课了。

也就是说,高效教学能够让学生得到充分展示,实现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情感态度的有机结合。

知识与技能要在过程与方法中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在过程与方法中培养,同时在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中不断升华。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初中化学的“高效教学”是很重要的。

笔者就从充分准备教材知识、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应用多媒体教学、开展有效实验以及学生有所收获阐述了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课堂质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同时要注意的是,实现“高效课堂”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从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做起。

篇9:化学论文

一、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而建立一种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

课堂教学有效性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高效的发展,努力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在于摒弃传统课堂教学中“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达到“轻负高质”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化学“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基础阶段,它一方面能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也能为处理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尤其是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获得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体验化学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知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已有能力得到提升,还激发了学生的潜能。

课堂的有效性是以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前提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勇于实践和创新的学习习惯,还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和谐教学模式的形成,从而提高化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二、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化学是一门逻辑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深入地思考和实践,而就目前来看,初中化学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许多学生和家长认为化学没有语文、数学、英语重要,加上化学本身的知识点较多,需要严谨的逻辑思维等,使得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观念陈旧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师不能深入挖掘教材,教学还停留在教教材上,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把教科书当成了唯一的教学资源,紧紧地根据教科书的内容进行教学,

没有一定程度上知识的延伸;另一方面,教师只注重知识而忽视化学能力的培养,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追求学生化学成绩上的提升,这也是学校对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

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大部分是针对考试,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对于学生化学实验以及化学应用方面却一筹莫展,严重制约着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课堂教学未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化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成了化学基础知识与技能忠实而有效传递的过程,教师只充当着既定知识内容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

化学课堂中教师只是在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学习程度等方面都没有进行深入的了解,片面地按教案设计教学,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让学习什么就学习什么。

因此,学生始终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接受学习,学习失去兴趣,整个课堂成为单纯的知识大杂烩,教师没有让学生进行必要的思考和探究,学生的主体性参与不够;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

3.学生自身对化学学科的认识不足

学生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比较重视课堂听课而轻视课前预习、归纳、整理;重视作业练习而轻视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及化学学科的特点而忽视自身学习化学的兴趣。

这种对化学学科认识的不足,使得学生接受化学课上的“一言堂”教学,并对课堂知识死记硬背,而没有形成对化学学习的热情,没有习得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低,

课堂参与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认识不够,技巧掌握不娴熟,影响课堂参与深度,导致课堂教学低效。

这种学习方式只是针对考试,而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激发学生兴趣是化学有效课堂的前提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够激发人的巨大潜能,只有让学生对化学真正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才能让学生自觉地进行研究从而创造新知识。

例如,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时,教师可以先做几个实验,如:“白纸显字”“清水变牛奶”“烧不坏的手帕”等一连串有趣的现象,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到化学世界的神秘,燃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样整个课堂摘要:随着新课改向纵深方面的不断开展,我国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尤其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课堂是教学活动进行就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思维更加活跃,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让整个课堂更加自由、活跃,更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教师可设计精彩的引言、化学故事、科学家事迹、化学问题辩论、化学在生活中的.贡献等等情境。

例如:在进行“元素”(人教版第三单元课题3)教学时,我想通过问题情境来让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而引入新课,课前播放一段学生比较熟悉的“盖中盖”广告,在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好奇时,

适时地提出问题:这则广告说明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补充什么?学生猜想后引入元素,这样的教学情境更具生活化和亲切感,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标要求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就应把学生纳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参与策划教学进程,并听取学生评价和反思课堂教学的意见,这样就实现了课堂“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体教学。

让学生参与策划教学进程并提出课堂教学意见,既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又高度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参与、评价和反思,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并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的教学。

总之,新课标对化学教学的要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10:斑潜蝇化学生态学研究探讨论文

斑潜蝇化学生态学研究探讨论文

摘要:指出了多数斑潜蝇是农业和观赏植物上的重要害虫,分析了寄主植物和非寄主植物的化学成分介导斑潜蝇和其寄主的行为,斑潜蝇与其寄主用化学信号来确定其寄主,提出了诱导成分可以被用来作为诱导天敌的诱导剂或是斑潜蝇的驱避剂。

关键词:斑潜蝇;植物挥发物;引诱剂;驱避剂

1 引言

斑潜蝇属(Liriomyza),隶属于双翅目Diptera、潜蝇科Agromyzidae、植潜蝇亚科Phytomyzidae。该属中有23个种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可危害或取食栽培植物和观赏植物,其中最具为害性和危险性的是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三叶草斑潜蝇L.trofilii、美洲斑潜蝇L.sativae和番茄斑潜蝇L.bryoniae [1]。由于该类害虫寄主范围广、为害隐蔽、繁殖力强、危害性大和扩散传播较快,一些国家和地区将其列为检疫性有害生物。

杨龙龙[2]报道我国(包括台湾地区)的斑潜蝇种类为15种,并提出了三叶草斑潜蝇、南美斑潜蝇、美洲斑潜蝇是由外部传入的;但是陈小琳[3]通过我国范围内的斑潜蝇属害虫的考察,认为目前我国已知的斑潜蝇害虫共计9种,除了上述3种入侵性害虫以外,还包括番茄斑潜蝇L.bryoniae、菜斑潜蝇L.brassicae、豌豆斑潜蝇L.congesta、葱斑潜蝇L.chinense、紫菀斑潜蝇L.pusilla和当归斑潜蝇L.luteal。已记载330多种,其中10种多食性种类是农业作物和观赏植物上的重要性害虫。Parrella在1987年曾发表斑潜蝇研究综述,对之前斑潜蝇生物学研究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在最近间,斑潜蝇的发生和分布已有很大的变化,相继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

2 斑潜蝇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行为

近几年有关植物-斑潜蝇-寄生蜂为模型的三级营养互作的研究已经有显著的进展[4,5],这一工作成功地定位于寄主植物,昆虫应用植物发出的信号,包括视觉,触觉,听觉,化学等信息。至今为止,文献表明植物挥发性物质寄主选择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6]。由寄主植物产生的化学复合物可以根据其对寄主选择行为的不同作用分类,像引诱剂,驱避剂,取食和产卵刺激物及阻碍剂。这些化学物质或是诱导成分或是组成成分。这些物质在斑潜蝇的寄主选择中或是再同一时间植物抵御斑潜蝇的时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斑潜蝇属的寄主选择性不同于其他的植食性昆虫潜叶科的幼虫不能再寄主植物之间移动,记住的选择仅仅是靠成虫产卵的行为[7]。这一事实导致的大量有关化学物质介导成虫潜叶蝇的行为的研究。

