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小寒的由来
“Y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二十四节气小寒的由来,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二十四节气小寒的由来,欢迎阅读分享。
- 目录
篇1:二十四节气小寒的由来
小寒节气的由来和含义
小寒是第二十三个节气,在公历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最低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这时北京的平均气温一般在一5℃上下,极端最低温度在—15℃以下;我国东北北部地区,这时的平均气温在—3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可低达—5℃以下,午后最高气温平均也不过—20℃,真是一个冰雕玉琢的世界。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45°N以北的地区及藏北高原,平均气温在—20℃上下,40°N附近的河套以西地区平均气温在—10℃上下,都是一派严冬的景象。到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则在0℃左右,此线以南已经没有季节性的冻土,冬作物也没有明显的越冬期。这时的江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5℃上下,虽然田野里仍是充满生机,但亦时有冷空气南下,造成一定危害。
含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
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
小寒节气的来历
小寒之一年温度最低
气候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及“街上走走,金钱丢手”等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时节的寒冷。由于气温很低,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冻寒。
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这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成为大寒。
冬至是北半球太阳光斜射最厉害的时侯,那为什么最冷的节气不是冬至而是小寒到大寒呢?我们知道,一个地方气温的高低与太阳光的直射、斜射有关。太阳光直射时,地面上接受的光热多,斜射时,地面接受的光热就要少,这是主要原因;其次,斜射时,光线通过空气层的路程要比直射时长得多,沿途中消耗的光热就要多,地面上接受的光热也就少了。冬天,对于北半球,太阳光是斜射的,所以各地天气都比较冷。
太阳斜射最严重的一天是冬至,这样说来,冬至应该最冷?其实不然,最低气温却是出现在冬至后一个月左右的小寒和大寒期间。这是因为,冬至过后,太阳光的直射点虽北移,但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直射点仍然位于南半球,我国大部地区白天的热量收入还是顶不住夜间向外放热的散失,所以温度就会继续降低,直到收入和放出的热量趋于相等为止。这类似于一天中最高温度不是出现在中午而是在下午2点左右的原因。至于小寒和大寒节气哪个更冷?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历史资料统计表明:不同地点、不同年份情况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北方大寒节气的平均最低气温要低于小寒节气的平均最低气温;南方则反之。
小寒的由来是什么
小寒节气是汉朝时形成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在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中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周朝和春秋时代的人们用土圭来测日影,也就是立竿见影,利用直立的竿子在正午时刻侧其影子的长短。由此把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定为复至,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两至中间(冬至到互至、夏至到冬至)影子为长短之和一半的两天分别定为春分、秋分。
到了战国末期,即公元前239年,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节气(《吕氏春秋·十二纪》)。至汉时,历时数千年,既反映季节,又反映气候现象和气候变化,能够为农枚业提供生产日程的二十四节气终于全部完备,其顺序和现在完全一样,并确定巧日为一节,以北斗星来定节气。节气中的“气”字就是气象、气候之意,是古人主要观察了华中、华北地区每个阶段内所特有的气象或物候现象、农事活动后定出的名称。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至今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公元前1,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篇2:二十四节气中小寒由来含义
二十四节气中小寒的含义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
小寒的特点是天渐寒,尚未大冷。隆冬“三九”也基本上处于本节气内,因此有“小寒胜大寒”之说。这是因为在上一个节令冬至时,地表得到太阳光、热最少,但还有土壤深层的热量补充,所以还不是全年最冷的时候。等到冬至过后,也是到“三九”前后,土壤深层的热量也消耗殆尽,尽管得到太阳光、热稍有增加,仍入不敷出,于是便出现全年的最低温度。
我国古代将小寒节气古人认为小寒三候(大约为每年1月5日-20日,共15天)分为“三候”每侯5天。
一候雁北乡 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
二候鹊始巢 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三候雉始鸲 “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季也是进补的好时机,立冬后,就意味着今年的冬季正式来临。草木凋零,蛰虫休眠,万物活动趋向休止。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汉族民间以冬至为冬季之始,需进补以度严冬。是日,一般杀鸡宰鸭或买羊肉,人参等药物炖食,也有用糯米、龙眼、糖等蒸成米糕而食者。立冬进补以度严冬。
小寒特点
当太阳黄经达285度时,小寒节气开始。寒即寒冷,小寒表示寒冷的程度。
中国南方地区冬暖显著,隆冬1月,霜雪交侵,常有冰冻,最低气温在零下10℃左右。而华南北部最低气温却很少低于零下5℃,华南南部0℃以下的低温更不多见。中国隆冬最冷的地区是黑龙江北部,最低气温在可达零下40℃左右,天寒地冻,滴水成冰。低海拔河谷地带,则是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隆冬最暖的地方,1月平均气温在12℃左右,只有很少年份可能出现0℃以下的低温。加之逆温效应十分显著,所以香蕉、芒果等热带水果能够良好生长。
小寒节气,东亚大槽发展得最为强大和稳定,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也达到最为强大且稳定,西风槽脊尺度达到最大,并配合最强的西风强度。小寒节气冷空气降温过程频繁,但达到寒潮标准的并不多。
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但这只是一般规律,少数年份大寒也可能比小寒冷。而人们记忆犹新的1975年冬,气温最低的节气竟是大雪哩!
