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3-10-09 03:51:10 分类:教案 下载本文

【导语】“zhaoyusil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北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北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北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备选题]

一判断题:

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二填空题

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 的对顶角是 , 的邻补角是

若 : =2:3, ,则 =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5.1.2 垂线

[教学目标]

1. 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 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提问:

1、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

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 ,垂足为O。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

1、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

反之,

(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

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2、经过直线l上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3、经过直线l外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

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

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

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练习:教材第7页

探究:

如图,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上各点O,

A,B,C,……,其中 (我们称PO为点P到直线

l的垂线段)。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短?

性质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的长度叫做点 P到直线l的距离。

例1

(1)AB与AC互相垂直;

(2)AD与AC互相垂直;

(3)点C到AB的垂线段是线段AB;

(4)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的长度是点B到AC的距离;

(6)线段AB是点B到AC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A

例2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解:略

例3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上由A

向B行驶,M,N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位置时,距离村庄M最近,

行驶到点Q位置时,距离村庄N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上分别画出P,Q两点位置。

练习:

1.

2.教材第9页3、4

教材第10页9、10、11、12

小结:

1. 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

2. 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

3. 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作业:教材第9页5、6.

5.2.1平行线

[教学目标]

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

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

4.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

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

二、新课引入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

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

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画出图形)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

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

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

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

4.平行线的画法

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

四、平行公理

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

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

五、三线八角

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

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

六、课堂练习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 .

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若∠ 与∠ 是同旁内角,且∠ =50°,则∠ 的度数是( )

A.50° B.130° C.50°或130° D.不能确定

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 是同位角,∠1和 是内错角,∠1和 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 ∠3.

七、小结

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

八、课后作业

1.教材P19第7题;

2.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

[补充内容]

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

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

篇2: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

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

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

(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

(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

(3):分析研究此模型:

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6对)

B、对各对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特点?——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

另一类是哪些角?———特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

C、再从大小上进行分析——量一量——结论: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

(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由的发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讨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环节三:快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

(设置见投影,让学生判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充满兴趣,此时一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环节四: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子1: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判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子2: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编,让学生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学生一定非常的开心,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讲评纠正后,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最后安排一个脑筋急转弯:见投影

(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充满热情,通过此练习,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五:点金帚(学后反思 感悟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

我经历了......

我体会到......

我感受到......

(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同时把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角的名称

特征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对顶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相等

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出现。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邻补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面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互补

环节六:沉思阁(课后延伸 张扬个性)

此为课后作业:

(适当增加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说理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在解题中的独特魅力,又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过程设计:学生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的图形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抽象其蕴涵的数学本质(相交直线),最后回归生活去运用所学知识的全过程。

设计目的: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的问题、带着高涨的热情离开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究。

篇3: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的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发现;初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分析图形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

2.难点: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是什么?

2.长方形的周长公式、面积公式。

二、新授

问题3.用一根长6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长方形的宽是长的专,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使长方形的宽比长少4厘米,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3)比较(1)、(2)所得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能围出面积更大的长方形吗?

不是每道应用题都是直接设元,要认真分析题意,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再根据这个等量关系,确定如何设未知数。

(3)当长方形的长为18厘米,宽为12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18×12=216(平方厘米)

当长方形的长为17厘米,宽为13厘米时

长方形的面积=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长方形面积比(2)中的长方形面积小。

问:(1)、(2)中的长方形的长、宽是怎样变化的?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宽比长少“4厘米”改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变化?猜想宽比长少多少时,长方形的面积呢?并加以验证。

实际上,如果两个正数的和不变,当这两个数相等时,它们的积,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4页练习1、2。

第l题等量关系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

第2题等量关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体积十瓶内剩下的水的体积=原来整瓶水的体积。

四、小结

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等量关系,有些等量关系是隐藏的,不明显,要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找出等量关系。

五、作业

教科书第16页,习题6.3.1第1、2、3。

篇4: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意义。

2、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能借助数轴正确的表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3、通过探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解集的确定,渗透转化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体验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重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学习难点: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

一、学前准备

【回顾】

1.解不等式 ,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预习】

1、认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

2、XXXXXXXXXXXX X 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XXXXXX XXXXXXX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叫做解不等式组。

4、求下列两个不等式的解集,并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来

二、探究活动

【例题分析】

例1. (问题1)题中的“买5筒钱不够,买4筒钱又多”的含义是什么?