2.1 趋化因子和嗅觉暗示物

至今为止还没有关于斑潜蝇将性信息素用于种内信息传递的报道。因此,看起来很可能那些潜叶科应用植物挥发物来决定寄主定位或是交配。比如雌雄南美斑潜蝇都可对叶豆的气味产生回应。然而南美斑潜蝇成虫对寄主植物(菜豆,黄瓜,西红柿)产生的气味的顶空有积极的反应,但是对非寄主植物(攀援植物,月季)却无反应。尽管有关不同寄主或是非寄主植物的大量挥发性化合物已经鉴定,但是有关斑潜蝇反应行为关键化合物比例和由于昆虫损伤产生的特殊化合物都还不能很好的了解[8]。然而有证据表明植物挥发化合物的特殊比率在寄主选择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斑潜蝇成虫(交叉种)为研究对植物挥发物的反应行为提供了良好的体系,同时可以根据这些昆虫寄主选择的行为及逆行研究其依赖的基础生理机制。

取食和产卵的引诱剂和驱避剂。尽管斑潜蝇的趋势和产卵引诱剂还没有被详细的研究,但是像驱避剂似的化学物质已经从几种寄主植物中鉴定区别出来。Hawthorne等人已经发现发现三叶斑潜蝇成虫在野生番茄上取食和产卵要明显少于种植番茄[9]。

近段时间以来,诸多学者研究不同寄主植物的斑潜蝇的产卵阻碍剂。Dekebo等人在甜椒叶片上分离含氮化合物并说明这些化合物对三叶草斑潜蝇成虫产卵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近段时间以来,诸多学者研究不同寄主植物的斑潜蝇的产卵阻碍剂。Dekebo等人在甜椒叶片上分离含氮化合物并说明这些化合物对三叶草斑潜蝇成虫产卵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0]。Mekuria等从葫芦科的苦瓜分离出葫芦素烷糖苷和三萜系化合物,用这些化合物处理菜豆叶片,并观察这些产卵阻碍剂对三叶草斑潜蝇成虫的作用[11]。他们还在辣椒中提取出叶绿醇和毛地黄黄酮。这些阻碍剂专门用于研究三叶草斑潜蝇,也可用于检测其他斑潜蝇,并用于将来的研究另外,还要研究这些阻碍剂化合物中潜在成分在潜叶蝇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2.2 营养学

对于植食性昆虫,植物的营养成分是寄主植物质量的重要指标,它影响着昆虫的取食、存活和繁殖[12]。例如,肥料一般能增加叶面的营养,反过来这些营养物质又影响斑潜蝇。除少数例子外,许多研究表明,斑潜蝇喜欢在营养丰富的叶面上活动。例如施氮肥后,马铃薯叶片中氮的含量增加,从而提高了美洲斑潜蝇未成熟阶段的存活率,但随着钾和磷浓度的增加,斑潜蝇的存活率反而降低了[13~16]。Letourneau等比较了有机和传统番茄地中作物氮的含量和昆虫危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斑潜蝇对番茄的危害并不随作物中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组织中氮的含量和取食危害的相关性很低。目前,大多的研究都是集中在氮含量对斑潜蝇未成熟阶段的生长发育方面[17]。Minkenberg & OttenhEim 认为斑潜蝇对寄主的的偏好性与植物中氮的含量有关。他们的研究表明,美洲斑潜蝇雌虫对氮含量升高的反应能显著提高其取食、产卵率和产卵卵时间。在斑潜蝇中,成虫对不同叶片营养水平的行为反应时十分重要的,其它种类斑潜蝇成虫对叶片营养的反应需要进一步的研究[18]。

2.3 植物防御化学物质

组成型和诱导型植物防御物质是决定斑潜蝇适应性重要因子。不管昆虫是否取食,组成型化学物质的成分是植物本身具有的,而诱导型化学物质随着由昆虫危害、细菌和真菌的感染导致植物受到胁迫后才合成。组成型化学物质已经被作为不同寄主植物和不同寄主品种对斑潜蝇抗性的重要指标[17]。例如,根据八种十字华科蔬菜中总硫苷含量和黑芥子硫苷酸钾含量,将其对斑潜蝇的抗性分为抗性、耐受性、和敏感性品种。这些研究表明硫代葡萄糖酸盐和黑芥子硫苷酸钾对斑潜蝇具有防御作用,而黑芥子硫苷酸钾对斑潜蝇具有吸引作用[17]。

最近,由于植物的局部和系统效应,斑潜蝇诱导的植物抗性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斑潜蝇取食番茄植物后,能诱导其产生局部和整体防御蛋白,几丁质酶、过氧化物酶、β1,3财暇敲浮⑷芙饨退亍S捎诜茄叶片中具有这种防御物质,其它植食性昆虫早期的危害对斑潜蝇没有系统的负面影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诱导的化学物质对斑潜蝇都是有毒性的。如furanocoumarin(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对大多数的昆虫、病毒、真菌都是有毒的,而斑潜蝇斑潜蝇成虫和未成熟阶段能忍耐其很高的浓度。

通过施用苯丙(1,2,3)噻二唑7擦虼羧酸布谆酯(BTH)、茉莉酸(JA)、水杨酸(SA)能过诱导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抗性。例如,BTH产生的交互抗性显著降低了细菌、早疫病,叶霉病,卷叶发生和美洲斑潜蝇幼虫的虫口密度。此外,在选择性试验中,斑潜蝇的成虫比较喜好未经BTH处理的植物,取食了经BTH处理的植物后,斑潜蝇的取食和产卵减少。还有研究表明,在田间,施用JA对芹菜的斑潜蝇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这种诱发物质的'使用明显改变了植物本身挥发物的释放,从而影响斑潜蝇成虫的行为。