华南冬季最低气温不低,有利于生产,也适宜发展多种经营。“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的柑桔,生长一般要求最低气温不低于零下5℃、年温高于15℃,华南内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满足,副热带植物也几乎应有尽有。之所以如此,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应当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小寒节气,人们还要注意气象台对强冷空气的预报,预防大风降温和雨雪天气对春运的影响,注意防寒防冻。
小寒的诗词有哪些
《窗前木芙蓉》
[宋]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这时节要继续抓好春花作物的培育,做好防冻、防湿工作,力争春花好收成。要防止积雪冻雨压断和竹林果木,冬季多大雾、大风天,海上或江湖捕鱼、养殖作业需特别注意安全。
《蜡梅香》
[宋代]喻陟
晓日初长,正锦里轻阴,小寒天气。
未报春消息,早瘦梅先发,浅苞纤蕊。
揾玉匀香,天赋与、风流标致。
问陇头人,音容万里。待凭谁寄。
一样晓妆新,倚朱楼凝盼,素英如坠。
映月临风处,度几声羌管,愁生乡思。
电转光阴,须信道、飘零容易。
且频欢赏,柔芳正好,满簪同醉。
民谚曰:“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到懒一懒,多喝药一碗。”这说明了冬季锻炼的重要性。在这干冷的日子里,宜多进行户外的运动,如晨早的慢跑、跳绳、踢毽等。还要在精神上宜静神少虑、畅达乐观,不为琐事劳神,心态平和,增添乐趣。
《鹧鸪天》(荆州都倅·生日)
[宋代]周紫芝
读尽牙签玉轴书。不知门外有围蔬。
借令未解銮坡去,也合雠书在石渠。
微雨后,小寒初。满斟长寿碧琳腴。
不须更问荆州路,便上追锋御府车。
华北一带有“小寒大寒,滴水成冰”的说法,江南一带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每年的大寒小寒虽说寒冷,但寒冷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年份小寒不是很冷,这往往预示大寒要冷,广西群众有“小寒不寒寒大寒”的谚语。
篇3:二十四节气之小寒的由来
目录
小寒的由来
小寒注意事项
小寒锻炼身体做哪些运动
小寒的由来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
<<<返回目录
小寒注意事项
1、睡觉勿蒙头
蒙头睡觉的害处在于被子内通风不良、空气污浊,人体不能进行正常的气体交换,使被子内新鲜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越积越多,易使人产生缺氧症状。重者,会因缺氧使人做噩梦,精神恐惧,突然惊醒,久而久之,还可引起神经衰弱等后遗症。
2、外出要戴帽
冬天在室外戴一顶帽子,即使是一顶单薄的帽子,其防寒效果也是非常明显的。
3、注意预防湿邪
湿邪一般不单独出现,它总爱与其他邪气共同出现,尤其是和寒邪一起,加上今年雨雪天气偏多,湿邪非常容易渗透进入人体,从而引发多种疾病,例如风湿以及心血管疾病等,而且湿邪致病的一个特点是迁延难愈,会给身体带来严重危害。
<<<返回目录
小寒锻炼身体做哪些运动
小寒十二月节坐功
具体方法:每夜十一点至三点时,正坐,一只手抱住脚,另一只手抱腿朝头上方用力抬,直到抬不上去为止,左右方向各做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人丹田九次。可治:荣卫气蕴,食即呕,胃脘痛,腹胀哕,疟钦发中满,食减,善噫,善嚏,身体皆重,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疽,五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黄,口干,怠惰,嗜卧。心下痞,苦善饥,善味不嗜食诸症
各种脾经病症即本法所列主治病症。采用本锻炼,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耳内意守功
具体方法:自然站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臂自然下垂,掌心朝内侧,中指指尖紧贴风市穴,拔顶,舌抵上腭,提肛,净除心中杂念。全身放松,自然呼吸,两眼轻轻闭起来,意念想患有炎症的耳内有一只红蜡烛,正在燃烧,意守20分钟后,将两掌相互摩擦至热,用两掌搓耳朵36下,然后沿外耳轮用食指按摩,再将耳孔堵住、拨开为1次,共做6次。
适应病症:慢性中耳炎。
牙齿按摩功
具体方法:两手用肥皂及流动水洗净,用左手食指伸人口腔内按摩左侧上下牙,各按摩36次,然后再用右手食指伸人口腔内,按摩左侧上下牙龈36次,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开始按摩时可用食指肚蘸少量精盐杂牙龈上轻轻按摩,按摩后用清水漱口、按摩后牙龈不出血,即可不用精盐。经常按摩可使牙龈丰满,牙齿坚固。
适应病症:牙周炎、老年人健齿。
抱膝导引功
具体方法:坐在硬板床上,两腿八字式分开,两膝微外撇,两手放在两膝上,两眼轻,自然呼吸36次,左膝回曲,两手抱住左膝盖,右腿伸直、右脚外展,右足外侧贴着床面,用鼻子做深长匀细之吸气,吸到最大限度再慢慢吐出。作7次深吸。再用两手抱住右膝,左退伸直、左脚外展、左足外侧贴住床面。用鼻子做深长匀细之吸气,再慢慢吐出,作7次,然后两腿恢复原来坐式、自然呼吸3—5分钟收功。
