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间故事
“书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山东民间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山东民间故事,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山东民间故事
古时候有个书生王汉喜,因家境贫寒,大年除夕,奉母命到未来的岳父家借年去。汉喜来到岳父家院内,看到上房全家正欢度新年,深感自己处境寒酸,正自惭形秽,徘徊不前,突闻有人走来,无处可躲,慌忙中误入未婚妻爱姐闺房回避。
恰巧来人正是爱姐和陪她一同回到闺房安歇的嫂子。爱姐回到闺房,因思念贫困中的未婚夫,不免闷闷不乐,善良的嫂子对爱姐这种处境深表同情和关怀,她想尽办法使爱姐愉快,并答应愿意成全小姑的婚事。善于体贴人的嫂子,怕小姑大年除夕一人孤单,意欲陪同小姑入寝。
此时躲避在暗处的汉喜暗暗着急,幸亏爱姐婉言拒绝嫂子的好意,才解脱了汉喜一场虚惊。爱姐送嫂子出门,汉喜本想乘机溜走,不料爱姐很快转回房内,汉喜只好重又隐身暗处。爱姐回到屋内,面对银灯怀念起未婚夫,无限幽怨袭上心头。正当爱姐独自哭诉自己的心事,却感动了隐身暗处的汉喜,他不自觉地从暗中走出。
爱姐听到另有哭泣,大吃一惊,惊魂稍定,才认出这人正是自己所思念的未婚夫。爱姐问明汉喜来意,知道他是来借年的,便欣然把年货和银子赠给汉喜。汉喜得到这些东西早已心满意足,同时天色已晚,便要告辞。但爱姐却执意要汉喜喝辞岁酒。不想二人正喝辞岁酒互谈终身大事时,嫂子在窗外早已看清室内情景。嫂子有意戏弄二人,便在窗外喊爱姐起来下饺子。
屋内二人立即惊作一团,手足无措,汉喜无奈,只好藏进衣橱内。其实善良的嫂子早已有意成全二人,她明知汉喜藏在屋内,爱姐却故作正经死不承认,嫂子只好打开衣橱将汉喜拉出。爱姐和汉喜在嫂子戏弄之下,窘态百出,无地自容。最后,这一对思念已久的未婚夫妻,终于在嫂子的关怀和支持下,结成百年之好。
篇2:山东民间故事
传说五莲山的名胜都是何仙姑留下的。说起这事,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呢。
古时候的一天,何仙姑正从五莲山上空经过,忽听一女子在山下啼哭,何仙姑忙降下云头,来到这女子跟前询问根由。那女子哭着说:“我是天河边的织女,每年得自己采桑养蚕,然后抽丝织锦。如今正是蚕吃老食的时候,可天河边桑叶都采净了,要是不喂上足够的桑叶,蚕就不能作茧,我的辛苦就要落空。还要受到王母娘娘的惩罚。听说这山东方的天竺峰上有桑,枝繁叶茂,我就奔来采摘,不料洪水泛滥,这儿被淹没,天竺峰凌空矗立,就是能上去也没法站立,桑叶根本无法采摘,眼看竹篮打水一场空,又急又愁,万般无奈。”边说边啼哭起来。
何仙姑听后,嘻嘻一笑,拉起织女的手,从山涧穿过,登上梳妆台,一指漱玉泉说:“漱玉泉做盆,你快洗去脸上的泪痕,泉水做明镜,梳理好你被风吹乱的头发,我帮你采桑叶!”