例2. (问题2)题中的相等关系是什么?不等关系又是什么?

例3. 解不等式组

【小结】

不等式组解集口诀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解不了”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四种类型如下表:

不等式组(a

(1)x>ax>b

x>b 同大取大

(2)x< p=“”>

x

ax< p=“”>

无解 大大小小解不了

【课堂检测】

1、不等式组 的解集是( )

A. B. C. D.无解

2、不等式组 的解集为( )

A.-1<2 p=“” d.x≥2<=“” c.x<-1=“” b.-1

3、不等式组 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

A B C D

4、写出下列不等式组的解集:(教材P35练习1)

三、自我测试

1.填空

(1)不等式组x>2x≥-1 的解集是X XX;

(2)不等式组x<-1x<-2 的解集 ;

(3)不等式组x<4x>1 的解集是XX XX;

(4)不等式组x>5x<-4 解集是XXX XXX。

2、解下列不等式组,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四、应用与拓展

1、若不等式组 无解,则m的取值范围是 XXXX XXXXX.

五、数学日记

篇5:七年级北师版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1.历史是讲究证据的学科,历史研究的是人类历史上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2.人类大约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叫做露西,露西被发现于东非。中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发现于云南元谋的元谋人,大量的考古发现有力的论证了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

3.在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我们要去研究主要要依靠考古发掘,而研究古人类的主要依据就是化石和石器。化石是远古时期动植物的遗骸在地球运动和矿物质的作用下石化形成的特殊物质。

4.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境内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原始人类活动的遗迹,我国原始人类分布的主要特点有:分布广泛、数量众多、多靠近大河。这样的分布特点主要是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更有利于为原始人类的生活提供保障。

5.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发现最早的人类,他们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县一代。在元谋人遗址中,发现了两颗牙齿化石、少量的粗糙的石器以及一些烧骨和炭屑。这说明元谋人已经懂得使用火和制造最简单的工具(打制石器即旧石器)。会不会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因此,在元谋人的遗址中发现的粗糙石器和牙齿化石都是很重要的考古发现。

6.20世纪代,周口店北京人被发现并命名,这是20世纪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北京人遗址中出土了5个完整的头盖骨、40多个直立人个体化石、近10万件的动物化石和石器,堆积层达40多米。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被发现的材料最齐全、内涵最丰富的直立人化石遗址,北京人正处于晚期猿人向早期智人进化的过渡时期,为我们研究人类的进化和当时的生活状态提供了大量的材料,因此我们本课也特意将它列为远古人类的代表。

7.北京人被发现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到20万年前,他们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很高、嘴部突出,身高约157厘米,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较长,学会了会直立行走,但是依然保留了许多猿的体貌特征。在技能上,北京人会保存火种,会使用打制石器,在山洞里过着群居生活。

8.火和石器是远古人类最重要的应用,火的主要作用是照明、取暖、驱兽、烧烤食物,火的使用时人类进步重要的阶梯。而石器作为主要祝的生产生活工具,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火和石器,都增强了原始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9.山顶洞人也被发现在北京周口店附近,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已经和现代人没有明显差别,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并且有了审美观念,他们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制作工艺品、饰品和缝制衣服。

10.在山西境内,也有大量的原始人类活动痕迹,其中最具代表的是丁村人,丁村人的发现,证明了在10万年前在山西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了。

11.人类进化历程: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篇6:七年级北师版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1.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逐渐掌握了动植物的生活习性,从而学会了农作物种植和动物饲养,发明了农业。

2.原始农业产生和发展的标志:种植业的产生、家畜的饲养、聚落的形成(定居生活)和磨制石器的发展。

3.原始农业的作用:为原始人类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物质来源,为后来的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4.中国的原始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距今约一万年的时候,中国人就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学会了农耕,在我国境内发现了很多的原始农业遗址,代表性的有红山遗址、半坡遗址、良渚遗址、河姆渡遗址、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它们同样分布广发、数量众多、沿河流分布(黄河、淮河、长江)。河流两岸肥沃的土地和充足的水源是这样分布特点的重要原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人工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种猪粟的国家。我们的原始农业走过了由刀耕火种到磨制石器的过程。(树立 民族自豪感)