适应病症:迎风流泪、耳聋、下肢麻木。
盘腿握脚功
具体方法:端坐于床上,两膝弯曲外展,两脚足心相对,两手握住两脚,向臂部靠拢,两手搬两膝向上,两脚掌不得离开,然后放松使两膝自然下落,回复原位,如此向上搬动两膝24次。两手抓住两脚,上身做顺时针方向旋转24圈,再做逆时针方向旋转24圈。
适应病症;痔疮、膝冷痛。
<<<返回目录
篇4:二十四节气中小寒的由来
二十四节气中小寒的由来
小寒是什么意思及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间段,“小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
我国古代把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的,这个时候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都能够看到喜鹊,并且能够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小寒的故事
“小寒”是腊月的一个节气,由于古人会在12月份举行合祀众神的腊祭,因此把腊祭所在的12月叫腊月。腊的木义是“接”,取新旧交接的意思。腊祭为我国古代祭祀的传统习俗之一,远在先秦的时期就已经形成。
汉应劫《风俗通。义》云:“腊者,猎也,言田猎取兽以祀其祖先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腊祭”的意思是有三个,一是表示不忘记自己和家族的本源,表达对祖先的崇敬和念。二是祭百神,感谢他们一年来为农业所作出的`贡献。三是大家终岁劳苦,这个时候农事己息,可以借此游乐一番。从周代以后,“腊祭”的习俗历代沿习,从天子、诸侯到平民百姓,人人都不例外。
在腊月临近春节的时候,学馆私塾等放假过年,是民间传统的年节习俗放年学。在《燕京岁时记》有说:“儿童之读书者,于封印之后塾师解馆,谓之放年学。”不但民间有这个传统的习俗,皇室同样也是有的。
清时有记载:“每至12月,于19、20、21、22四日之内,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照例封印,颁示天下,一体遵行。”这个时候朝廷就会放假,萃萃学子也借此有玩闹的时间。皇家开学的时间是正月初六,民间是过了正月十五这个时间。大约皇家放年假两周,民间放年假就会是皇家的两倍四周。
篇5:二十四节气之小寒的由来
小寒的由来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
小寒生活习俗
生活上,除注意日常保暖外,进入小寒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饮食上,涮羊肉火锅、吃糖炒栗子、烤白薯成为小寒时尚。俗语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说的就是冬令食羊肉调养身体的做法。据《津门杂记》记载,天津地区旧时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使天津特产,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二寸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弥补冬日蔬菜的匮乏。而现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什么是小寒三候
小寒,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因此民间有“小寒大寒,冷成冰团”的说法,而小寒一过,马上就进入“出门冰上走”的三九天了。而这也是为什么小寒比起大寒,天气却更为寒冷的原因。
物候介绍
我国古代将小寒时节分为三候:
一候雁北乡:在候鸟中,一候,阳气已动,大雁开始向北迁移,但还不是迁移到我国的最北方,只是离开了南方最热的地方;
二候鹊始巢:喜鹊此时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
三候雉始:到了三候,野鸡也感到了阳气的滋长而鸣叫。
小寒数九
每年公历1月5日至1月7日之间,太阳位代到达黄经285度,为小寒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因小寒后几日才是冬季最冷的三九天气,又因小寒与夏季的小署相对应,故名“小”而“寒”。
民间谚语“九九歌”最早见于南北朝,它少则五句,多则九句以上,可以算是谚语中的篇幅之最。“九九”始于冬至,自这天开始,逢“九”为一时段,前后共九个时段。“九九歌”以人们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相应的物候现象,描述不同时段的气候变化。民间说法,叫“提冬数九”。九九八十一天数完,冬天已经远去,阳光明媚的春季,也就在我们的身边了。把这么多的“九”连到一起,严格意义上,它已经是一首朗朗上口的谚语谣。