织女梳洗完,又跑到樱桃涧摘来了一些樱桃,恭恭敬敬地放在何仙姑面前。何仙姑吃了几个樱桃,然后摘下手中一片荷叶,吹了一口仙气。荷叶立时变作一只能容 、二十人的莲叶舟,何仙姑让织女上了莲叶舟,拿起另一片荷叶,朝莲叶舟轻轻一扇,那莲叶舟便轻轻地朝天竺峰漂去。
织女欢喜得心花怒放,手舞足蹈,双手飞快地采摘起桑叶来。何仙姑坐在梳妆台上,一面吃着樱桃,一面唱着仙歌。歌声悠扬,飘飘悠悠,令人陶醉。她的歌声,引来了虫鱼禽兽。一只大龟爬来,一只青蛙跳上山尖,白鹿从洞中轻轻地走出,老虎听得入了迷,凤凰闻声飞来落下,白鹤低头洗耳恭听……虫鱼禽兽,一时如痴如醉。
勤劳的织女左右开弓,不大一会儿,就采了满满一船桑叶。她高兴地驾船回到了何仙姑身边。何仙姑见织女的篮子盛不下这么多桑叶,就又摘下一片荷叶,吹了一口仙气,立刻变成一只花篮,帮助织女把满船的桑叶,连她的篮子都装了进去,然后又拿起一片荷叶,一扇,织女便飘飘上了天。
这时,只听一声鸡叫,老虎一听雄鸡打扰了这美景,就示威地仰头叫了一声,顿时,天地间回响,洪水波涛滚滚。
何仙姑觉得雄鸡、猛虎太放肆无礼,就顺手拿起她的莲花,飞向天空,回头用食指向山间点了三点,于是虫鱼禽兽,吃剩的水果,全部化作巨石。不想慌忙间,她手中的莲花遗漏了一叶一花一个骨朵,于是便化作了现在的荷叶棚、五莲峰、莲花峰。
篇3:山东民间故事
山东河发源于牙山北麓,经亭口入白洋河。山东河长不是太长,五六十华里,宽也不是太宽,到中下游最阔处也不足百米。就是这样一条河,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山东河。为什么叫“山东河”?沿河考察,两岸几乎没有高山,如果说牙山高,可河在牙山的西北,也不是东。所以,只能解释为“山东省的河”。一条普通的河,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大”的名字?想来与河里的“二龙戏珠”有很大关系。
“二龙戏珠”位于亭口北三四里的山东河徐村段。龙分公母。公龙位于河东岸,从东南面蜿蜒而来,到了河边则幻化成一道嶙峋起伏的山脊,龙头部位为一处悬崖,高约十丈,龙头顶上有一巨大的石头突兀而起,为一龙角。原来是有两只角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战山河”的时候,一只龙角被人用炮锤砸掉,一起被砸掉的还有河中央的石珠子。当年参加战山河的人说,一锤子下去,龙角变成了一块块个头不大的小碎石子,原本是准备砸了垒河堤的,一看这个样子,便停了下来。据村里的人说,当年参与砸龙头和龙珠的人,不是被打瞎了眼就是打断了腿,就是没受伤的,也没有大寿命。虽说有点迷信,可却是事实,看来的确是有点神奇。龙头的两面各有一个巨大的石坑,每到雨后,石坑里水汪汪的,就像龙的两只大眼。从龙头向后,奇形怪状的山石布满山脊,其间有一处老虎洞,不是太深,洞内石头的花纹还真如虎皮的样子,一道一道的,边上还有一山石酷似一把椅子,人称老虎椅子。快到山顶时,石头则被一片片苍松翠柏所替代,随着山势的起起伏伏,向东南绵延五十多华里,一直伸向牙山西北麓下的杏家庄村。
母龙位于河西岸的石口子村北,与公龙遥遥相对,虽没有公龙的威武气势,却也很是不凡。龙身从徐家村而过,向西北一直伸展到白洋河边的南城子村,有五六里长。
神奇的不光是这两条龙,还有河中央的那颗石珠子。虽已看不到当年的模样,可是在河底的沙砾中,依然可见那已被河水冲刷得光滑无比的石珠子的基石。村里人回忆,当年的石珠子有一人多高,每到夏天,孩子们到河里洗澡,累了的时候就爬到石珠子顶上,仰面朝上,躺在热乎乎的石头上,真是惬意。传说,不论河里的水多大,这石珠子从来就没有没入水中,水涨一尺,珠高一丈。老人们都说龙头底下有黄金。传说珠子的底部有一小石碗,不是很大,跟家里吃饭的碗差不多少。每年秋天发完洪水以后,总有一个南方人要到徐村住上几天,后来南方人老了,他儿子又接着来,直到有一天,这个南方人的儿子得了重病,弥留之际,他告诉了房东一个秘密,说山东河那石珠子里有黄金,每年发过洪水之后,你去把小石碗里的沙子挖出,碗底便全是黄金。第二年,发过洪水之后,房东便照着这个南方人说的做了,果然淘得了许多黄金。这个房东很是高兴,心想:这碗小点儿,要是再大一点儿的话,不就能淘得更多的黄金了吗?于是,他带着锤子、錾子,把原来的小碗凿得大了一倍,就等到第二年去淘更多的黄金。第二年,河水刚过,这房东便急不可待地往石珠子跑,结果令他大所失望,石碗里连一粒金子也没有。这人怎么也没弄明白,碗儿大了怎么反而连一粒金子也淘不着了呢?
