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提防网络诈骗回报陷阱
“奇奇琪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小心提防网络诈骗回报陷阱,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小心提防网络诈骗回报陷阱,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心提防网络诈骗回报陷阱
瑞士共同基金
9月15日, 吉隆坡消息,马来西亚证券委员会等部门,封杀了一个由瑞士共同基金(Swiss Mutual Fund,简称SMF)新推出的网站,指出该网站从事非法融资活动,
而在国内,3个月前,两名山东省泰安市青年魏利新、陈勇,因涉嫌非法经营瑞士共同基金网络 案被刑拘。
此案并未告破。当地警方也透露,他们正在追抓魏、陈的上线。
25%的月回报率,300%的周期(15个月)收益率,8000元投资30个月可变40万,如此高额的回报诱惑,令这一年初才进入国内的基金,短短数月迅速蔓延。
《人民日报》8月30日报道,该基金的国内投资者不少于17万,涉案资金至少13亿元。
另有说法称,被骗人数及金额远远不止此数字。
目前,国家工商总局、公安部已介入此案。
-名词解释庞氏骗局
是一种最古老和最常见的投资诈骗,是金字塔骗局的变体,很多非法的 集团就是用这一招聚敛钱财的,这种骗术得名于一个名叫查尔斯middot;庞齐(CharlesPonzi)的意大利裔美国投机商。
19,庞齐骗人向一个事实上子虚乌有的企业投资,许诺投资者将在三个月内得到40%的利润回报。
然后,狡猾的庞齐把新投资者的钱作为快速盈利付给最初投资的人,以诱使更多的人上当。由于前期投资的人回报丰厚,庞齐成功地在七个月内吸引了三万名投资者,这场阴谋持续了一年之久。后被媒体曝光而揭露。
有观点认为,瑞士共同基金所采取的敛财手段,正是一种庞氏骗局。
瑞士共同基金承诺回报率
(按最小单位8000元投资额计算)
投资时间收益回报率返还现金
1-3月10%每月800元
4-6月15%每月1200元
7-9月20%每月1600元
10-12月25%每月元
13-15月30%每月2400元
总计:24000元
注:如将全部获利循环投资30个月后,8000元变成40万元。
会员推荐其他投资者加入,可获得该投资者投资额10%的佣金及返利。
瑞士共同基金重重疑点
①60年历史的投资公司,才成立网站,6月才注册商业网站,竟然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主机
②马来西亚证监会、银行公开提醒警告投资者远离
③瑞士驻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领事馆称,SMF并非在瑞士注册,使用瑞士商标非法
④曾使用MayBank2U.com商标,但马来亚银行称与SMF无业务往来
⑤香港证监会 发布公告称,瑞士共同基金网站是骗人网站,并列出SMF的4个相关网站,警告投资者勿上当
⑥自称与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美国纽约综合投资集团NYSE组、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BArrA公司、摩根大通银行等建立全球金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但美国证交会数据库内无此信息
⑦SMF网上银行转账系统是借助第三方中间商完成转账,未与银行直接转账
9月15日,星期六,这样一个普通的日子,众多SMF的投资者已等候多时,甚如拽住了最后一根救命草mdash;mdash;mdash;原定SMF网站恢复。