2.4 转基因植物对南美斑潜蝇抑制潜能

分子生物和基因工程的新进展为植物抵御南美斑潜蝇提供了机会。Abdeen等报道称,马铃薯的蛋白酶抑制剂I和蛋白酶抑制剂Ⅱ,以及羧肽酶抑制剂的过量表达会增强高表达纯系转基因番茄对棉铃虫和三叶草斑潜蝇的抗性。相比抑制剂组合表达,不同作用机制的防御基因的组合型表达可以更有效的克服昆虫的适应反应。来源于不同隔离品系的芽孢杆菌编码Bt毒素的cry基因已经转移到多种作物,包括玉米、棉花、水稻、马铃薯、番茄、大豆、和芸苔属植物,转移该种基因的目的是用来控制农业害虫。随着转基因植物增加,作用于非成熟阶段的南美斑潜蝇的Bt潜能逐渐被挖掘。因为三叶草斑潜蝇为非目标害虫,所以该虫对非转基因作物和转入Btcry1Ac基因作物造成的叶片损伤没有很大区别。考虑到由南美斑潜蝇造成的损伤,转基因的抗虫潜能可以取代杀虫剂应用于害虫管理策略中。Mekuria等从葫芦科的苦瓜分离出葫芦素烷糖苷和三萜系化合物,用这些化合物处理菜豆叶片,并观察这些产卵阻碍剂对三叶草斑潜蝇成虫的作用。他们还在辣椒中提取出叶绿醇和毛地黄黄酮[18]。另外,还要研究这些阻碍剂化合物中潜在成分在潜叶蝇综合治理中的作用。这些阻碍剂专门用于研究三叶草斑潜蝇,也可用于检测其他斑潜蝇,并用于将来的研究。有证据表明植物挥发化合物的特殊比率在寄主选择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1993年,我国三亚首次发现美洲斑潜蝇之后该虫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截止到我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该虫都有分布,并对瓜果蔬菜、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和花卉造成严重危害[19]。2012月在我国广东省中山市首次发现三叶草斑潜蝇。国家林业局之后又在海南、浙江等地发现该虫为害蔬菜和花卉。汪兴鉴[20]尉吉乾[21],对于江苏地区斑潜蝇的发生种类,调查结果显示,在以上最具为害性和危险性的四种斑潜蝇中只有美洲斑潜蝇和番茄斑潜蝇2种(陈丽芳,2000;龚伟荣,2002),而我们在江苏泰兴地区发现了三叶草斑潜蝇,之后又在江苏句容地区发现了三叶草斑潜蝇为害药芹[22]。

斑潜蝇某些品种,寄主范围广,对蔬菜和花卉植物危害程度大,且对农药的抗性强,斑潜蝇化学生态学理论研究在这20年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应用研究还需要加大力度,特别是利用斑潜蝇系统评估日益增长的转基因作物安全性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乃中.美洲斑潜蝇等,重要潜蝇的鉴别[J].昆虫知识,1999,36(4):222~226.

[2] 杨龙龙.对斑潜蝇属中检疫性害虫的研究[J].植物检疫,1995,9(1):1~5.

[3] 陈小琳,汪兴鉴.世界23种斑潜蝇害虫名录及分类鉴定[J].植物检疫,2000,14(5):266~271.

[4] WEi JN,Wang L,Zhu J,et al.Plants attract parasitic wasps to defend themselves against insect pests by releasing hexenol[J].Plos One,2007,2(9):852.

[5] Bruce TJA,Wadhams J,Woodcockcm.Insect host location:a volatile situation[J].Trends Plant Sci,2005(10):269~274.

[6] Parrella MP.1987.Biology of Liriomyza.Annu[J].Rev.Entomol,1987(32):201~224.

[7] Rauf A,Shepard B M,Johnson M W.Leafminers in vegetables,ornamental plants and weeds in Indonesia: surveys of host plants,species composition and parasitoids[J].Int.J.Pest Manag,2000(46):257~266.

[8] Hawthorne D J,Shapiro J A,Tingey W M,et al.Trichome-borne and artificially applied acylsugars of wild tomato deter feeding and oviposition of the leafminer Liriomyza trifolii[J].Entomol.Exp.Appl,1992(65):65~67.

[9] Dekebo A,Kashiwagi T,Tebayashi S I,et al.Nitrogenous ovipositional deterrents in the leaves of sweet pepper (Capsicum annuum) at the mature stage against the leafminer,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J].Biosci.Biotech.Biochem,2007(71):421~426.

[10] Mekuria D B,Kashiwagi T,Tebayashi S I,et al.Cucurbitane triterpenoid oviposition deterrent from Momordica charantia to the leafminer,Liriomyza trifolii[J].Biosci Biotech Biochem,2005(69):1706~1710.

[11] Awmack C S,Leather S R.2002.Host plant quality and fecundity in herbivorous insects[J].Annu Rev Entomol,2002(47):817~844.

[12] Facknath S,Lalljee B.Effect of soil-applied complex fertiliser on an insect-host plant relationship: Liriomyza trifolii on Solanum tuberosum.Entomol[J].Exp Appl,2005(115):67~77.

[13] Lanzoni A,Bazzocchi G G,Burgio G.Comparative life history of Liriomyza trifolii and Liriomyza huidobrensis (Diptera: Agromyzidae) on beans: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development[J].Environ Entomol,2002(31):797~803.

[14] Letourneau D K,Drinkwater L E,Shennan C.Effects of soil management on crop nitrogen and insect damage in organic vs conventional tomato fields[J].Agric Ecosyst Environ,1996(57):179~187.

[15] Minkenberg O,OttenhEim J.Effect of leaf nitrogen content of tomato plants on preference and performance of a leafmining fly[J].Oecologia,1990(83):291~298.

[16] Stout M J,Workman J,Duffey S S.Differential induction of tomato foliar protEIns by arthropod herbivores[J].J Chem Ecol,1994(20):75~79.

[17] Sharma H C,Pampapathy G.Influence of transgenic cotton on the relative abundance and damage by target and nontarget insect pests under different protection regimes in India[J].Crop Prot.2006(25):13~14.

[18] 康 乐.斑潜蝇的生态学与持续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9] 雷仲仁,王 音.美洲斑潜蝇.重要农林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学与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0] 汪兴鉴,黄顶成,李红梅,等.三叶草斑潜蝇的入侵、鉴定及在中国适生区分析[J].昆虫知识,2006,43(4):540~545.

[21] 尉吉乾,洪文英,谢国雄,等.杭州地区三叶草斑潜蝇发生情况的调查[J].浙江农业科学,2009(6):1 162~1 163.

[22] 陈丽芳,陈国庆,周福才.扬州地区蔬菜潜叶蝇发生规律的研究[J].江苏农业研究,1999,20(4):24.