石珠子这么厉害,简直是个宝了,就连河西岸马山上的一只白蛟也开始想入非非,想将其占为己有,但是因为有两条龙的守卫,它也只能望珠兴叹了。它只是一个蛟,而不是龙。传说后来这二龙戏珠的胜地被老佛爷慈禧太后知道了,正巧她身边有一个御厨,是亭口石口子村的,就问他:听说你们那里有个二龙戏珠很有名气,我想去看看。这御厨一听,心想要是这老佛爷下去的话,迎来送往,不但扰民,还要增加老百姓的负担。于是,说:回老佛爷,确实有这么个二龙戏珠,但是只是徒有虚名,一堆乱石罢了!这才让老佛爷断了念头。
传说不足以信,但是如今在石口子村依然还有当年那御厨留下的气派房子。御厨的确是有,至于是不是慈禧太后真的想来,这事就不得而知了。
篇4:山东民间故事
郑板桥在山东范县任县令时,为官清正廉明,口碑极好。
一天,有一个老妇击鼓喊冤,状告她的儿子不孝,请大人为她做主,严惩逆子。
衙役们深感奇怪,人常说“虎毒不食子”,这对母子不和是家务事,也能扯到公堂上来,不知郑大人如何裁决。
只见郑板桥端坐堂上。细听老妇人哭诉。这才知道老妇的儿子叫朱其林,三岁丧父孤儿寡母的靠给人家帮工度日,好不容易把他养大成人。
谁知道他娶了媳妇忘了娘,打骂不说,经常不给饭吃,两口子还暗中商量,要买pi霜将老娘毒死,除去累赘。
老妇听得清清楚楚。生怕不明不白死去,这才来状告恶子恶媳。
郑板桥一拍惊堂木道:“速去将朱其林夫妇捉拿到堂!”众衙役不敢怠慢,不一会儿,小两口被带了进来。
两人一见堂上各类刑具,就吓得跪倒在地,如实招供。
郑板桥想了想。问老妇人:“老人家,不肖之子应该如何处理?”
老妇一想到孽子所为。就气得浑身发颤:“老爷。我生了这么个畜生,就是杀了他也不解恨啊!”
“那好吧,今天就让你解解恨。”郑板桥说罢,吩咐衙役抬来两块石磨。他又吩咐衙役把石磨拴上绳子,并拉到大堂梁头上。
然后让人将朱其林夫妇二人押到石磨下面。两人吓得胆战心惊。“老人家,今天处死你的儿子儿媳就由你来执刑吧。”
郑板桥命令衙役把拉着石磨的绳子交给老妇人,老妇人起初不敢接,可是看到大人一脸严肃的表情,只好接了。
这时,郑板桥轻松地说:“拿酒来,今日处死一对不肖夫妇,真是大快人心,值得庆贺!”
酒菜刚上齐,老妇人就高声喊道:“大老爷。我快拉不住了!”郑板桥笑着说:“拉不住就松手呀。”
老妇人急得哭着说:“老爷快让人来帮帮我,要是拉不住石磨砸下来,我的儿子儿媳就没命了!”
郑板桥不紧不慢地说:“你就放一根绳子吧。这样会轻松许多。”老妇人说:“一根也不能放啊,砸死了儿子,没人给我送终;砸死了儿媳,哪里再去找像她一样对我儿子那么好的儿媳啊!”
郑板桥说:“那我也没办法了,执法如山是本官的职责。”
老妇人见老爷见死不救,就对儿子大声吼道:“傻儿子,快拉着你媳妇躲开呀!”
朱其林见大人没有发话,不敢挪动半步。老妇见再不采取措施。绳子就会从手中滑落,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心一横,将两根绳子缠到自己的脖颈上。“娘啊,你不能死啊!”儿子和儿媳见状,慌忙跑过去拉住绳子,救下老娘。此时,三人抱成一团,哭得死去活来。
郑板桥这时才开怀大笑:“本案已经了结!朱其林欲杀母又救母,浪子回头金不换。
老妇人恨儿又爱儿,娘儿仨和好如初。来,共饮一杯团圆酒吧!”母子三人一齐跪下,给郑大人磕头:“多谢父母官,救了我们一家人!”