当日历翻过这一天时,该基金 仍处于关闭状态。
8月18日,SMF网站挂出消息称,受国际刑警调查影响,本网站即日起关闭,9月15日将开通,到时赚钱的日子又将如期而至。
然而,所有投资者翘首盼望的奇迹,并未出现。
瑞士共同基金是骗人的,我们要一起举报!从这天上午始,类似的字样频频挤上了百度(BAIDU)瑞士共同基金吧留言板。
数以十万计投资者,突然惊醒。
据《人民日报》8月30日报道,山东泰安公安、工商部门已控制两名涉嫌非法经营该基金的嫌疑人,并认定该案涉案人员、金额均为目前国内已知最大的一起网络 案件。
来自嫌疑人的供述称,该基金的国内投资者不少于17万,按照每人最少投资单位8000元人民币概算,涉及资金至少13亿元。
据悉,目前,公安部、工商总局已介入对该基金的调查。有关瑞士共同基金的骗局,悄然揭开了冰山一角。
市民的举报
魏、陈用新加入者的钱为前一批投资者发红利。半年后,两人发展下线30余人。
泰安专案组的设立,最早源自一市民的举报。
5月10日,一董姓市民到泰安市泰山工商分局反映,曾介绍他买瑞士共同基金的中间人魏利新失踪了,自己购买的基金也无法兑现。
经了解,300%的高收益率让执法人员大吃一惊。原来,这名失踪人员以投入8000元,30个月后收益40万元为承诺,让董购买了8000元的瑞士共同基金。而且还说,介绍一个新人进来,还可得到10%的回报。
从董的讲述中,执法人员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种以境外基金为幌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 活动。初步调查后,发现涉及面广,数额大。
于是,当地公安、工商成立专案组开始调查。
专案组经查发现,SMF并未在中国证监会登记备案,也没有在民政部或中国人民银行登记注册,属于非法的地下黑基金。同时,SMF的奖金分配制度为本金回报+拉人头提成的运作模式,具有 的典型特征。
泰安工商、公安等部门最终定性,这是一起典型的以境外基金为名义、以互联网为平台、以高额利润回报为诱饵、以诈骗钱财为目的的 活动。
这一结论,与中国证监会 于今年7月间公开披露的信息一致。
6月10日,当魏利新和同伴陈勇两人出现在泰安街头时被专案组当场抓获,查获记录本、汇款单等证据材料。在网络信息安全专家的帮助下,从魏、陈二人的笔记本电脑里提取了大量电子数据证据。魏、陈对经营SMF供认不讳。
熟悉此案的泰山区工商分局办公室张雷告诉记者,到案后,魏、陈交代了发展SMF的过程。12月29日,魏(女)在朋友温某的介绍下,在天津购买了8000元SMF。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魏、陈用新加入者的钱为前一批投资者发红利。半年后,魏与陈发展下线30余人。魏获利1.84万元。
篇2:年前小心网络诈骗
临近年关,节日气氛愈渐浓厚,不法分子也跃跃欲试,想趁机捞一笔“过节费”,于是网络欺诈花样百出,层出不穷,QQ安全中心特别整理了十大网络诈骗新花样及相应的防骗措施,提醒广大朋友提防被骗,安全放心地渡过一个美好的假期!
骗术一:盗录视频骗信任 佯装亲人急借钱
骗术二:短信诈骗耍花样 验证手机偷密码
骗术三:处心积虑盗QQ 冒充好友骗钱财
骗术四:特价机票漫天飞 转账套钱现原形
骗术五:谁说帐号有异常 原是骗子想钓鱼
骗术六:天上不会掉馅饼 免费午餐怕有毒
骗术七:吸费诈骗悄来袭 话费账户要hold住
骗术八:周年庆典被炒作 中奖欺诈要提防
骗术九:钓鱼 陷阱多 都是跳转惹的祸
骗术十:包裹诈骗藏猫腻 验明正身防欺诈
遇上骗子 我该怎么办?
1. 与好友聊天时,一切与钱有关的操作,一定要先打电话确认!
2. 经得住诱惑,hold得住欺诈,任何时候不要轻易泄漏自己的帐号和密码!
3. 发现可疑情况请及时向QQ安全中心举报 ,若涉及钱财被骗请赶紧向警方报案!