5.半坡原始农耕遗址是我国黄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原始农耕遗址,因为被发现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距今约6000余年。食:主要种植粟,饲养猪狗,除此之外,还用弓箭、石锤、长矛猎取斑鹿、兔子、獐,用渔网、鱼钩、鱼叉捕鱼,也采集食物。住:半坡人的聚落很成熟,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制陶的窑厂区,主要房屋样式是半地穴式房屋。半地穴式房屋主要是为了防寒防风。用:半坡人最重要的工具是磨制石器,除此之外还使用骨器、角器。最重要的生活用具是陶器,半坡人制造的陶器是彩陶,一般是红底黑纹,纹饰以鱼鹿为主,说明了鱼和鹿是半坡人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半坡人用陶埙为乐器,用骨针、骨锥、纺轮等制作衣服。

6.河姆渡原始农耕遗址是我国长江流域重要的原始农业代表,因被发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而得名,距今约7000余年。河姆渡人的建筑以木建构为主,干栏式房屋、木构水井等木建筑对中国后世的木建筑产生了重要影响。干栏式房屋的主要特点在于防潮通风,以适用于南方多雨水潮湿的自然环境。河姆渡人的主要农业作物是水稻,使用的工具有磨制石器和骨器,其中以骨耜最具代表性。饲养的动物以猪狗水牛为主。河姆渡人的陶器是黑陶。此外,河姆渡人用骨哨最为乐器,会使用天然漆,懂得雕刻,会使用玉器等。

7.原始农业的产生是人类过上定居生活的本源,而造成南北农业和房屋不同的原因在于自然环境的差异。

8.人类进步的标志体现在生产工具的进步上。

篇7:北师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1、语言积累和运用。

2、现代文阅读。

3、文言文、古诗词阅读。

4、作文复习。

5、专题训练及总测试。

二重点

1、注意辨别字形、正字音、释词义,理解语句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特色,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言文,生在朗读、背诵。掌握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学会翻译文言文。将课下注释,作文重中之重。古诗词背诵必须确保全会。

4、学会审题,并结合学习生活实际,选取典型的材料进行作文,学会运用学过的词语及写作技巧。

三难点:

1、关键词语的揣摩。

2、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歌的意境。

4、作文的选材立意。

四、学情分析:

七(2)班共有学生47人,根据半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具体表现为:

1、书写能力差。有许多学生不能规范地书写汉字。许多汉字没有掌握好,连一些常见的字都写错。

2、汉语拼音知识掌握不好。许多同学不会四声,有的连“b”、“d”都不会分。

3、理解能力差。不会审题。辨别美丑善恶的能力差。所以,在答题时答非所问或者根本就错误。

4、阅读量小。许多人没有读过四大名着。

5、许多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吃苦能力差。不认真做作业。

五、策略与措施:

1、根据学情制定好复习计划并认真落实。

2、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谈话指导。

3、练习要扎实,讲练结合。

4、进行模拟测试。

5、通过练习、模拟教给学生答题、审题的方法以及训练他们的答题速度。

六、复习流程

第一轮:

1、先复习文言文,全力以赴做到更好。

2、在复习第四单元说明文,这是次重点。

3、其他三个单元抓基本篇目。

第二轮:

以单项训练和做模拟题为主。

七、时间预设

第一轮:

1、文言文复习(4课时)古诗词背诵(2课时)

2、第四单元(4课时)

3、其他三单元(2课时)

第二轮(预留2天机动时间,应对高中会考)

1、积累与运用(4课时)。A、名着导读。B、拼音汉字、改正错别字。C、

古诗、名句的默写。D、仿写句子、广告标语、综合性学习。

2、现代文阅读(3课时)。A、课内阅读(4课时)。B、课外阅读(2课时)

3、文言文阅读(2课时)。

八、时间段与分工:

12.24--12.2825、26孙翠云

27、28于波

29、30包雅琴

12.31--1.419李翠霞

23、24刘旭强

1.7--1.11第一单元姜守勇

第二单元包雅琴

第三单元李翠霞

1.14--1.15积累与运用刘旭强

1.16--1.17现代文阅读综合孙翠云

1.18文言文阅读综合于波

篇8:北师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计划

一.复习总设想

(1)、整理归类:以“课标”为依据,帮助学生对语文教材中所牵涉到的知识加以分类整理,以掌握知识的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简单化。

(2)、训练能力:通过复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实际应试答题迁移能力。

二、复习总安排

第一阶段:从12月12日到12月25日,全面复习语文考试中的基础积累与运用、古诗文板块的考试内容。

首先,12月12日到12月15日,全面复习与系统归纳课文中所要涉及到的知识点。这个时间段的复习目的是以教材为本,帮助学生过好课本关,掌握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复习内容确定在教材中的实记知识,即拼音字词、古文诗歌的背诵记忆,力求做到绝大部分的学生切实掌握,另部分学生基本掌握。