篇11: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研究论文

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研究论文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主要通过CNKI中国知网网络服务平台,检索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同时,通过购买、查阅相关书籍、浏览相关网站,获得大量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资料。对其模式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经验,借鉴其精华,为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的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地考察、专家访谈法

对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进行实地考察,访问相关专家,针对实验课程中较易出现的问题,制订相应的考核明细目及赋分标准;印制成表,便于监考人员当场客观、公正评价。

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法对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资料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利用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对研究所得到的观点进行梳理整合,对目前国内高校基础实验考核过程进行逻辑分析。

二、高校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设计

要设计一门适合我校农学、林学、动医等6个学院19个专业,年均学生学习时数15万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与考核,首先要选定两个基础实验班为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对象。实验教学优化是化学实验课程考核的难点,基础化学实验的考核要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改革,更要以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为前提。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20年以来没有改变过。因此,开展适合我校发展,建立科学完善、非主观、不片面且易于操作的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迫在眉睫。通过我校基础化学实验模式的改革与完善,以期培养出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对我校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模式的改革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提高我校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

1.基础化学实验课考核方法的设计

建立由实验基本考核、实验过程考核、实验结果考核三大部分组成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及其权重比值,过程考核即每次实验任意指定4~5个学生为重点考察对象,以问答形式掌握学生预习情况。操作过程包括实验器材、试剂的选用,实验装置的装配,实验基本操作的步骤,观察实验现象,读取、记录实验数据,结束实验时对实验器具的清洁与复位等。教师要细致观察实验过程,及时客观地给予评定并体现在细目表上,一般每生有3~4次考察记录。

2.基础化学实验课成绩评价

基础化学实验I、II期期末考核分别设定为操作考核、口试考核,百分制评定,占总成绩的30%。实总成绩比例的30%、40%。做试验次数不够的要补做,实验报告书面总成绩未达60分的需重做。根据I学期期末总的分数,按十分制转换为A、B、C、D和E五个档次,A档最佳,E档为不合格。综合平时表现记录再适当调整,最后给出学生每学期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成绩并存档,且每班每学年固定不到5%的学生不及格,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结论

通过对我校农学、林学、动医等6个学院19个专业,年均学生学习时数15万开设的这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考核改革试点,发现在实验教与学的过程中,尽管实验能力与个性品质考核指标难以量化,但在上述的实验考核模式和赋分方法中,激发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思考实验现象,养成动手做实验的习惯,使基础化学实验课教学改革走上行之有效的道路。该实验考核模式让学生越来越重视做实验,从被动做实验变成了主动做实验,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信心,养成做实验的好习惯。与此同时,该基础化学实验课考核由始而终,全面客观地存在于实验教学过程的始末,各环节紧密相扣,让学生关注每一次考核成绩。该实验考核评价体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部分学院考核方式较难实施,教师与学生配合力度不够等缺点。在今后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还应着重细化、量化考核指标,让学生真正成为实验的主导者,教师则为其引导者。针对该考核模式,教师应及时对考核评价模式进行分析,总结经验与不足,不断完善基础实验考核的评价体系。以便将该评价体系推广至全校乃至全国高校基础化学实验及其他相关的实验课程考核体系中,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新一代综合性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12:对对化学教育和科学素养的研究论文

对对化学教育和科学素养的研究论文

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化学这门科学的发展。反之,化学的发展也对整个科技领域起到了很强的推动作用。在越来越注重人才的今天,化学教育业得到了广阔的发展动力与发展空间,但是,在这种形式下,回顾我国化学教育业的发展历程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少走弯路、错路,最大程度的发展我国的化学教育。

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化学的发展几乎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因此化学教育的发展也是很缓慢甚至没有发展的。在近代时期的发展,西方化学逐步地渗透到中国,为我国化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近代中国由于战乱的原因一直处在风雨飘摇的状态之中,化学教育的发展大幅减缓。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化学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取得了巨大进步。

从这几十年的化学发展史来看,可以看出化学是门实验科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开拓创新,结合时代特点,有计划的研究与发展。大家都知道化学是从初中开始的,初中的化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入门,是初中阶段比较重要的.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于新课标的实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学会”这一教学目标已不再适应现今的化学教学,因此,教学者在教学时还要注意改善课堂,适应新课改,让初中化学从“学会”真正转化为“会学”,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者的指引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这是化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有科学素养的提高才能最终带来化学教育的进步繁荣发展。

化学科学知识,化学科学态度,化学科学能力,化学科学方法,化学科学品质共同组成了化学科学素质。化学教育与科学素养有着血与肉的密切联系。在化学学科的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科学素养为基本点,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质,以期最终带动化学真正稳定>文秘站:<持续的发展。

一、进行教学方法的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学习的科学品质

在化学教学中,单凭观察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科学素质,老师应该逐渐引导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积累和经验来获得对化学的体验和感受。老师应该带领着学生们一1起去观察、去探索,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的环节中去,将验证性实验转化成探索性实验。比如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就应该在课堂以及实验课让学生亲自试验去分析,去主动探究。

通过像以上这样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利用以往储备的知识解决遇到的新困扰,这样便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探索的能力和自操作的能力,从根本上培养学生们主动探究学习的科学品质。

二、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可以让学生们明白化学是一门“有用”的学科,进而可以促进学生们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老师在进行知识的讲解和运用时,要注意联系身边的日常生活。从身边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化学现象和化学知识,然后在与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努力的运用化学的技能和化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现象,从而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益处和化学的神奇魅力。比如:以前古代迷信的鬼火就是磷自燃的化学现象。通过一些有趣的化学故事和实验可以增强化学知识和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

三、积极营造问题情境,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们“辩证统一”的科学观点。

化学的研究对象――物质,永远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世界的物质性以及物质的运动性、永恒性,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通过揭示物质运动变化的本质,让学生们确信,世界上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比如说:物质、物质的溶解、物质的扩散这三种物态的变化揭示出了分

子的运动。通过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学习,揭示了物质是在相互联系中发生的变化。通过臭氧和氧气,过氧化钠和氧化钠等物质的对比,揭示出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教授学生们以原有的知识点为基本,通过多方面的挖掘和延伸,从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分析和创新,从而达到知识的掌握和升华。比如说,在学习化学元素周期表时,可以指导学生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总结和归纳出不同物质的性质、结构以及本质规律,最后在与其他的化学元素进行对比,从而更加深入的掌握不同元素的不同性质。

四、进一步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众所周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基本上所有物质的性质、结构、组成都需要实验来证明。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抓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们提高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收获化学知识的技能和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尤其是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异常的现象发生。老师更要抓住机会,指导学生们不断的进行研究和索,最终培养学生们的优秀品质。比若说在研究浓硫酸的性质这一节课时,理论上浓硫酸与铜发生化学反应会产生蓝色的硫酸铜液体和刺鼻性气体的产生。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很多学生都会看到试管中产生了黑色的物质,那么在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迷信课本和权威。然后,在继续带领学生们探讨和研究黑色的物体到底是什么,以及怎样产生的。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根据化学学科的固有特点,从四个大的方面:积极营造问题情境,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们“辩证统一”的科学观点;进一步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教学方法的传授和指导,培养学生们主动探究学习的科学品质;加强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培养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详细提出了如何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篇13:我国化学计量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我国化学计量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论文