等他们走后,衙役们一齐称赞郑大人足智多谋,连家务事也断得令人心服口服,算是开了眼界。
郑板桥却说:“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要是断不好家务事,又怎么算得上清官呢?”
篇5:山东民间故事
在祖国最北边陲的河流黑龙江省黑龙江上,每当船家要开船时,总要习惯性地问一问船上有没有山东人。这时,船上的乘客中不管有没有山东人,总是回答说有,如果说没有,那么船家就不开船。这种习惯的形成和“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有关。
相传,秃尾巴老李一下生就是一条小蛇模样,被他爹砍断尾巴以后,依靠要饭,一口气往北跑到黑龙江边才住下。那时,黑龙江里住着一条白龙,经常欺凌两岸的百姓,民众不堪其苦。秃尾巴老李听说以后,立志要为民除害,赶走小白龙。
秃尾巴老李召集了当地的山东老少爷们,请他们帮忙准备很多的馒头和石灰,并吩咐乡亲们说:“我和小白龙打仗时,江里冒黑沫子,你们就往江里倒馒头;江里冒白沫子,你们就往江里倒石灰。我吃了馒头就会越来越有力气,他吃了石灰就会越来越难受。这样,就能帮我打败他。”
秃尾巴老李入江以后,两条龙就打起来了。江水被他们搅得大浪滔天。老乡们在河边观战,看见江水冒黑沫子,就赶紧扔馒头;看见江水冒白沫子,就倒石灰。经过几天的鏖战,秃尾巴老李终于赶跑了小白龙,并且在江里住了下来。由于秃尾巴老李的形象是一个黑面汉子,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这条江称为黑龙江。
秃尾巴老李战胜小白龙,靠的是山东老乡们的帮助,因此,老李特别照顾山东老乡,只要在黑龙江上行驶的船上有山东人,老李就会保佑船只一路平安。后来人们都知道了老李的这个特点,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开船前问船上有没有山东人的习惯。传说,有一次山东人过黑龙江的时候,船家喊有没有山东人,其中一个人实验灵验与否秃尾巴,说没有山东人,结果一会就见江水翻滚,将整船的人吓的不得了,慌忙喊叫有山东人。当然还有家乡的人为了开玩笑说咱们五莲人土,说上船要说是不是山东人,就要说吊,据说全中国能一口说出18个吊的只有五莲人,呵呵。笑话而已。
五莲人说秃尾巴老李是五莲的,诸城说诸城的,胶东人,还说是胶东的。到底老李是那里人,谁也不知道。咱们五莲的说街头的南西峪是其家乡,每年的清明前后那里的山头上都是云雾缭绕的,据说就是老李回来五莲上坟了,当然街头姓李的多也是实情,但是西域那里的是姓厉的多。此外,街头人自豪的还有闯关东的尹怀神枪,具体尹怀是不是有这个人,但是小时候是听多了尹怀神枪杀狐狸,为兄弟报仇的故事。
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是在山东和东北地区流传十分广泛的一个民间故事,其中的情节自然只能当作故事来看,这个故事还被山东电视台拍摄成了神话故事,但这个传说及其“黑龙江上行船,没有山东人不开”的习惯,却反映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历史事实,以及山东人在东北的开发过程中团结互助的精神。
篇6:民间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鲁班智扶斜宝塔】
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能干的工匠。他原名公输般,因为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鲁班就成了后人对他的称谓。
一次,他来到吴国姑苏城,人间天堂,果然名不虚传。古城楼塔,次第排列,茶馆酒肆,热闹非凡。鲁班游兴倍增,揣摸着苏州建筑的特点,迷乐其间。忽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传来。鲁班循声望去,只见前面一块绿草如茵的空场上,高高耸立着一座新建的宝塔。塔前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干什么。他慢慢走过去,拨开围观者,看见一个身穿绸缎、头戴高冠、腰系香袋的老人正在发怒,青筋暴绽,瞠目竖眉,大有气冲斗牛之势。老人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双手抱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鲁班好生奇怪,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为积善行德,准备修建一座宝塔,流传千古。
这项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运木起造,精心筹划,经过近三年的辛苦劳动,宝塔终于建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宝塔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倾斜的。经过测量,宝塔的确倾斜近十度。人们对此摇头相视,指点议论。富翁认为造塔反招非议,很是生气,也有损他的功德圆满,因此,亲自找工匠算帐: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宝塔扶正,否则,要送官府严办。
这可难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卖儿卖女,倾家荡产也无法承受经济压力;如果把塔扶正,这也办不到,因为宝塔尽管是木质的,可依然有约百万斤,只能望塔兴叹!