我国古代相对有影响的“九九歌”,出自明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刘侗曾在北京燕游五年,访遍北京的山川园林、名胜古迹,以及民间最底层的种.种时尚习俗。后又花六年时间,将这些材料整理成书。按现在的话,刘侗是一位博学的大民俗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帝京景物略》记载的“九九歌”,流传时间是明朝万历年间,流传地点是北京及周边地区。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
六九五十四,口中咽暖气;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
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要伸脚睡,蚊虫蛇蚤出。
“冷在九,热在伏。”同样是冷,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冷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流传于各地“九九歌”,就或多或少表现出了这种南北气候的差异:
一九二九,冰上行走;
三九四九,掩门叫狗;
五九六九,袖内拱手;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又一九,犁牛遍地走。(江淮地区)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河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望柳;
七九开河,八、九雁来;
九九又一九,耕牛遍地走。(黄河中下游)
从不同地区的“九九歌”看,最冷的天气,都在三九、四九之间。在北方,“三九四九冻死狗”,虽有些夸张,但相差也不会太远。但在江苏一些地区,“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与北方有明显温度差异。同是中国,南北气温相差如此之大,完全是两个不同的季节。
节气养生
小寒节气到来,正值三九天前后最寒冷时刻。每年的1月5日左右临来小寒节气,小寒节气寒风瑟瑟,动物越冬万物休止。我们也注意添加厚实的衣服。所以小寒节气到来,养生要注意哪些呢?
1、起居要保暖
小寒是一年中最冷的节气之一,此时在起居上一定要注意保暖。天气寒冷,则关节痛、颈椎病甚至是心脑血管疾病都容易发病。”
保暖是第一要务,尤其是对肩颈部、脚部等易受凉的部位要倍加呵护。对于老人家,则在保暖的同时还要注意通风,密切防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2、运动宜在日出后
小寒正处于季冬之月,此时阳气潜伏。在精神调养方面,应宁神定志,避免情绪过于激动,保持心态乐观,莫要劳神忧事。
运动项目可以选择长跑、滑雪、跳绳、踢毽子等。可选择《遵生八笺》里的“十二月坐功”:每晚11时至凌晨3时,正坐,一只手抱住脚,另一只手抱腿朝头上方用力抬,直到抬不上去为止,左右方向各做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
3、饮食应减甘增苦
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所谓“三九补一冬”,但小寒时切记不可大补。在饮食上可多吃羊肉、牛肉、芝麻、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棒子、松子、葡萄干等,也可结合药膳进行调补。
节日习俗
南京:吃菜饭
古时,南京人对小寒颇重视,但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渐渐淡化,如今人们只能从生活中寻找出点点痕迹。
到了小寒,老南京一般会煮菜饭吃,菜饭的内容并不相同,有用矮脚黄青菜与咸肉片、香肠片或是板鸭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与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鲜可口。其中矮脚黄、香肠、板鸭都是南京的著名特产,可谓是真正的“南京菜饭”,甚至可与腊八粥相媲美。
到了小寒时节,也是老中医和中药房最忙的时候,一般入冬时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时,有的人家会再熬制一点,吃到春节前后。
居民日常饮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汤最为常见,有的餐馆还推出当归生姜羊肉汤,近年来,一些传统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现餐桌,再现了南京寒冬食俗。
锻炼
俗话说,“小寒大寒,冷成冰团”。南京人在小寒季节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体育锻炼方式,如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挤油渣渣(靠着墙壁相互挤)、斗鸡(盘起一脚,一脚独立,相互对斗)等。如果遇到下雪,则更是欢呼雀跃,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会全身暖和,血脉通畅。
广东:吃糯米饭