1 背景概述

近年来国际贸易一体化速度加快,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对计量技术的依赖程度不断加强,许多国家对原来的以化学部门为主计量机构进行了调整和加强,国家的计量部门因此有了更加明确的责任与义务,并通过这种措施不断满足社会发展对计量部门产生的新的要求。首先以美国为例,他要求自己国内的技术研究院和国家标准从研基、标准的传统单位演变成为一个需要负责技术开发的技术管理机构,在保障实验室传统的功能的基础上增强了工业的竞争力,从事化学计量研究的实验室增加了生物技术、过程测量、标准和质量保障技术等研究内容,明确了其为化学测量提供基础的目标,以达到增强生产力和竞争力的目标,其次日本在计量领域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加,并不断对其测量机构的结构进行重组,日本成立了计量研究院,化学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也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拓展,也被也使用了更为先进的电感祸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

当代社会无论是科研,生产还是我们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化学测量技术,化学测量的准确性往往会直接影响政策、法规、技术的正确性和准确性,所以,研究化学测量技术保障其精确性不仅仅是化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法律、经济息息相关的重要因子。

2 国内目前分析测试技术的发展情况

毋庸置疑,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我国的化学计量测试技术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研究出了很多新型的测量仪器,如:电感祸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它多用于对超痕量元素进行分析,发射高分辨扫描电子显微镜,它多用于对材料的微观粒子结构及微波粒子场进行测量。借助于这些仪器来进行化学分析计量,并对标准物质进行定量不仅简单易操作而且在精确度上有一定的保障。新形势下化学计量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问题,主要面临的挑战包括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入世对计量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对计量的挑战,国际化学计量发展形势的.挑战。

3 对我国目前化学计量发展动态展望

对于化学成分研究目前我国已经取得显着的新成果,主要包括化学成分的量基和标准以及化学溯源测量体系三个方面。对于国家有证标准物质的数量和准确度上我国均处于领先水平,并建立了以有机、无机以及气体分量三个分量基准。在我们研究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积极与国际上其他国家进行对比,比如,在两次参加CCQM组织的元素含量同位素素稀释质谱法定值的对比,并且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目前我国负责CCQLV拟建的五个基准方法中的两个,这两个工作组包括库伦发和凝固点下降法两个工作组,并在研究中创造了一定的价值。但是在取得成果的同时,我国也在某些领域面临着发展问题,比如在极限量领域的超痕量元素成分的定值研究技术等方面还处于基础阶段,离子体质谱法痕量成分定值技术里面比较典型的是电感祸合目前已经被证实是比较有效的痕量元素成分标准物质定值技术,他的应用已经相对比较广泛,但我国对此项技术的应用只是在地址、环境领域进行了初步的尝试。

分析测试仪器的使用标准我国的法律一般对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近几年,我国引进了很多国外的先进仪器,由于我国的技术限制,这些设备的使用标准往往按照仪器厂提供的的方法进行校准,使用的标准物通常是内部的标准物或者没有标识的样品,无法对它们的量进行研究,所以,我们常常要通过对相应的鉴定标准的研究,才能保障仪器的精确性。

我国化学计量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

3.1加强对化学计量的基础研究工作

建立并完善对化学成分量、化学工程量以及物理化学量的国家计量及标准体系。

对潜在的潜在成分量基、标准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注重对基准物质和基准装置的研究,通过建立基以及化学成分量基准,不断完善化学计量基准体系。

3.2加强对标准物质共性的研究

化学计量的准确度是由我们所掌握的测量技术决定的,同时测量技术的好坏是能否进行标准物质研究的关键因素。测量技术是进行高准确度测量技术,高新领域测量技术以及痕量成分测试研究的基础。

目前标准物质被逐渐应用于刚刚兴起的生物工程,痕量与超痕量领域,并大有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开展研究时,往往需要针对各类物质的特殊性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挖掘,才能保障各类标准的制备技术和稳定性保障技术,举例说明,就生化以及临床标准物质而言,它们大部分带有活性,并且稳定性很差,而痕量与超痕量的标准物质则往往具有含量低,易污染,易吸附不稳定等特点。

3.3统一全国的化学计量标准

建立统一的化学计量体系以及量值的传递标准,力求使全国的化学测量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以便进行对比,不断提高我国化学计量在国际计量领域的地位。

参考文献:

[1]李云巧。发展化学计量的几点设想[J].中国计量, 2002,(4) .

[2]韩永志。标准物质讲座(第三讲)国外标准物质的现状[J].化学分析计量, 2001,(1) .

[3]于亚东 吴方迪 倪晓丽。我国化学计量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展望[J].中国计量, 2003,(4) .

篇14:化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

化学实验教学探讨论文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教师观念的陈旧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我们长期徘徊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应试教育的怪圈里,直到现在还有部分教师把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课作为讲读课来上,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索性、开放性的实验课,有悖于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要求。

因此,作为教师,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树立创新的观念,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保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和创新精神,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让学生由教的对象变为学的主体、创新的主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创新意识是指在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在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变色、沉淀、产生气体和状态的改变等有趣的实验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魔幻的学科,进而激励他们去求知、去探索、去创新。

随着化学学习的发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不再满足于观察演示实验,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动手做一做,自己去探索化学知识。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设学生实验,把化学变化显现出来,实验的成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化学实验探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兴趣上升到更高层次。

另外,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进行扩展和深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氧气的物理性质时,氧气在101千帕时,温度降到-183℃时,得到的液氧是一种淡蓝色的液体,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看到过液氧。在教学中可以制作电脑多媒体把液氧展示给学生,并将一朵鲜花放到液氧中,过一会儿把它取出,发现鲜花颜色没有发生变化,而花瓣却像玻璃一样脆,这不仅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将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活跃学生的实验思维

1.尊重学生的个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学生得到了尊重,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这才可能有创新和超越。首先,教师必须发挥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其次,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育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

2.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笔者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增加探究性实验

教育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再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预先安排,学生只好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探索欲望,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选取具有灵活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再引导学生精心收敛思维,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从而激活创造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例如,讲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分成几组,观察生锈的铁钉,让同学们讨论后猜想铁钉为什么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根据讨论进行实验设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情况,观察十天,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对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的探究,看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止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

4.重视实验观察

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本身。教师对每一次演示实验都应制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基础,预见到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缺陷,精心策划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变简单的'实验“观看”过程为实验“观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打好创新的基础。例如,镁带燃烧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这一本质特征,所以,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反应前镁条的颜色、状态及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从而得出生成物是一种不同于原物质的新物质,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正确结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观看”镁带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这一明显但粗浅的实验现象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总之,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说、去练、去做,让化学实验课堂成为学生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舞台。化学实验的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使新课程条件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2]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