其次,12月18日到12月24日,分专题复习“基础积累与运用”考试板块的相关内容,进行各个考点的专题检测与点拨,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第二阶段:从12月25日到12月31日,进行“现代文阅读”板块的考试内容,我准备大胆取舍教材的复习内容,分体裁复习。分体裁复习时确定好重点的单元、重点的课文及语文知识,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避免学生盲目复习。同时就这些内容一般怎样考,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①12月25日到12月26日,记叙文体裁的专题复习;

②12月29日到12月30日,说明文体裁的专题复习;

③12月31日,现代文知识考点、答题的规范和技巧复习;

另外,元旦节三天假期,精选记叙文、说明文各3篇作为假期作业,进行专项练习。

第三阶段:从1月5日到1月9日,进行综合测试与知识点的查漏补缺。以中考模拟题的形式进行检测。

三、主要措施与方法

1、单元与综合练习结合,分工到人,适时训练,落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难点;

2、分题型进行单项训练,主要是三大块:

(1)积累运用。此项内容注意印发一些资料,补充学生的积累,如古文阅读训练。语言运用、改错再做专项训练,针对学生薄弱环节进行指导,减少失分。

(2)重点搞好阅读理解的复习。课内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阅读语段,注重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的训练、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审题,落实一个“规范性”。以课本为典型示例,教给学生阅读的要领和方法,以“整体阅读--部分阅读--整体阅读”的阅读思路,“读文--读题--答题”的解题思路贯穿整个阅读复习过程中,并且抓好课外文段的阅读训练,着力提高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和应试答题能力。

①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我将对现代文进行分类,即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说明文两类,每一类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对近几年各地中考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多样,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因而我准备在复习时必须让学生对每一类型都要涉及,突重点,抓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设计问题,着重设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会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注重方法指导,在解答阅读题时,我们要求学生不要去关心问题的答案,而要总结有关规律性的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整体感知→梳理文脉→筛选信息→代入问题→确定范围→前后推敲→组织语言→得出答案。)

②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积累,期末命题取材课内的文言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近几年来,对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我准备在阅读训练时也要向这一方向发展,对课文中的文言文的各个知识点进行分类、细化,以帮助学生横向、纵向进行记忆和理解。

(3)作文训练穿插进行(每周2个左右)。作文指导以记叙文体为主,针对学生写作中不会具体描写,只会概括叙述的空洞弊病,加强训练,充分利用日记进行片段训练,分写人、写事两类进行训练,同时印发一些优秀作文作为典型进行分析。另外,让学生会学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让学生明确每一类文章的写法。以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训练为重点。形成作文训练序列。同时让学生作文,养成写作文的好习惯。

篇9: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筏子》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熟悉生字、词。

2、了解黄河的常识,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语句、词语分析蕴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导语)

黄河文化的兴起与内涵 源远流长,物华天宝。奔腾万里的黄河以她那博大的胸怀,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生灵,创造出一段段历史的辉煌。以致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二.简介作者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等。他的散文作品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比、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三.读课文,解决字词

四.再读课文,体会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五.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分析课文

1. 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 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 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 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 黄河的险险在何处?夷、平地又是怎样的?你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5. 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三.本文除了衬托以外,还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对比: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衬托:正衬:大水车 ----黄河的大

反衬:岸上人提心吊胆-----乘客从容笑谈

筏子之小---------------水车之大

黄河之凶险-------------筏子之渺小

正衬、正衬错杂:小小浪头吞噬筏子,既正衬

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

总体构思的衬托:黄河衬托出筏子,由筏子衬托 “黄河的主人”

总之,这一连串的衬托、对比使全文结构紧密,文脉贯连。

四.讨论

1.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2. 本文导课时老师讲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黄河的文章,学完本文了,你觉得此文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与黄河有没有关系?