广东民谚“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小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民间传统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理论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为避免太糯,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把腊肉和腊肠切碎,炒熟,花生米炒熟,加一些碎葱白,拌在饭里面吃。
吃腊八粥
小寒节气中另有一项重要的民俗就是吃“腊八粥”。古籍记载,腊八粥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等作点染,这些食品均为甘温之品,有调脾胃、补中益气、补气养血、驱寒强身、生津止渴的功效。
天津:吃黄芽菜
据《津门杂记》记载,旧时天津地区有小寒吃黄芽菜的习俗。黄芽菜是天津特产,它是用白菜芽制作而成。冬至后将白菜割去茎叶,只留菜心,离地6厘米左右,以粪肥覆盖,勿透气,半月后取食,脆嫩无比。那时候条件有限,所以人们会想出一些方法来弥补冬日蔬菜的K乏。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蔬菜肉食,四季都有,不再像过去那样要为冬日蔬菜的稀缺而担忧。
篇6:二十四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24 solar terms)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1] 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 5月5日,“二十四节气”保护联盟在浙江杭州拱墅区成立。
拓展
24节气有哪些?
1、立春▪ 2、雨水▪ 3、惊蛰▪ 4、春分▪ 5、清明▪ 6、谷雨▪ 7、立夏▪ 8、小满▪ 9、芒种▪ 10、夏至▪ 11、小暑▪ 12、大暑▪ 13、立秋▪ 14、处暑▪ 15、白露▪ 16、秋分▪ 17、寒露▪ 18、霜降▪ 19、立冬▪ 20、小雪▪ 21、大雪▪ 22、冬至▪ 23、小寒▪ 24、大寒
篇7:二十四节气中小寒的由来,小寒节气的来源
二十四节气中小寒的由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俗话说“冷在三九”。“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也恰在小寒节气内。
气候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及“街上走走,金钱丢手”等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时节的寒冷。由于气温很低,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冻寒。
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这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大寒。
小寒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小寒的意思是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寒”一过,标志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俗话说,“三九四九冰上走”。
小寒节气的来源
小寒时,太阳运行到黄经285°。小寒之后,我国气候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俗话说,冷气积久而寒。此时,天气寒冷,大冷还未到达极点,所以称为小寒。
气候观测资料表明,我国大部地区从“小寒”到“大寒”节气这一时段的气温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冻作一团”及“街上走走,金钱丢手”等古代民间谚语,都是形容这一时节的寒冷。由于气温很低,小麦、果树、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冻寒。
为什么叫小寒而不叫大寒呢?这是因为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月初寒尚小……月半则大矣”,就是说,在黄河流域,当时大寒是比小寒冷的。又由于小寒还处于“二九”的最后几天里,小寒过几天后,才进入“三九”,并且冬季的小寒正好与夏季的小暑相对应,所以称为小寒。位于小寒节气之后的大寒,处于“四九夜眠如露宿”的“四九”也是很冷的,并且冬季的大寒恰好与夏季的大暑相对应,所以成为大寒。
我国古代将小寒分为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鸲」,古人认为候鸟中大雁是顺阴阳而迁移,此时阳气已动,所以大雁开始向北迁移;此时北方到处可见到喜鹊,并且感觉到阳气而开始筑巢;第三候「雉鸲」的「鸲」为鸣叫的意思,雉在接近四九时会感阳气的生长而鸣叫。
★ 小寒短信
★ 小寒节气诗词
★ 小寒祝福文案
★ 小寒各地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