摘要: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才能使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篇15:化学实验论文

摘要:绿色化学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对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重新审视和改革高校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实验计划及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还应优化教学结构,树立新型的绿色化学教学理念。

关键词:高校;化学实验;绿色化学

1绿色化学的含义

绿色化学又被称为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寻找的二次循环利用的无毒害原材料,最大程度上减少污染资源,以便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绿色化学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第一,减量即省资源、少污染,减少三废的产生与排放。第二,拒用即不使用一些无法替代、污染性较强的药品原料,进而有效杜绝污染。第三,循环利用,如催化剂、载体,利用一些可循环的资源。第四,回收即回收未反应的试剂、非反应试剂、副产物,助溶剂等。可见,绿色化学主要就是强调利用一些可循环的资源,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高校化学实验中绿色化学探究途径

2.1渗透绿色化学理念,优化教学结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绿色化学对化学教学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理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鉴于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并加强绿色环保意识的教育,把保护环境知识一点一点有效地渗透于整个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应有意识地把本地区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放在教学内容中,如化工厂氯气的外溢,不仅会造成人呼吸困难,而且还会使蔬菜枯萎,损害人体健康。

基于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环境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并通过多种教学途径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同时还应该把不经过处理的废水、废气对人们造成的危害,及不合理处理可能会导致的安全事故告知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回收、做好相应处理工作的重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习惯。此外,教师还应多增设一些实验后废气物无害化处理的教学环节,多引导学生妥善处理、回收实验废弃物,进行废物利用。例如,化学实验教学中回收的废酸(硫酸、盐酸)用来冲洗厕所,这样既能提升试剂的利用率、减少实验污染,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废气材料变成宝贝,实现绿色化学教学目标。

2.2安排绿色化教学内容

要想实现绿色化学实验,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是从源头制止化学污染的生成。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的载体。所以,为实现绿色化教学,教师应尽量挑选一些能够反映绿色教学内容的教材,如果教材中没有特别介绍绿色化学教学内容,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将实验内容整体化。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忽视实验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为改善高校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教师应及时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取合适有效的实验题目,其内容应该围绕基本原理、实验操作开设大小型的污染实验,如气体摩尔质量的测定、醋酸标准解离常数和解离度的测定,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物。

2.3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仿真实验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真实反映化学现象,还会消耗大量的药品和水资源,尤其是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多媒体技术是新课程理念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还可以模拟化学仿真实验,减少药品的损耗,实现安全、方便、快捷且污染的目的。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实验过程更加清晰地呈现给学生,再结合理论知识的讲授,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多媒体技术对开展绿色化学教学活动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理应得到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支持与重视,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将绿色化学教育融入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我校生物化工、食品工程、制药工程、纺织工程专业大学一年级新生开设的基础实验课,是学生检验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知识、获得和累积化学经验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将环保意识、环境化学知识与实验教学联系起来,在实验室进行环保、安全和节能减排教育,加强化学实验废弃物处理技术教育,使学生了解常见的环境污染治理方法及防范措施,实验过程中做到规范操作,节省药品及试剂用量,减少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2.5采用模拟化学仿真实验

传统的分析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需要使用一些有毒、有害的化学试剂,这些实验有可能会排放有毒的废弃物(毒气、毒水、毒渣)污染实验环境,并给师生身体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对于这些毒性大、危险性大、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可以通过模拟化学仿真实验进行实验教学。模拟化学仿真实验既让学生学习了实验方法,又使这些有毒、危险、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变成了绿色化实验,对保护自然资源、缓解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等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是减少实验室废弃物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最佳途径。

它是化学实验绿色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化学实验摆脱实物教育的一场革命。将绿色化学渗透到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达到提升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的,还可以实现节约试剂、减少污染、零排放的目标。

2.6采用微型实验

对于危险、有毒、昂贵、污染的化学实验,微型实验尤其重要。微型实验可实现实验器材微型化、实验药品微量化及点滴化,从源头上显著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杜绝实验过程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达到绿色环保的要求,提升了实验的安全性,减少试剂药品用量,降低了实验成本,显著减少了有毒、污染物质的排放,改善了实验环境条件,极大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微量实验既有利于实现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又有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2.7妥善处理三废,达到绿色排放

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废液(如盐酸、硫酸、硝酸、磷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酸、碱废液)和废渣(如固体产物、剩余的固体原料、破碎的玻璃仪器、废纸等固体废弃物)。实验室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如处理不及时、不合理,将影响实验室人员、居民的身体健康与环境。若将酸、碱废液直接倒入水槽,会腐蚀、损坏排水管道。若将重金属废液直接排入水体,不但是一种浪费,还会污染实验室周边水体,且重金属一般不能被微生物所分解,甚至某些重金属能通过微生物作用产生毒性更大的金属有机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最终进入人体。

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三废一旦产生,应及时处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毒废气,学生可以通过自制的除尾气装置进行处理。对于有些不好处理的三废,应由实验管理工作人员按照三废处理标准严格进行处理。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用绿色化学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从准备实验到操作实验,最后结束实验都要做到绿色化,从源头抓起,从源头阻止污染,让传统化学实验成为更清洁、无害的绿色化学实验。

参考文献:

[1]王瑾.绿色化学工艺的开发与应用[J].贵州化工.2016,(32):22-25.

[2]徐汉生.传统化学工艺的绿色化技术革新[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6,(24):1-4.

[3]唐嘉,刘俊红.试论传统化学工艺的绿色化技术革新[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6,(33):48.

[4]刘超.谈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渗透[J].泰山学院学报,2016,(03):12-14.

[5]谢年明.浅论绿色化学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6,(08):224-225.