4. 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参与#全民反诈骗#,共同维护绿色和谐的网络环境,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段网络防骗顺口溜,也欢迎大家将你在QQ安全中心看到的防骗术分享给身边的家人朋友小心防骗。
篇3:网络诈骗四大陷阱
冒充银行网站、利用网友聊天套信息,甚至通过自设的报警电话来骗取客户的密码信息,尽管骗子们的招数不断翻新,但网络诈骗概括起来无外乎是一些老伎俩。专家指出,任何网络诈骗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套出客户的密码和账号。而银行工作人员与骗子的最大区别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在取款、查询等任何时候都不会询问,也无需知道客户的账号密码,而骗子千方百计想要骗取的就是密码。
以下是四种常见的网络诈骗方式:
网络诈骗四大陷阱:通过电子邮件冒充知名公司,特别是冒充银行,以系统升级等名义诱骗不知情的用户点击进入假网站,并要求他们同时输入自己的账号、网上银行登录密码、支付密码等敏感信息,
如果客户粗心上当,不法分子就可能利用骗取的账号和密码窃取客户资金。
网络诈骗四大陷阱:利用网络聊天,以网友的身份低价兜售网络游戏装备、数字卡等商品,诱骗用户登录犯罪嫌疑人提供的假网站地址,输入银行账号、登录密码和支付密码。不法分子就利用骗取的账号和密码,非法占有客户资金。
网络诈骗四大陷阱:利用一些人喜欢下载、打开一些来路不明的程序、游戏、邮件等不良上网习惯,有可能通过这些程序、邮件等将木马病毒置入客户的计算机内,一旦客户利用这种中毒的计算机登录网上银行,客户的账号和密码就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窃取。当人们在网吧等公共电脑上网时,网吧电脑内有可能预先埋伏了木马程序,账号、密码等敏感信息在这种环境下也有可能被窃。
网络诈骗四大陷阱:利用人们怕麻烦而将密码设置得过于简单的心理,通过试探个人生日等方式可能猜测出人们的密码。
篇4:网络招聘年底井喷,小心 陷阱
网络招聘年底井喷,小心 陷阱
日前,据多家媒体报道,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透露,今年11月至明年6月间,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将举办13场专场网络招聘会,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招聘会、民营企业招聘会、中小企业百日招聘、服务外包等,内容涵盖建设、铁路、农业、体育卫生、企业等行业、领域,时近年终,各地也掀起招聘小高潮。
不过,通过网络招聘信息进行行骗的事例也并不少见,一些高校、人事部门在工作中也曾发现“黑职介”、“黑招工”等现象。对网络求职“又爱又恨”,成为时下求职一景。为了更好地凸显网络求职带来的益处,不但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求职者自身也应提高警惕、理性求职。
用鼠标找工作成为新趋势
网络招聘市场成为目前互联网焦点,也成为就业招聘热点。
首先,网络招聘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背景和求职者需求。以就业招聘的最大群体学生为例。新民晚报消息,一项待业大学生生存报告显示,不少人并非“眼高手低”或在“啃老”,
有68.1%的待业大学生把求职当作每天最主要的任务,有43.3%的人会用空闲时间看书自学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此同时,调查也显示,有59.3%的待业大学生很少与人交流,他们迫切希望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面,近25%的待业大学生对如今的就业扶持政策并不十分了解。由于他们的信息来源渠道非常有限,因此网络成为他们了解社会需求、争取个人发展的最大窗口。
在这一趋势下,全国各地也正掀起网络招聘小高潮。据《郑州日报》报道,河南省第四届人才网络招聘大会正式拉开序幕,来自省内外的1600余家用人单位供岗2.7万个,凡该省高校毕业生可通过所在省辖市人才交流中心网站或省人才交流中心网站自由选择。其中,网络大会主会场、中国中原人才网已有370余家单位报名、招聘岗位8800多个。
同时,新兴的网络招聘以精准、高效、快速的招聘优势成为企业招聘的主流选择,获得企业和求职者的青睐,目前形成了以三大综合性招聘网站为主,行业人才网站及区域性招聘网站并存的格局。
目前,企业对保安、司机、技工、文案等工种需求增多,供需缺口较大,出现人才紧缺的局面,显然,现场招聘会已经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因此,多家参加招聘会的公司招聘主管表示,受到近来肆虐的甲流影响,网络招聘或能改变目前应聘者较平常少很多的现状,为企业和求职者搭建沟通桥梁。
篇5:网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小心诈骗陷阱
随着网络的普及,一些骗子把“眼光”盯上了网络上的虚拟财富,这些网络骗子多把目标放在社会经验较浅的青少年和网络知识不多的市民身上,利用假中奖、抽奖信息屡屡行骗,民警提醒市民,上网应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轻易相信网上带有诱惑性的消息。
27日,家住动力区王兆街的居民许明正在家中玩某网络游戏。因为高考结束后时间比较充裕,网络游戏中人物的级别较高,装备较好,曾经有人提出用100元钱买他的游戏账号,但被许明拒绝了。正当许明玩得高兴时,突然收到一个“特别提示”:“祝贺你成为幸运玩家,获得系统奖励的一个虚拟装备。请与‘幸运得奖员’联系,取得奖品”。许明立即与“幸运得奖员”联系,并按照对方的要求提供了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然后就按照对方的要求关闭游戏,等待对方给予自己奖励,
没想到,过了一个小时他再上游戏时却被告之,游戏密码错误。他立即打电话向朋友询问,朋友听完事情经过后告诉他,他一定是被骗了,那个“特别提示”是骗子起的游戏名字。听后,许明立即报了警。