鲁班绕着宝塔仔细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筹莫展的工匠,走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着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
工匠感激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宝塔直立?”
鲁班答道:“由于斜塔是木质的,属穿斗结构,各部件之间的拉扯比较结实,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办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进去后又可抬高塔的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倾斜。”
【福蔡庆与人血馒头】
过去,中国北方流传着一种避邪驱妖的习俗,凡是有人得了“撞克”,撞了鬼神,或被鬼妖缠身,巫婆神汉就给病人吃一种人血馒头。这种人血馒头是很有讲究的,必须从杀人刽子手那里获得。刽子手行刑时,事先准备下很多馒头,杀人后,趁关喷血,将馒头都染了。据说,这种染了血的馒头就能驱驱妖避邪,百灵百验。由此,这种血馒头价格昂践。
相传,这种人血馒头起源于蔡福蔡庆。
蔡福,人称“铁臂膊”,北京大名府两院押牢节级,兼弃行刑刽子手;蔡庆,是蔡福的弟弟,任小押狱,也是一名行刑刽子手,生来爱戴一枝花,为此,都叫他“一枝花”蔡庆。
蔡福蔡庆兄弟二人在衙门里混长了,见别的差事都油水不少,他们一个专事行刑的,没什么外快可捞,心里上很是不平衡,就也想捞点油水。怎么个“捞”法呢?找行刑的犯人去要?不行。他们两手空空,除了一个躯身,一无所有,自己又无权免了人家的死罪。琢磨来琢磨去,也没有琢磨出个门道来。
这天,蔡福蔡庆又去行刑。法场之外,跪着被行刑之人的家眷。家眷旁边堆放着一大捆烧纸,以便待人死后烧化。
给人烧纸,原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也是自古留传下来的习俗,蔡家兄弟司空见惯,压根儿就没拿这当回事儿。
一天,兄弟二人去朋友家串门。朋友正给死去的亲人打烧纸。闲谈中,朋友问二位行刑官,可知烧纸的来历?
休看二人常见烧纸,要追根寻源说来历,二位真还不知。朋友便给他们讲了起来。
相传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可是造出的纸没人买。夫妻二人合计了一个办法——装死。蔡伦“死”后,妻子一边哭,一边烧造出的纸。不久,蔡伦“活”了过来。蔡伦告诉众人,妻烧的纸,在阴间就是钱。他用这些钱,买通了阎王小鬼,就把他放了……从此,蔡伦的纸,成了抢手货,人死后,纷纷效仿。久而久之,成了民间习俗。
朋友讲的这个故事,原本是随口说着玩的,蔡福蔡庆却入了脑子。他们想,我们的老祖宗蔡伦夫妻能使计促销自己的货物,我们何不从自身优势上做做文章?于是,搅尽脑法,想出了“人血馒头”一事。
他们自己兜售人血馒头是不行的,必须找人给推销。找谁?他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巫婆神汉身上。当时缺医少药,病人又多,巫婆神汉应时而兴,成了病人的“救星”。二人悄悄地和这些人相勾结,共同编造出了一套“人血馒头驱鬼邪”的鬼话。
从此,巫婆神汉便用从刽子手蔡福蔡庆这得到的人血馒头给人“治病驱邪”。此法越传越神,越传越邪乎。蔡福蔡庆发了财,巫婆神汉也发了财。久而久之,竟然在民间流传开,世代沿袭下来,成了北方一带的“习俗”。
★ 300字民间故事
★ 八仙过海民间故事
★ 中国经典民间故事
★ 五大经典民间故事
★ 民间故事英文版
★ 洞头民间故事
★ 民间故事 故事会
★ 长沙民间故事
★ 清远民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