篇16:化学实验论文

摘要: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众多学院大学基础课程中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之一,如何能够更好的教授学生相关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和实验设计方法,是当下实验教学改革中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改革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很多专业如化工、材料等学生大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加深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必要环节。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融合为一体,在降低教学学时、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对于教师的考验也更加严格。教师必须在较少的学时中清晰、明确的讲授更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保证教学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因此,对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不仅分析了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同时也提出了有效的改革措施。

1传统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主要采取老师讲授知识时长较长、与学生互动少的教学方式。同时,传统的教学中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包括一些冗长的验证和复杂的说明等内容,容易造成学生提不起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此外,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的展示自我和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较少,学生在课堂中不能有效的提升化学实验方面的动手能力。对于规范的实验基本操作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由老师来讲授或演示,但是这些偏向于实践操作的技能,更加需要学生在不断自己操作中改善和加深记忆。其次,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这门课的特殊性,有些教师课堂内容可能会出现两者知识不融合,联系不紧密等现象,造成学生对该门课程理解不深刻,阻碍了学生对于无机和分析化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

同时,有很多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堂上的实验设计限定较多,有些仅为了实验技能的训练而安排,缺乏多元化,同时不能对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独立思考方面的能力进行很好的培养。最后,由于这门课程是为了向同学讲授如何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和一些常见的实验操作。但是很多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较多,导致老师演示操作很多同学看不到或看不清,导致很多同学对于知识的获取并不全面。[1]当然,有些同学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态度不够端正,在学习该课程前不进行认真的课前预习,对于课堂上要讲授的基础知识和要点没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导致课堂上跟不上教学进度。在记录实验数据时,头脑不清晰,且态度不严谨,不能很好的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可靠性。[2]

2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量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教学方式的需求也要求越来越多元化。而传统的方式单一、内容固化的教学方式已经显然不能满足现今处于信息社会的学生的需求了。同时,为了响应我国高等学校化学专业对于本科教学的要求,课时在逐渐减少,但是讲授的内容和质量不能减少和降低。因此,我们必须思考如何能更好的呈现课堂内容,如何能更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提升学生积极性,如何能更好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何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等问题。因此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趣味,加强实验绿色性,加强教学内容基础性是非常必要的。[3]

3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的措施

3.1增加教学中实验的设计性

为了加强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中两者的联系,同时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创新能力,应该增加实验课程中实验的种类。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讲授之外,还需要对学生综合和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加以重视。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评估时,也应该重视实验设计和独立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

3.2提升实验的绿色化

由于课堂实验的多元化,使得课堂中使用的试剂种类繁多,且化学实验中使用的试剂大多不仅对人体有害,而且会污染环境。而很多初学化学知识的大学生对于这些试剂的危害认知不清,使用过后的废液会随手丢到下水道中,严重危害环境。因此,在教学中要对学生环保意识和对于试剂的危害性加以强调。同时,在设计实验时,提倡使用低毒性的试剂来代替剧毒试剂,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同时减少实验产生的有害废弃物。

3.3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赖于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积极性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课堂上被要求重复老师的操作,极大地局限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教师必须反思自我的教学方式是否枯燥乏味,应该更多的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教学的趣味性以引导学生对于知识更加深入的思考。此外,还需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数据记录更加严格监督,以保证学生实验操作的安全性以及对于保证数据真实性意识的培养。

4结语

在新的世纪,面对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学生需求的多样化,教师必须在不断完善自身对于基础知识理解的完善和深刻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调整交些内容,突破自身局限,对更加有效和有趣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同时还要不断在教学中学会反思自我,努力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出具有更好实验操作能力和更强自足创新能力的学生,为我国不断输出综合素质更高的高水平人才。

参考文献:

[1]肖雪春,王毓德.材料类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14(1):153-157.

[2]柳娜,薛冰,郭登峰,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0(25):130-131.

[3]王丽红,朱团.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15):158-158.

篇17:化学论文ppt

化学论文ppt

理科化学论文的ppt也可以很丰富,来个漂亮的背景衬托你的化学论文ppt。

化学论文ppt

篇18:浅谈化学阅读论文

浅谈化学阅读论文

初三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阶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显得特别重要。阅读能力是自学能力的基础,因此指导学生阅读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阅读”的意义

目前,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阅读方面的问题有:

①认为阅读是语文或英语的事情,化学属于理科,只需要解题能力,不需要阅读能力。

②化学教材没有阅读的必要,只是查找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或溶解度的工具书。

③做化学题不仔细阅读题目背景资料,只是捉住题目的只言片语就急于作答,往往掉入出题者挖好的“陷阱”中。

④有人希望通过读理科摆脱大段文字的题目,因此一见主观题就心烦,难以辨清题给的量间的关系。

以上这四点是学生学习化学时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误区。正因为如此,学生很少得到有关化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长期以往导致学生阅读能力的逐渐弱化。但是新课标需要学生自主学习,这离不开学生的阅读能力;近几年的中考中,化学探究题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类题目考的内容往往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因此学生能否准确读懂题意,根据题给资料正确解答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化学阅读”的策略

化学教科书既是教本也是学本,为了将课本还给学生,防止学生在阅读中有时出现无序和盲目的现象,教师需要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

1.预习环节的阅读。

①了解标题。首先看清课题名称,这是全课的主题词,是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学生阅读中始终要抓住的线索,可以帮助学生较快弄懂教材的意思或知识框架。比如,《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它暗示的是整个课题在探究二氧化碳气体是如何制取的,需要什么反应物,使用的是哪套反应发生装置,需不需要分离出产物,产物有什么性质,该如何收集等等。

②细读全文。在阅读教材正文内容时,心中需装着课题名称以及根据课题名称结合脑海中已经浮现的`问题,在正文中一一找寻答案。例如,二氧化碳是通过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得到的,由于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可使用简易装置,产物中除了二氧化碳是气态,其他都不是,因此不需要分离,产物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③归纳总结。学习过程需要脑、手、眼并用,在阅读完全文后,要及时总结自己阅读完的领悟要点或提炼出的学习提纲。如果学生列出的提纲和后来教师上课时的提纲类似,这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成就感。总结的方式因人而异,可以有列点总结、表格总结、知识网总结等。但是预习的效果是因人而异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预习时完成得这么完整和出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

2.教学环节的阅读。

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往往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后进行阅读,或是根据观察实验现象后阅读。这两种阅读一般运用分段式阅读的形式,即阅读一个或几个重点的相关段落,虽然在形式上有些被动,但阅读的目的明确,从学生心理上看,既有外在的压力(教师的指令)又有内在的动力(解难析疑的求知欲)。阅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对重点内容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全面正确理解概念、规律的实质。课堂上阅读可遵循以下原则:

①同步性原则。即学生的阅读指向及速度与教师的要求同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可适当巡视指导,避免个别学生借此偷懒。

②目的性原则。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要求,带着问题阅读,否则,学生就可能在阅读时迷失方向。所以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开始前,将导向性问题说清楚。

③循序渐进原则。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的是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教师的导向性问题应逐步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水平,避免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吓倒,或者是造成学生的思维水平停滞不前这两种极端。

④结论性原则。通过阅读后学生得出初步结论,在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需要明确给出一个确切的科学结论,这个结论可能是教材中呈现出来的,也可能是教师自行总结的结论。如果没有正确的结论,阅读就成了无果之花。