王兆街居民刘云刚刚学会上网,喜欢玩扑克的他花100元购买了“游戏豆”,在网上玩“斗地主”。27日上午,在游戏中,接到一条“温馨提示”,说他成为幸运玩家,只要在某网页上填写详细资料,就可以参加游戏公司的万元抽奖。于是,刘云立即到网页上填写了自己在联众游戏中的账号和密码。28日下午,刘云再次玩联众游戏时却发现,他购买的100元“游戏豆”已经没有了,只剩下了空空的账号。此时他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到派出所报了案。
警方向记者介绍,近一段时间,他们连续接到几起网络虚拟财富被骗的报警,被骗的都是青少年或刚上网的新手。因为这些人或缺乏社会经验,或缺少网络知识,容易受骗,是网络骗子最好的目标。警方提醒:市民在上网时要提高警惕,在收到中奖等信息后,应先打电话向信息中提到的主办单位咨询,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后,再提供自己的相关资料,避免上当受骗。
篇6:《小心网络陷阱》的教学反思
《小心网络陷阱》的教学反思
《小心网络陷阱》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学会拒绝》中的一课。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旨在告诉学生生活中有阳光灿烂的地方,也有陷阱。要提高警惕,学会拒绝。落实到本课就是要让学生意识到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伤害。同时也要交给学生一些健康、正确上网的方式,避免收到伤害。《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课最注重的是课堂的实效,讲究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真实的需要。上好了课,反过来对预设和实际的教学过程进行一个思考,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启发。这堂课,我认为比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有效地取舍、重组教材内容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科书应该是“活的、真的、动的、用的”,而不是“死的、浮的、静的、读的”。新课程的教材给我们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组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简练的关键词,简短的提示语,丰富的图片资料,既给我们提供了目标制定的依据,又给了我们重组教材的权力。
那么这个权力我们是不是可以肆无忌惮地滥用呢?肯定不是。前提是:要充分重视教学的针对性。首先,我们在对现行教材进行“再创造”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学生真实的生活,它们是最好的课程资源,要利用、发掘教材以外的这些教育资源,特别是来自学生生活世界的资源:他们的直接经验、感知体验是教育教学中珍贵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基础,儿童只有在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有实效的学习。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了在学生日常生活去捕捉、提取和开发《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强德育实效。
其次,发掘了现行教材以外的、更贴进学生实际的教育资源,要把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完全重新组合——按照学生的实际来组织教学。
例如:本课教材的编写,主要话题是围绕着痴迷网络的陷阱来谈的——学生很容易不知不觉的沉溺与此。这是教学的重点。但是网络陷阱不仅仅与此,还有购物陷阱、交友陷阱、黄色陷阱、病毒等。这些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见的,且已有意识的东西。我在教学中补充了相关的内容,只是在呈现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弱处理。
从儿童的生活中选取教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重组教材,以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来设计、建构新的德育课程教材,这样我的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和指向性。
二、展现真实、有效的课堂
真实的课堂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也是学生能说真话,流露真情的课堂。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既真实又充满情感的灵动呢?我在一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1、师生之间娓娓平等交流,让学生愿说
都说高年级的课不好上,我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孩子大了,有心理话不说,有自己的想法不交流,更有甚者会揣摩老师的.心思——你要什么我讲什么。说真心话,没门。
我在试教时就遇到过这样的事:当我问询到学生最长上网有多久时,孩子们都说2个小时。有的还说过从不上网。(事实上我课前了解到很多孩子爱上网,而且很多孩子都有上网6小时以上的经历)还有的孩子听到别的孩子在讲网游的经历时,在一旁不停的说“完了,你上当了!”很明显,孩子们就这个话题是敏感的,他们不想说真话。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法,才发现问题主要在自己身上,自己与学生的交流高高在上,所问的问题太有指向性。正是因为这样,学生的防范意识就不由自主的加强了。调整状态之后,就网络的话题,我从自己谈起,娓娓与学生交谈,所问的问题也是在和学生的平等交流中,慢慢深化开来的。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想法,学生逐步消除了对我的防范意识,也很自然的和我进行探讨和交流了。说到上网的原因,孩子们还说了很多心里话呢!