五.作业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你说说哪两处运用了对比

参考答案:羊皮筏子体积小与承载的人多物重形成对比;岸上看的人提心吊胆与皮筏上的乘客从容谈笑形成对比。

2.这两组对比为了突出什么?对艄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突出羊皮筏子在“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黄河上航行是十分凶险的;如此凶险的航行,却让羊皮筏子上的乘客“如同坐在大城市的公共汽车里浏览窗外的新建筑”那样心闲气定,这全是艄公的功劳,越是凶险越能反衬出艄公的英雄本色。

3.对比往往会使人、物的特点更鲜明,请你用对比写一个片段,表现家人、同学、事物的不同特点

篇10: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过零丁洋》教案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拓展阅读《金 陵 驿》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 首联中诗人选取了 、、、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 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 ,根据是 (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 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篇11: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法学法】

采用读──议──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理清结构,找出文章的论点、论据,把握作者是怎样用事实和事理论述观点的。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畅所欲言,教师适当点拨、分析。文中关键性的字词或语句,可利用上下文和课文注释加以揣摩、掌握。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培养一定的文言语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议论文,关于议论文的三要素还记得吧(提问学生),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板书课题)

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重要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影响。《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礡,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词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二、整体感知

1、范读或听朗读录音。要求听准字音、语气和语调。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句,注意朗读节奏。

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文本注解、工具书揣摩有关字词的意思,进而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朗读节奏和语气语调。

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5、小组讨论交流(四人),明确本文的论点、论据。

可预设问题供学生讨论,教师适当指导点拨。

⑴ 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⑵ 第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⑶ 第二、第三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提示:

第一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练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第二段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方面都要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

第三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互读课文,加深理解。

三、布置作业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⑴ 舜发于畎亩之中( )

发于声( )

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斯是陋室( )

⑶ 行拂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拂士(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⑵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全班齐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师生继续讨论、探究

问题一:作者是如何摆事实、讲道理、层层深入地论证论点的。

问题二:孟子为什么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畅所欲言,师生交流后小结:

1、开篇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人的事例,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接着从一个人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一正一反地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2、“大任”指的是治理天下的任务。孟子认为能担当“大任”的人必须有真正的才干,而造就人才所必不可缺的前提条件是经历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的艰苦磨练,而艰苦磨练的益处是:

⑴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⑵ 能发展个人的才能,即治理天下的能力。

这段话,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工作很有借鉴意义。尤其青年学生应该认真体味其中的道理。

3、拓展延伸:

⑴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经历或周围其他人的事例,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等问题的认识。

⑵ 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4、指导背诵:

按文章结构来记忆、背诵课文:列举古代圣君贤臣事例(6个事例6句话),归纳概括上述事例并得出结论,再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对上述结论进一步加以阐发,最后提出中心论点。

5、总结全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文字虽短,但论证有力的文言议论文。全文采用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论,将中心论点置于文章结尾,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以论证“生于忧患”为重点。结构紧凑而完整。文中多处使用排比句式,使文章具有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身低微层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艰苦磨练层

终有所成深

正面论证:造就人才入

道理分析

反面推论:国家兴亡

【教学探讨】

本文有个别语句较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使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作一些讲析。初二学生对孟子的思想不可能深入理解,只要他们能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即可,切忌旁征博引。

篇12: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4

教学方法: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an)亩:田间水沟付说(yue)

曾(zeng)益:增加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7、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到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A、举市故所以征作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9、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五、拓展: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2、辩论。

上回搞的那次辩论赛后,我们的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想那天,我一人舌战群雄,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只要一想起,就豪气顿生。......”可见辩论的白热化程度。今天我们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六、作业:背诵课文。

七、板书设计:

篇13: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筏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

3、理解本篇把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4、积累词汇,学习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难点: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

媒体准备: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黄河壶口图片或视频材料、歌曲《黄河大合唱》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3、搜集有关黄河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受汹涌澎湃的气势)

黄河,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更以那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黄河,也给了中华儿女不尽的思考,无边的遐想李白曾经对着黄河发出这样的赞美之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也在《凉州词》中这样歌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北朝民歌《木兰辞》也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是的,在古代,黄河经常是与苍凉、战争结合在一起;现代,则是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激励了多少优秀儿女投身抗日救国的浪潮今天,生活在幸福的社会的我们,就来学习袁鹰的文章《筏子》,去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黄河的主人”们,去领略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所孕育的精神吧!