3.训练环节的阅读。

针对近几年中考题出现的资料阅读题,有不少该类型的模拟题,教师可以将这类题型作为练习或测试题让学生接触和评价自己的完成情况。教师在分析解题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学生这方面的意识:题目的具体内容是我们未曾学过的,但只要仔细阅读,再运用已学的化学技能技巧就可以解题,但阅读是基础,是关键。例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氯元素(Cl)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氯分子是双原子分子,在通常情况下为黄绿色气体。

材料2.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右图,在化学反应中

易得到1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氯气化

学性质很活泼,具有较强的氧化性,能与多种金属

和非金属直接化合,还能与水、碱等化合物反应。

材料3.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可以叫做燃烧,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HCl)。

①氯气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氯原子核外电子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请总结氯气的有关性质:⑴物理性质__________;

⑵化学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写出材料3中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

分析:

①氯气是初中生还没掌握的知识,但是学生知道化学式的书写需要两要素:一是元素符号,二是分子中原子的个数,回到材料1中找到信息“Cl”和“双原子分子”,便可作答;而原子核外电子数可从结构示意图上读出,读懂图也需要一定的阅读能力。

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是学生已知的两个概念,而氯气的物理性质仍然是未知的知识,回到材料中去找,材料1中的“黄绿色气体”就是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来自于材料2中的“活泼、较强的氧化性、能与多种金属和非金属直接化合,还能与水、碱等化合物反应”。

③化学方程式的一种考查方式就是根据情景写出化学方程式,现在学生可根据“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HCl)”

写出化学方程式:H2+Cl22HCl。

学生在完成这类题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静下心来读懂题意的重要性,这样会促使他们平时在阅读方面进行锻炼和提高,纠正他们之前认为阅读不重要的错误认识。

综上所述,重视初三学生在化学学习上的阅读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培养了他们的解题思维能力。

篇19:化学教育论文

化学教育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而基础化学教育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是化学教育的初级阶段。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摘要:在我国应试教育制度下,高考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作为高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化学教学工作备受重视。

如何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高中化学教师致力研究的问题。

本文简单介绍了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化学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一门学科,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高中化学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又要不断加强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化学知识,应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

所以,新时期国家实行的教育制度改革,对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现状

(一)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教师和学生背负着十分沉重的升学压力,现实压力迫使高中教师不得不遵循传统教学模式,即保持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

传统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潜力的开发,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能实现化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法在课堂教学上取得进展。

(二)教学方案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心理

面对近期的升学考试压力和以后的就业压力,许多教师与家长的关注点在考试成绩上。

因此,双方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化学知识。

这会造成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失去兴趣,甚至会导致学生厌学。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很有可能事倍功半,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也不能在学习成绩上取得明显进步,更无法提升高中生的科学素养。

二、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化学教师应该结合课堂上要讲的知识,以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为参考要素,对化学课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整合。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引入化学教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思考,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所以教师应该不断采用引导的办法,让学生进行自我思考,促进高中化学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引导学生进行兴趣学习,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趣味性教学与实用性教学相统一,既可以促使学生对化学课产生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对化学学科产生清晰的认识。

例如,氢氧燃料电池,具有高能、轻便、无污染等多方面优势,在航天技术上被广泛使用,为航天事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中就能找到相应内容。

与此同时,要积极营造一个快乐、和谐的课堂环境。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联系学习问题,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教学工作当中,化学教师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表扬学生,指出缺点时也要尽量含蓄、委婉。

(三)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进行成果检验,并适时作出教学调整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检验教学成果,了解学生对教授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实际情况,找到不足之处,不断对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进行合理调整,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环节,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寻找可行性办法帮助学生有效克服学习困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效率,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四)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设计,推进课堂教学的优化

课堂教学设计即备课,对课堂教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做好备课工作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

对此,教师可以整合信息资源,通力合作完善教学设计,高中化学组可以集体备课,这样能够深入领悟课标,对教材理解透彻。

大家集思广益,可以制定与实际情况契合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进行合理把握,从而找到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合作共赢实现促进教学水平提高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利于教师完善教学设计,进而优化课堂教学。

(五)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高中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差异性教学。

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问题特征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对已学知识在认知结构上有偏差,另一方面是在化学新内容的学习上有障碍。

所以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做课程设计。

总之,在我国高中化学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进行合理创新优化课堂教学是必由之路。

利用引导式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完善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积极性,使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科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志飞.新时期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对策探析[J].东方教育,2015,(8).

[2]熊娣菊.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途径探索[J].新校园,2015,(3).

[3]刘良均.简论怎样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5).

藏族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要]藏族学生由于其平常生活的环境、文化背景与汉族学生不同,使得藏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上有着诸多的特殊性。

对于化学这类理科的学习,大部分藏族学生感到难度较大。

所以,我们要立足于藏族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的困难与问题,结合新课程改革方向提出一些能够增强藏族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藏族学生化学学习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化学教学;学习兴趣

由于受到藏民族语言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背景的特殊性,藏族学生在学习和应用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在遇到抽象、难记忆、难理解的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厌烦、厌学的心理。

针对这一问题,提高藏族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则尤为重要。

因此,如何提高藏族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当中的兴趣是我们要探讨的重点。

一、藏族学生化学学习现状

理科是藏族学生的弱势学科,何况化学学科是在九年级才开设的,面临中考复习压力,时间紧,任务重,以至于在化学教学当中,教师多以“灌输”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

再加上其他诸如文化背景、语言、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与学生往往不能够打成一片,导致交流上的困难。

学生往往还没有开始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

二、培养藏族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共同成长、愉悦课堂等新的`教学方法。

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笔者认为,应该结合新课改的理念,从课程改革出发,从培养学生能力、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等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此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和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1.联系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化学是比较抽象的,在单纯的化学学习当中学生会认为自己学的东西除了考试之外再没有其他用处了,加之藏族学生对于理科学习本身就存在畏难情绪,其学习的心理障碍会不断加大,最终导致厌学。

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结合所在地的生活实情,多举实例,让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例如,对于藏区的偏远地区来说,沼气是当地的主要能源。

所以,我们可以在教授甲烷知识的过程中,结合沼气产生、沼气用于燃烧发电等的化学原理,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是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让他们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离我们并不遥远。

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时就有了目标和动力。

2.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有信心学习化学藏族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对那些认识的和不认识的物质的化学变化是很感兴趣的,但是这种兴趣是短暂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的兴趣就会明显地分化。

化学教学论文下载

化学教学的新课导入策略研究论文

化学教学论文:轻轻松松学化学

化学教学反思论文

化学实验小论文

高等环境化学课程教学与硕士论文相结合的研究论文

高三的化学复习的论文

化学生态课堂教学研究论文

关于化学实验教学研究的论文

高职绿色化学教育论文

《化学研究论文范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化学研究论文范文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