2、课前做了很多充足的准备,让学生有话说
在课前,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曾经经历的、看到的或听到的,调查关于沉溺网络造成的危害的事。而且为了避免内容的重复,我指导学生从身体、心理、性格等不同方面进行调查。由于是亲自参与了调查,好多同学还是自己有过类似的体验,所以课堂上有话可说,回忆起来还是感受很真切。通过交流,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还真不少,通过教师适时地引导,孩子们总结出了经验。在他们收集的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面前,他们震撼了,心灵受到了触动。所以,接下来想想减少或避免网络陷阱的方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因为这些都是他们的真实生活,与他们息息相关的,对他们每天的生活都具有指导意义的。这样的课堂是朴实的,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的。
3、创设情景,让学生说得动情、入理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因此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的自觉地参与意识,要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进一步巩固已有认识的同时,强化由接受教育向自我教育扩展。在本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收集的事例只是泛泛的,让孩子有个大致的影响,可是心灵深处的触动不够。于是,我选择了张潇艺的事例作为一个点,从而进行人物心理的分析,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当孩子门看到张潇艺跳楼前在电梯时瘦弱的身影,听到了潇艺的遗书时,他们震撼了。他们发现当人沉溺与网络时是多么可怕——想极力摆脱又无法自拔。他们从潇艺矛盾而痛苦的心中感受到了陷阱的危害。情感的共鸣让他们不得不去思考:怎样才能健康、安全的上网?
三、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在本课教学中,我给这堂课设计了几个版块:交流网络经验——感受作用、剖析网络陷阱——了解危害、再现生活情景——寻求方法。其中,剖析网络陷阱,了解危害这一板块中,我又从直观的身体伤害到畅谈其他伤害,在到张潇艺的事例分析,可谓环环相扣,扎实推进。在课的开始,学生兴奋地交流着网络生活给他们提供的方便时,此时突然话题一转,时间不知不觉地上得长了后,我们的身体有哪些感受呢?这是学生的亲身感受,他们有很多话说:如,头晕呀、眼睛发胀,手发麻呀等等。老师这就开始引导学生意识到这是长时间上网给我们生活造成的伤害。接着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到的沉溺网络造成的其他方面伤害。在众多事例面前,学生有所触动时,我又补充了张潇艺的事例。这几个环节的安排落实得扎实,所以学生们惊愕了,他们的情感受到了震荡,心灵被震撼了。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危害呢?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欲望,并主动探究避免伤害的好方法。
从《小心网络陷阱》一课的教学过程前后我深深的感到:德育课程要以培养热爱生活、负责任地生活的个体为基本的目标指向;从儿童的生活中取材,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点来设计、建构新的德育课程;围绕生活的主题来展开的德育课程内容,能反映并指导学生生活的现实,才是最有效的德育。
最后谈谈还需要改进的地方:
改进之处综观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上述意图,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但是也发现了新的问题。
1、是教学的形式比较单一。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多,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少了一点,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很多问题的呈现形式比较单一,课堂上就容易出现单调的对话形式。
2、是课堂的调控有些不尽如人意。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很好,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和归类。
3、是课程资源的选择。面对许多的资源,不能够都用,要有目的地选择对达成本堂课教学目标有利的内容,有时要学会“忍痛割爱”,把一些看似很典型但与这节课关系不大的材料删选除,突出重点,展示亮点。
4、有些事例——比如张潇艺的事例,挖得很深,但是不能就事论事,还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引导学生就这个事,谈自己。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不是停在表面,而是真正的对学生的生活有所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