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黄河的诗词?请大声念出来,在全班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并检查搜集情况)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补充介绍: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三.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四.检查预习(投影)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规模( )浊浪( )心悸 ( ) 相称 ( )

似的( )篙子( )吞噬( )湍急( )

浏览(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

(二)选词填空:

1、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 的规模,但它那 、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A万马奔腾 B一泻千里

2、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 了

A吞噬 B吞没 C打翻

五、引导朗读全篇,整体感知本篇的思想感情

(一)正音

(二)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思想感情

(学情预测:与上一篇课文《长江》相比,本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的把握有一定难度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羊皮筏子”上,或者停留在“对黄河的赞美”上,不能深入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注意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从课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上来窥见本文的写作主旨)

(三)教师明确:本文主要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板书:思想感情——赞美黄河的主人)

六、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语言风格,初步体会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以及全方位使用对比和衬托手法的写作特色

(一)学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语言方面的体会

(学情预测:对语言特色,学生的认识往往会比较习惯地停留在修辞手法、词语使用等方面例如本文的用词就比较有气势这些是学生认识语言特色的基础,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起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等方面加以思考)

(二)教师明确:

1、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本文全方位使用对比衬托的修辞手法,结构紧密,文气贯通

(板书:⑴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⑵全方位使用对比衬托)

七、布置作业

(一)反复朗读全文

(二)思考“阅读练习·探究”一至四题

篇14: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有关知识。

2、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2、体味本文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作者对长江,对新生活的赞颂之情。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2、分析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 3 3、体味本文采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听《长江之歌》,导入新课

长江,这条横亘千古的巨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象征。自古以来歌吟长江的文章不绝于耳,今天我们走进郭风笔下的《长江》。

二、讲析课文:

1、速读全文,整体感知。

本文仅仅是在赞美长江吗?从哪可看出来?2、你认为本文可以划分几部分?

三部分 1——2描写长江美景

3——6“哦,长江”抒发对长江的赞美。

7——8抒情议论,照应文章开头,点明主旨。

3、重点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不写长江的中午和傍晚,而要写长江的黎明?这里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2、作品反复说“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

4、语言品析:

拟人:长江很早便醒过来。

排比、比喻:它以……它以……它以……它以……

不止是……不止是……不止是……

反复:“哦,长江”……

三、总结:

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多少作家,作曲家歌唱赞美它,同学们你想对长江说什么?

四、拓展作业:

搜集有关长江的图片、诗歌、故事等资料。

篇15: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3、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 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四、作业 :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篇16: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有理数大小比较法则的获得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教学活动经验.

2.掌握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会用法则进行有理数大小的比较.

【学习重点】

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学习难点】

两个负数大小的比较.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旧知回顾:

1.什么是绝对值?

答: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

2.正数、负数、0的绝对值分别是什么?

答: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阅读教材P14~P1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如何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正数与负数比较谁大?0与负数比较哪个大?

答:数轴上不同的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点表示的数总比左边点表示的数大.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体会右边的数总比左边大.

学习笔记: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怎么交流.先对学,再群学.充分在小组内展示自己,分析答案,提出疑惑,共同解决(可按结对子学——帮扶学——组内群学来开展).在群学后期教师可有意安排每组展示问题,并给学生板书题目和组内演练的时间. 典例:如图所示,根据有理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比较a、b、c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A )

A.a>b>cB.a>c>b

C.b>c>a D.c>b>a

仿例1:数a在数轴上对应的点如图所示,则a、-a、-1的大小关系是( C )

A.-aC.a<-1<-a D.a<-a<-1

仿例2:把下列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用“<”连接各数.

-1.5,-0.5,-3.5,-5.

解:将这些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如图:

从数轴上可看出:-5<-3.5<-1.5<-0.5.

知识模块二 用法则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阅读教材P15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两个负数怎样比较大小?

答:可在数轴上比较,也可根据“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来比较.

典例:比较大小:

(1)-2.1<1;(2)-3.2>-4.3;

(3)-12<13; (4)-14<0.

仿例1:比较-12、-13、14的大小结果正确的是( A )

A.-12<-13<14 B.-12<14<-13

C.14<-13<-12 D.-13<-12<14

仿例2: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3)与|-2|;

解:∵-(-3)=3,|-2|=2,

∴-(-3)>|-2|; (2)-(-6)与|-6|.

解:∵-(-6)=6,|-6|=6,

∴-(-6)=|-6|.

变例:整数x满足|x|<3,则x=-2、-1、0、1、2,负整数x满足3<|x|≤6,则x=-4、-5、-6.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学互研”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 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知识模块二 用法则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北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北师版初一数学上册知识点

北师版初二上册历史提纲

一年级上册《房间》的数学教案

北京一年级上册改版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七年级上册寒假作业答案

《北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北师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最新文章

相关内容

分类

关闭